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中國式現代化之路>

山西省運城市稷山縣“四寶”的成長秘訣

2024-05-16 11:34

來源:新華網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新華社太原5月16日電 題:新華社經濟隨筆:稷山“四寶”的成長秘訣

新華社記者趙東輝、王皓

汾河岸邊的山西省運城市稷山縣農業歷史悠久,麻花、餅子、雞蛋、棗被稱為稷山“四寶”。

“四寶”中最有百姓緣的莫過於稷山雞蛋。富硒蛋、葉黃素蛋、可生食蛋,從商超百貨到各大電商,每天從稷山走向全國市場的新鮮雞蛋超過1400萬枚。

“我們生産銷售的雞蛋,當前每斤價格要比市場上其他雞蛋高3毛到5毛,但主動到府的分銷商和消費者依然應接不暇。”作為當地頭部品牌的山西晉龍集團銷售部經理吳俊説。

在稷山,麻花、餅子、棗也同樣得到市場“偏愛”。製作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的稷山麻花,如今已是當地走親訪友的“名片”産品;數千名打餅子專業戶遍佈全國10余個省市,每年創收超5億元;每到金秋時節,15萬畝稷山板棗幾乎不出地頭就被收購一空。

稷山“四寶”這些田野鄉間的“土疙瘩”緣何能變成惠及各方的“金疙瘩”?

科技創新是提升農業生産效率和農業效益的關鍵驅動。

初揀、清洗、烘乾、儀器檢測、稱重分級、噴碼……記者在當地幾座大型蛋雞廠看到,每一顆雞蛋都要經過12道工序,才能從車間走向市場。

標準化也是生産力。農業生産要擺脫小、散、弱,必然會尋求標準化之路。

走在稷山縣街頭巷陌,帶有“稷山四寶”logo的麻花、餅子等店面煥然一新,打餅師傅們身著統一服裝,原料、工具、文化墻井然有序。

通過邀請第三方機構開展調研,制定了《“稷山四寶”技術標準體系》,稷山縣的土特産生産做到了過程式控制制有標準、品質追溯有依據。

酒香也怕巷子深。只有不斷提升農産品的品牌價值,才能讓農産品賣得多、賣得遠、賣得響。

今年1月,以蛋雞養殖為主導産業的稷山縣國家現代農業産業園獲批,“稷山雞蛋”區域公用品牌走向全國。為了擦亮“稷山板棗”這個傳統品牌,當地建設稷山國家板棗公園,開展板棗文化節、棗花節等活動,以進一步吸引眾多國內外客商。

品牌建設離不開清朗的市場環境。建立健全農業品牌保護機制,才能有效遏制“劣幣驅逐良幣”。當地執法部門大力查處違法冒用品牌等行為,一些頭部企業還通過研發使用可變密碼等手段防止以次充好。

品牌因文化而富有“人情味”,並充滿煙火氣;文化以品牌為載體,則更有穿透力,並能惠及更多群眾。

稷山因“后稷稼穡”而得名。在“95後”小夥賈欣錁的直播間,他將稷山農耕文明史和麻花的文化故事、製作技藝娓娓道來,産品賣到了全國各地乃至緬甸、印尼等地的華僑華人群體當中,年銷售額近400萬元。

“四寶”雖尋常,卻連接著千家萬戶。隨著品牌的傳播和美譽度的提升,“四寶”不斷成長壯大,年産值超過50億元,帶動就業10多萬人,佔到全縣人口總量的1/3,成為實實在在的富民産業。

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陽的光輝。稷山“四寶”的成長之路,是因地制宜探索農業現代化道路的生動實踐。

立足“土”、釋放“特”、形成“産”,大力發展科技農業、品牌農業、效益農業、文化農業,讓土特産具有更多的“科技范”“市場力”“文化味”,唯有這樣才能推動它們從田間地頭走向廣闊市場、從國內走向國際,讓農業現代化之路越走越寬。

【責任編輯:】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