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中國式現代化之路>

湖北武漢慈惠街道:探索黨建引領鄉村全面振興

2024-05-14 14:05

來源:人民日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這個“五一”小長假,湖北省武漢市東西湖區的熱門旅遊打卡地石榴紅村更紅火了,採摘園裏遊客絡繹不絕,超市商品有的不時賣斷了貨。細心的常客發現,石榴紅村空間比以往更大更美了,吃、購、遊的地方更多了,交通更通暢了,停車位更多了。原來,東西湖區慈惠街道近年來將轄區內鴉渡社區、蔡家社區兩個農業社區作為“鄉伴慈惠”鄉村遊景區整體打造,石榴紅村迎來了更大的發展空間。

“不同於引入一家企業整體打造旅遊景區的發展模式,我們探索走出了一條黨建引領鄉村全面振興、居民共治共用之路。”慈惠街道黨工委副書記李林君説。

“一盤棋”統籌規劃——

推動鄉村美起來

“五一”小長假,蔡家社區“鹿兒在”歡樂營地吸引了不少家庭遊客和研學團隊。在這裡,孩子們可以和梅花鹿、小松鼠親密互動,遊玩後還可以去附近的“願驛童夢成長營”參與手工製作,學習陶藝和茶藝等。餐飲、住宿空間也被打造成了“紫藤藝術村”,原來的普通民宅經粉刷改造,再由藝術家巧手彩繪裝飾,既美觀又充滿鄉村風情。

鴉渡社區突破石榴紅村主要依靠燒烤、採摘、農家樂等傳統消費模式的瓶頸,引入非遺傳承、眾創空間等;蔡家社區圍繞親子遊、研學遊引入體驗項目。兩個社區相互引流、錯位競爭,這背後離不開慈惠街道黨工委以“一盤棋”思維整體規劃設計。

慈惠街道黨工委在做好總體設計的基礎上,注重凝聚各方力量,落實惠民政策,為“鄉伴慈惠”築基鋪路。

發展鄉村旅遊,鄉村美是基礎。2019年,武漢市發起了農村生活垃圾收集處理、農村廁所革命、村莊生活污水治理以及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四個三年行動計劃(以下簡稱“四三行動計劃”)。慈惠街道黨工委因勢利導,將項目建設與鄉村旅遊設計同步考慮,目標是打造人在景中、宜居宜遊的美麗鄉村新樣板。

由於石榴紅村自然村空間有限,一到旅遊旺季就出現停車難、就餐排隊等問題,慈惠街道便將緊鄰的蔡家社區打造為景區的“入戶大門”,建設了遊客服務中心、大型停車場、文化休閒廣場、景區購物中心等。

政府資金用在了基礎設施建設的“硬投入”上,與此同時,街道成立武漢慈惠鄉村旅遊發展有限公司,根據總體規劃大力招商引資,引入符合市場需求的新業態,為鄉村旅遊注入活力。“在環境整治中,我們預留出不少空間為文旅項目‘留白’,而最終引入什麼項目,則是市場雙向選擇的結果。”武漢慈惠鄉村旅遊發展有限公司工作人員楊怡林介紹。

街道黨工委定方向、抓規劃,以“四三行動計劃”為契機,投資1.27億元整治人居環境、1384萬元改造主體道路,讓鄉村面貌煥然一新;同時,凝聚多方力量共促發展,拉動民間投資3000余萬元,形成餐飲民宿、生態鹿園、兒童遊樂、藝術創客區等多種文旅業態,讓鄉村變成宜居宜業的美麗田園。

“領頭雁”發揮作用——

振興步伐穩起來

“到鄉村投資我剛開始還有點擔心,但這裡的幹部真是敬業,盡心盡力幫助我。現在,我不但自己投資了幾百萬元,還擔任慈惠街道商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鼓勵更多企業家朋友來這裡實地考察投資。”慈惠街道“樈池”文化空間創立者楊戰海説。

“樈池”文化空間由幾座掩映在水畔竹林中的雅致小樓組成,內有書吧民宿等,文化氛圍濃厚。但在改造前,這裡只有5棟破敗的農房,環境臟亂差。得知楊戰海有投資意向後,蔡家社區黨支部書記王君主動到府,做5戶人家的工作,僅用較短時間就完成房屋産權置換,居民住上了寬敞的新樓房,新項目也很快讓這裡舊貌換新顏。

選好“領頭雁”,才能更好發揮基層黨組織在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中的戰鬥堡壘作用。2020年,慈惠街道黨工委選派事業心強、群眾工作經驗豐富的80後幹部王君到蔡家社區擔任黨支部書記。一來這裡,王君就下決心打硬仗,攻堅鄉村環境整治、發展模式轉型兩大“硬骨頭”。

“環境整治是好事,但遇到的困難和阻力並不小。”王君介紹,比如,農民習慣了房前屋後的自家搭建,既不衛生、又不美觀,可要拆除這些已經建好了的違建,就得做大量的工作;再如,發展鄉村旅遊,想要解決不少遊客反映的停車難題,就需要勸説群眾讓出房前空地改建成停車場,必須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下一番功夫。

招商引資,也是王君的一項工作重點。

“要不是王書記三天兩頭打電話讓我回來看看,我真下不了決心回家鄉投資。”在蔡家社區土生土長的創業者、武漢潤德福健康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儀説。

張儀原本在北京某大型企業工作,在王君的一再勸説下,回鄉考察併為家鄉發展投資:“真沒想到,最近幾年,家鄉變化這麼大、變得這麼美,鄉村旅遊業態越來越豐富,符合現代人的消費需求,我相信發展前景會很好!”張儀感慨道。去年,張儀在蔡家社區投資數百萬元建了一個民宿項目,今年還要追加投資,建一個親子菜園。

鄉村變美了,遊樂項目多了,遊客紛至遝來。2023年慈惠街道接待旅遊人數達12.3萬人次,旅遊收入近550萬元。今年1—4月,慈惠街道接待旅遊人數超過6.8萬人次,旅遊收入達272萬元。

黨員示範帶動——

共治共用實起來

“這位車主,請不要把車停在這裡,前面不遠、村民家門口就有免費停車位。”一到旅遊旺季,鴉渡社區青年黨員李俊便帶領由熱心黨員群眾組建的“紅色工作隊”開展停車秩序疏導等志願活動。

鴉渡社區徽派民居的白墻上,“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的標示語格外醒目,這也是慈惠街道發展鄉村旅遊的文化支撐。

“來久了,就會發現這裡的民風非常淳樸,城裏人來了舒服、放鬆,有一種返歸田園的愜意。”在鴉渡社區開辦民宿的願驛公司董事長梁綺嫣説。

乾淨整潔的鄉村環境,需要各方共同治理和維護。“我們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範作用,以黨員帶動群眾共同行動起來,提升社區治理水準。”鴉渡社區黨支部書記朱磊説。

社區黨支部發動黨員牽頭成立志願服務隊,在旅遊高峰時段引導遊客有序遊覽和停車,在村灣小路、田間地頭提醒各家各戶做好房前屋後的衛生;在清理堰塘和衛生死角時,則由黨員帶頭將影響美觀的臨時建築拆除,引領群眾共同為美化環境出一份力。旅遊旺季,針對觀光自行車亂停放、隨地燒烤等問題,社區黨支部牽頭成立了石榴紅觀光自行車和燒烤協會,通過行業管理“約法三章”,讓市場運營更加規範文明。

“現在的家鄉,美得我都快不認識了,真的非常自豪。”鴉渡社區居民向剛説,“一到週末、節假日,城裏人都愛來這裡休閒度假,我的小超市‘五一’期間每天銷售額都上千元。”

2005年起,鴉渡社區開始打造鄉村遊特色村石榴紅村。最近一兩年,景區擴展空間,向剛家被規劃進了“紫藤藝術村”範圍內。通過政府統一實施的立面改造,向剛家的三層小樓粉刷一新,在村裏開藝術工作室的畫家又給他家外墻畫了墻畫。紫藤花下,兒童在鄉間嬉戲的圖景,與現實中紫藤花亭、歡聲笑語的景象相映成趣。

一看自家附近成了餐飲民宿區,人氣這麼旺,原本在外經商的向剛乾脆把自家改造成“紫藤超市”,果然一到節假日生意興旺得很。

開超市、開餐館、搞採摘、建民宿……只要有意願,每名村民都可以在鄉村文旅發展中找到致富之道。原本已經高度老齡化的村子,吸引了越來越多年輕人回村發展,為鄉村發展注入青春活力。

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用,在慈惠街道有了生動的注解。據統計,2023年鴉渡社區居民每人平均收入超過5萬元,比上年增加約1萬元;剛剛“嘗鮮”旅遊業的蔡家社區每人平均收入達到3.8萬元,比上年增加約5000元。

《 人民日報 》( 2024年05月14日 19 版)

【責任編輯:吳聞達】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