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中國式現代化之路>

雲南陽宗海探索持續改善水生態 漁民獲益增收

2024-05-11 10:28

來源:人民日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俯瞰陽宗海。
  姜 韜攝(人民視覺)

陽宗海舉行增殖放流活動。
  李 娟攝(人民視覺)

水質清澈的陽宗海。
  馬建雲攝(人民視覺)

核心閱讀

雲南昆明陽宗海,依水而美,也因水而困。十幾年前,陽宗海因污染嚴重,被禁止飲用、游泳、捕魚。近些年,隨著持續治理保護,陽宗海水質恢復、生態改善,走出了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路。

5月的陽宗海,浩渺如鏡。湖面,魚躍波光,鷗鷺翔集;岸上,遊人如織,清風拂翠。

陽宗海是雲南九大高原湖泊之一,距離昆明主城只有36公里。很難想像,美麗的陽宗海,十幾年前因為水質污染嚴重,被禁止飲用、游泳、捕魚。隨著持續治理、加大保護力度,全湖平均水質從2008年的劣Ⅴ類逐漸恢復到Ⅱ類,水環境穩定向好,魚類資源逐漸恢復,前幾年還開始實施生態調控捕撈。

如何持續改善水生態?怎樣恢復魚類群落多樣性?記者近期採訪陽宗海一線保護人員、科研工作者和周邊漁民,以“一湖之治”探尋“眾湖之策”。

開展資源調查

特有魚類種群狀況不容樂觀

晨曦微露,隨著漁船發動機的轟鳴聲由遠及近,陽宗鎮海晏村村民適國良駕駛著漁船慢慢靠岸,早早等在碼頭的熊清海與同事也躍上船頭,確認了下網時間、地點、天氣狀況後,捕撈到的魚兒全部被帶到管理所進行分類鑒定和統計。

“銀魚,體長48.7毫米……”作為昆明市水産科學研究所漁業技術發展推廣部主任,熊清海和同事一人報數,一人記錄。看似枯燥、重復,卻是了解陽宗海魚類群落結構最基礎的工作。

據文獻記錄,陽宗海土著魚類曾多達20種,其中包括陽宗金線鲃、陽宗白魚、短尾鱊等5個陽宗海特有魚類,撫仙鲇、雲南倒刺鲃等雲南特有魚類。適國良説,自己上次見到陽宗白魚已是十幾年前。現在湖裏還有什麼魚?首先要摸清魚類群落底數。

熊清海介紹,深水區、淺水區,南岸、北岸,湖泊上層、湖泊底層,甚至白天還是晚上、冬天還是夏天,能夠捕獲的魚群種類和數量都可能存在極大差異。“開展魚類種群調查,必須合理選擇採樣調查的地點、盡可能覆蓋更多不同區域和時段。”熊清海説,傳統捕撈方式偶發性較強,超聲探測能更詳細地反映魚群的大小、數量、方位、所處水層等,傳統捕撈結合輔助超聲探測得出的數據更加準確。

2022年到2023年,陽宗海魚類資源調查共採集到魚類25種,其中土著種6種、外來種19種。可是在近兩年的魚類資源調查中,5種陽宗海特有魚類都沒有捕獲到個體。

“陽宗海特有魚類的種群狀況不容樂觀。”熊清海説,調查顯示,陽宗海內土著魚種類急劇減少,外來魚類種群佔比超過八成,形成了外來引入種佔主體、土著種明顯衰退的新群落結構。

“高原湖泊內魚類物種引入必須要慎重。”專家表示,土著魚迅速消失的背後,與外來物種引入、入侵不無關係。

據介紹,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為了增加産量,陽宗海引入太湖新銀魚,沒想到給土著魚帶來了災難。銀魚數量多、繁殖快,部分土著魚的魚卵也成了銀魚的佳肴,而好不容易孵化出的土著魚幼魚與銀魚搶奪食物不佔優勢,生長受到影響;而過去採用拖網捕撈銀魚,不少土著魚一同被打撈上岸,也是土著魚種群數量銳減的原因之一。

修復種群結構

增殖放流與科學捕撈並重

土著魚類種群減少,如何修復魚類種群結構?拿到陽宗海魚類資源調查結果後,昆明市水産科學研究所副所長楊劍虹眉頭緊鎖。“我上一次見到陽宗金線鲃還是1992年。”楊劍虹説,5種特有魚類的消失,意味著整個群落的衰微,如果不及時採取措施,未來珍稀特有物種或將消亡。

“要恢復土著魚種群、提高陽宗海魚類群落的複雜性、穩定性,離不開增殖放流這樣的人工干預措施。”熊清海説。

陽宗海特有的5種土著魚早已不見蹤跡。無奈之下,科研團隊選擇了市場上有種苗供應、且此前在陽宗海內又有記錄的雲南光唇魚等作為增殖放流的土著魚物種。

陽宗海風景名勝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楊澤松介紹,當地近些年先後開展14次增殖放流,累計投放魚苗1169.5萬尾;自2022年以來,已向陽宗海增殖放流土著魚27.5萬尾。如今,陽宗海增殖放流形成了鰱、鳙濾食性魚類和土著魚合理搭配的結構。

令人欣喜的是,兩種土著魚回捕率高,適應性好。“增殖放流的土著魚魚苗體重增長迅速,腸道飽滿度也高。這説明陽宗海的水生態環境已能滿足這兩種土著魚的生長需求。”楊劍虹表示。

恢復土著魚種群的同時,銀魚等外來物種的種群調控也勢在必行。據介紹,要減少銀魚數量,必須進行人工捕撈。為避免捕撈銀魚時誤捕其他魚,如今銀魚專項捕撈換成了銀魚專用刺網,在夜晚進行燈光誘捕。同時科學測算資源量,根據生長繁殖規律確定開捕時間。

這幾年,熊清海和漁民持續取樣,記錄不同時間的銀魚規格,最終敲定在11月初開始銀魚專項捕撈,並確定了45天的銀魚專項捕撈期,既能有效控制銀魚數量,又能保證漁民收益。

捕撈期間,入夜時分,陽宗海湖面上星星點點,一盞盞魚燈映照水面。銀魚被燈光吸引聚集,又被刺網鉤住難以掙脫,而土著魚由於個體較大,無法進入網中,並不會被誤捕。持續幾年的專項捕撈後,如今銀魚資源量已經從高峰時的佔比九成,降到了不超過1/10。

帶動群眾獲益

讓漁民共用生態治理成果

監測數據顯示,陽宗海湖體中,起著水質凈化作用的鰱、鳙等中大型魚類資源量佔比高達80%以上。而4齡以上的鰱、鳙濾食藻類的能力和氮磷轉化效率明顯下降。

“適當地開展生態調控捕撈,捕大放小,才能實現鰱、鳙凈化效能最大化。”熊清海介紹,2019年、2023年,陽宗海兩次開展大個體鰱、鳙魚生態調控捕撈,通過“捕大留小”調控湖體鰱、鳙群落結構,同時增加漁民收入。

“我是新漁民,也是老漁民。”適國良説,自2008年陽宗海禁漁後,他已經十幾年沒有捕魚了。2019年,海晏村村支書挨家挨戶通知可以重新進入陽宗海捕魚,適國良立刻購買了3萬多元的捕魚工具和電動船隻。

“什麼時候捕魚合適?”“哪段時間價格高一點?”2023年6月,經過邀請漁民座談,陽宗海管理所將鰱、鳙專項捕撈的開捕時間定在國慶、中秋前後。大家達成一致意見:“遊客多、魚好賣!”

專項捕撈期間,陽宗海漁民嘗到了豐收的喜悅:下午三四點出門,清晨上岸回家,天天有收穫。“開湖頭天我就捕到了1噸多的魚。”適國良説,15天時間,他的收入就接近4萬元,加上11月的銀魚專項捕撈,從陽宗海捕魚的年收入超過6萬元。

魚王拍賣、魚宴品鑒、歡樂摸魚、垂釣體驗……捕撈期間,周邊遊客慕名而來,前腳剛買下一條大魚嘗鮮,後腳又加入了垂釣摸魚的行列,玩得不亦樂乎。

“只有讓漁民共用生態治理成果,土著魚的恢復和保護工作才能長久、可持續地推廣下去。”楊劍虹説。

陽宗海管理所一樓展廳的生態缸內,幾尾土著魚暢遊其中。工作人員説:“希望以后土著魚種群恢復,漁民也能有更高的收入,陽宗海年年水清魚躍!”

(曾智慧、郭正陽、李朵朵參與采寫)  

版式設計:張芳曼

《 人民日報 》( 2024年05月11日 05 版)

【責任編輯:吳聞達】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