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中國式現代化之路>

我國多地正大規模除治互花米草 津冀樣本有何啟示?

2024-05-10 11:33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直到天津市北部互花米草治理工程進入養護期,蔡家堡漁民高井山才知道,在海岸線上隨處可見的這種長得像稻穗的植物,是全球最危險的100種外來入侵物種之一——互花米草。

當前,我國多地正在大規模除治互花米草。新華每日電訊記者近日在天津調研了解到,自津冀兩地檢察機關跨區域協作、開展行政公益訴訟以來,兩地互花米草除治工作取得顯著成效。但長遠來看,海洋生態修復仍需因地制宜優化治理方法,進一步加強各種治理方法的研究和試驗。

昔日“海岸衛士”成“生態殺手”

互花米草為禾本科米草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原産于北美東海岸及墨西哥灣,具有耐鹼耐淹、繁殖力強、根系發達等特點。

20世紀70年代引入我國之初,互花米草曾在保灘護堤、促淤造陸、減緩海岸線侵蝕等方面起到積極作用。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教授沈繼紅回憶,1994年颱風登陸浙江溫州時,曾一度掀起平均7米高的海浪,導致70%石築海堤被毀,但有15公里海堤因為堤外200米寬的互花米草帶的消浪作用而被保住了。

“但隨著互花米草在我國沿海地區不斷擴張,種群面積持續增長,其生態危害逐漸顯現。”沈繼紅説。

研究發現,互花米草的大量繁殖,不僅會擠壓其他植物生存空間,破壞底棲生物、魚類和鳥類棲息環境,還會改變沿海灘塗生態系統結構,導致濱海濕地生態系統退化、生物多樣性降低,嚴重威脅我國濱海濕地生態系統安全,也會對潮水的正常流動産生阻礙,降低江河入海口泄洪能力、制約沿海地區發展。鋻於其入侵性和危害性,互花米草被列入《中國第一批外來入侵物種名單》和《重點管理外來入侵物種名錄》。

在天津,密集的互花米草群落及其發達的根系嚴重抑制螺類、貝類、蟹類等大型底棲生物的生長棲息。據天津漁民張先生回憶,互花米草在光灘上大片蔓延後,他們過去經常捕捉的海螺、貝殼等逐漸難覓蹤影,此前常在此落腳的候鳥也少了許多。

沈繼紅介紹,中國是全球受互花米草危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2021年一項遙感數據顯示,我國沿海鹽沼的48.3%已經被互花米草佔領,極大威脅沿海地區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安全。

津冀聯合破題成果初步顯現

4月初,記者來到天津市一處灘塗看到,此處已經完成互花米草的刈割工作,進入翻耕階段,十多只海鷗在翻涌的浪花間捕食。

“短短三年時間,這裡的貝殼魚蝦明顯多了,各種鳥類也明顯多了。”今年52歲的高井山同樣感受到互花米草治理帶來的環境變化,對未來充滿期待,“過不了多久就又可以在這裡撈魚捕蝦了!”

時鐘齒輪撥回三年前。

2021年4月初,天津市人民檢察院第三分院在履職中發現天津市濱海新區、河北省滄州市沿海灘塗有成片生長的疑似互花米草的植物。初步調查發現其在天津沿海灘塗大量分佈,多處點位已經形成單一植物群落,本地鹽沼植物幾近消亡。

天津市人民檢察院第三分院第七檢察部助理檢察官尤增良介紹,發現案件線索後,工作人員依據與河北省滄州市人民檢察院建立的合作機制,將案件線索同步移送至滄州市人民檢察院。

2021年12月3日,兩地檢察機關分別對負有監管職責的7家行政機關以行政公益訴訟立案。

此後,津冀兩地檢察機關同步開展調查核實工作,提取入侵植物樣本,委託天津海關動植物與食品檢測中心、國家海洋局天津海洋環境檢測中心站進行鑒定和危害性評估。

2022年5月6日,津冀兩地檢察院聯合舉行線上聽證會,參會人員一致認為,互花米草威脅海洋生態安全,應當立即開展治理工作;2022年8月10日,津冀兩地檢察機關對負有外來物種監管、生物多樣性治理和海洋、海岸線保護修復職責的相關部門制發檢察建議。

收到檢察建議後,兩地行政機關高度重視,積極履行法定職責,有序推進治理工作。天津將互花米草治理工作納入“天津市海洋生態保護修復項目”,成立了海洋生態保護修復項目建設指揮部,統籌治理工作。滄州市對全市互花米草分佈面積坐標、危害程度等進行了詳查,承擔主要治理工作的滄州黃驊市政府將互花米草治理工作納入到2023年海岸帶保護修復治理工程。

目前,天津市北部互花米草已治理完畢,現進入養護期,確保互花米草不再復萌;南部互花米草治理工程也已經完成刈割工作,進入翻耕階段。黃驊市專項安排互花米草治理項目資金,現已完成刈割工作,進入翻耕階段。

破解海洋生態難題仍需多管齊下

多位受訪專家表示,津冀兩地檢察機關共同推進地方政府聯防聯控共同治理的措施,為解決跨區域海洋生態難題提供了很好的示例,但海洋生態問題複雜多變,仍需多管齊下、久久為功。

檢察官在辦案過程中發現,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國內缺乏互花米草風險等級和治理的評判標準。為填補這一空白,天津市檢察機關主動對接國家海洋標準與計量中心,推動相關標準的制定工作。

2023年11月24日,《互花米草入侵風險等級評估方法》和《互花米草生態環境損害價值評估指南》兩項標準由中國海洋學會批准發佈。“這一成果為海洋生態修復提供了經驗借鑒。”天津海洋環境監測中心站原站長秦平説。

“大規模除治已初見成效,但後續管護壓力仍然較大。”秦平説,從全國其他地方的經驗來看,互花米草復發率高,一些地區治理效果難以持久。

為此,天津市檢察機關通過檢察工作推動人大立法。2023年11月29日,天津市十八屆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審議通過《天津市濕地保護條例》,首次以立法方式明確地方政府職責。“天津市常態化開展互花米草治理工作從此‘有法可依、有據可循’。”尤增良説。

受訪專家表示,溫度和高程等是影響互花米草種群分佈的重要因素,需進一步因地制宜優化治理方法。

天津社會科學院生態文明研究所副所長王會芝建議,應在全面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摸清互花米草分佈、海岸帶侵蝕狀況等基本現狀,結合防止海岸帶侵蝕、提升生物多樣性等不同的生態功能目標,從實際需求角度開展互花米草的治理工作。

在治理過程中,還需進一步加強各種治理方法的研究和試驗。沈繼紅舉例,化學法治理互花米草過程中使用除草劑,其對潮間帶沉積環境、臨近海域水質環境的影響程度尚不明確。秦平也表示,光蟬、玉黍螺等食草動物可以降低互花米草的生長繁殖數量,但容易造成二次入侵。“要避免生態系統的二次破壞或污染,同時考慮生態修復的經濟可行性,實施兼顧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修復模式。”沈繼紅説。 (記者尹思源)

【責任編輯:吳聞達】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