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讀懂中國>

推動沿海對外開放邁上更高水準

2024-04-30 15:32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迄今為止,中國首批沿海開放城市已走過了40年曆程,逐漸由幼苗成長為參天大樹,為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全方位開放大格局發揮了重要作用。

1984年9月,中國第一家經濟技術開發區落戶大連,此後快速推廣到各沿海開放城市,並逐漸向其他地區延伸,成為各地吸引利用外資、促進産業集聚的主要陣地。1990年6月,中國第一個海關特殊監管區落戶上海外高橋。截至2023年底,全國共批准設立171個海關特殊監管區,貢獻了全國貨物貿易總額的20%。2013年9月,中國第一個自貿試驗區落戶上海,由沿海向內陸和沿邊梯度推進的建設格局加快形成。目前,全國22個自貿試驗區已成為推動制度型開放先行先試的“試驗田”。

沿海開放城市是中國開放型經濟高品質發展的引擎。截至2023年底,14個沿海開放城市地區生産總值達20.7萬億元,佔中國國內生産總值的16.4%;進出口貿易總額達到10.4萬億元,佔全國進出口貿易總額的1/4,在全國外貿前10強城市中佔據“半壁江山”;實際利用外資規模達到538.5億美元,佔全國實際利用外資規模的1/3。

目前,經濟全球化遭遇逆風,中國經濟外部環境的複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上升。新形勢下,沿海開放城市在國際貿易投資領域積累的先行開放優勢受到影響,亟須通過培育外貿新動能、鞏固外貿外資基本盤,強化開放型經濟的“領頭雁”地位。未來,沿海開放城市應充分依託先行先試的開放平臺優勢、區位港口優勢、外貿外資集聚優勢,用好改革開放創新經驗,在中國全方位開放大格局中發揮更大作用。

一是打造要素資源市場開放新高地。持續深化跨境資金結算便利化改革,不斷推動自由貿易賬戶試點擴面提質,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質效;推進沿海開放城市在國際商務人員、專業技術人員入境審批、工作許可、居住便利等方面深化制度創新;建立健全數據跨境流動分級分類標準和重要數據目錄,探索採用“負面清單”模式推動非重要數據跨境自由有序流動。

二是打造制度型開放先行先試新平臺。充分發揮自貿試驗區、海關特殊監管區、跨境電商綜試區等開放平臺優勢,主動對標《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CPTPP)和《數字經濟夥伴關係協定》(DEPA)等高標準國際經貿規則,推動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改革向縱深拓展,深化服務業開放綜合試點城市建設,加快推動跨境服務貿易負面清單試點落地,推動服務貿易持續擴大開放。

三是打造國內國際雙迴圈的重要樞紐。充分發揮沿海開放城市在積極融入國際迴圈中形成的先發優勢,積極對接國內商品、要素、資源市場,深入推動內外貿一體化發展試點,促進內外規則標準銜接,實現國內國際産業鏈融合發展。

(作者為寧波大學中東歐經貿合作研究院教授)


【責任編輯:申罡】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