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第三隻眼看中國>

“只有700名美國人在中國留學”

2024-04-30 09:59

來源:參考消息網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參考消息網4月29日報道 “目前在中國的美國留學生只有大約700人。”這對中美關係意味著什麼?美國應當如何改變這一現狀?

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網站4月23日發表《只有700名美國人在中國留學,美國會失去一代專家嗎?》一文,對此進行了分析。全文摘編如下:

當薩姆·特裏扎去年4月得知自己獲得了著名的博倫獎學金來學習中文時,他欣喜地跳了起來。

當他讀到賀信時卻又感到一陣失望。博倫獎學金不願資助他前往目的地國家——中國——學習中文。不管怎樣,去中國將意味著拒絕一筆3萬美元的獎學金。

他説:“這讓我感到非常沮喪。”

特裏扎的困境凸顯了那些想去中國留學的美國青年所面臨的障礙。

新冠疫情導致在華學習的美國大學生數量銳減——從2019年的近1.2萬降至2022年的僅211人。美中緊張關係也使這一數字持續走低,目前在中國的美國留學生只有大約700人。

專家指出,美國在華留學生人數的下降有可能使美國失去下一批精通漢語的中國問題專家,而這些人能幫助決策者駕馭美中關係這一世界上最重要的政治關係。隨著中美兩國展開廣泛競爭,巧妙管理兩國關係對於防止衝突至關重要。

華盛頓智庫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的高級顧問兼中國商務和經濟董事項目主任甘思德説:“美國確實需要新一代中國問題專家來了解中國——無論是敵是友。”

北京和華盛頓一致認為,重建在華美國留學生隊伍符合雙方利益。數十年來,美中兩國的學生和學者交流給兩國帶來了巨大好處,比如在科技領域的開創性研究。但它們能否消除關鍵障礙仍是未知數。

儘管壓力重重,特裏扎還是選擇了中國。去年9月,他放棄獎學金,進入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國際問題高級研究學院下屬的南京大學-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中美文化研究中心攻讀碩士學位。

斯坦福大學今年春天批准了一項新的試點計劃,為北京大學斯坦福中心引進20名本科生,這是該校自新冠疫情以來首次重啟中國項目。北京大學斯坦福中心主任戴慕珍説:“申請人數是名額的兩倍。我們真的認為,讓教職員和學生到中國來很重要,這能讓他們更好地了解中國。”

最近,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由美中兩國學者撰寫的一份報告以重建學術聯繫為重點,建議北京和華盛頓加快會談。

美國副國務卿庫爾特·坎貝爾本月表示,美方正在“積極考慮”修改旅行建議,並承認其“阻礙”了學術交流。

過去一年來,中美兩國領導人都強調,有必要擴大兩國民間交流——包括學生交流——作為穩定美中關係的努力的一部分。

去年11月,中方表示在未來5年邀請5萬名美國青年來華開展交流和學習項目。今年1月,中國啟動“青年特使獎學金”計劃為這些項目提供資金,第一批來自華盛頓州塔科馬林肯高中的美國學生已于3月抵達中國。

今年夏天,來自7所美國高校的87名本科生將獲得“青年特使獎學金”。該獎學金涵蓋了來華學習的學費、住宿費和津貼。美國州立高等院校聯合會負責學術創新和轉型的副會長特裏·布朗説:“中國政府確實有意歡迎美國學生和教職員來華。”該組織正在收集申請,併為美國教師帶領的學生團隊與中國學校牽線搭橋。

布朗説:“我希望拿到項目成功的證據,以鼓勵更多的機構和教職員參與進來。”

在中國接受採訪的美國留學生對他們的求學經歷基本上持樂觀態度。

對埃姆雷·厄茲梅米利來説,到中國學習是一個夢想。這個夢想源於2019年他高中時前往中國鄉村的一次社區服務之旅。如今他正在上海東華大學唸書,沉浸在這座城市及其獨特文化中。他説:“我愛上了上海。這是留學的最佳去處。”

他列舉了一些他喜歡的地方——整潔的街道、高效的交通、物美價廉的食物以及友好的市民。他説:“人們都很善良。大家都有很強的社區意識。這與美國的個人主義思維形成了鮮明對比。”

特裏扎也對自己在中國的留學生活充滿熱情。他説:“這裡太有意思了——文化上的、政治上的。每天我都能學到新東西。我喜歡聽他們説自己的觀點,也喜歡聽一些反對意見——這能讓我學到東西。”(編譯/楊雪蕾)


【責任編輯:申罡】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