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第三隻眼看中國>

德專家:我們在各領域都需要更多中國知識

2024-04-18 08:32

來源:環球時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德國《時代週報》4月16日文章,原題:我們在各個領域都需要更多的中國知識 德國智庫科學和政治基金會研究員納丁·戈德哈特認為,德國沒有足夠專業知識應對中國。她正研究中國在世界政治中的崛起。

記者問:這是朔爾茨任內第二次訪華,釋放了哪些信號?

專家答:德國總理再次釋放對於對話持開放態度的信號。率大型商務代表團訪華,可被視為合作的語言:儘管有分歧,但必須保持聯繫。

問:聯邦政府去年發佈“中國戰略”。自那以後,“去風險化”進展如何?

答:我們不能簡單地與中國“脫鉤”。如今德國經濟與中國更為複雜地交織在一起。為實現快速能源轉型,我們要麼購買中國産品,要麼準備好為産品支付更多費用。在實踐中,總理府、各聯邦部和企業對“去風險”的詮釋截然不同。

問:您是弗裏德里希·艾伯特基金會新研究的合著者,該研究調查了德國城市與中國的關係。您怎麼看?

答:中國在德國城市進行的投資,往往得到市政當局的支援。多年來,許多中國公司已將(德國或歐洲)總部設在杜伊斯堡或杜塞爾多夫。在德國中部圖林根州等地區,中國投資者近年來變得活躍。比亞迪已在魯爾區運營多年。關於中遠集團進入漢堡港碼頭的討論也明確了選址的重要性。

問:這對新“中國戰略”意味著什麼?

答:(德國城市)市政當局經常自主決定與中國的關係。(聯邦層面)通常缺乏資訊。新的“中國戰略”必須超越“去風險”等流行話術。

問:對華政策轉捩點意味著什麼?

答:一個真正的轉捩點到來將意味著花費大量資金。以德國為例,我們還沒最終明確如何、何時將華為和中興排除在外。這也是個社會問題。我們的日常生活離不開中國,比如服裝、手機、電腦、家用電器等都來自中國。“去風險”措施會讓産品變得更昂貴,從而對通脹産生影響。進一步思考,這對社會系統又意味著什麼?

問:德國聯邦政府對華戰略的目標之一是擴大德國的“中國能力”。那會是什麼樣子?

答:在大學裏廣泛提升“中國能力”是明智做法,但還不是全部。如今,幾乎沒有一個聯邦部與中國無關。我們需要聯邦政府中有更多人接受如何同中國打交道的培訓。德國駐外使館可採取類似于英國的做法——在使館設置研究中國現狀的人員等。 

我們需要在各個領域具有更多的中國知識。任何認為中國知識現在就足夠了的人,都在錯誤的軌道上。中國的進一步發展將對未來幾十年的世界政治以及下一個世界秩序産生決定性影響。(作者Xifan Yang,青木譯)


【責任編輯:申罡】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