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評觀世界>

歐洲對華越理性,合作成果越豐碩

2024-03-27 10:05

來源:環球時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荷蘭首相馬克·呂特3月26日至27日對中國進行工作訪問。在他之前,德國基社盟主席、巴伐利亞州州長馬庫斯·索德爾已于23日開啟訪華行程。之後,預期還有更多歐洲政商高層代表團也將訪華,這讓中歐間的溝通互動再次呈現密集狀態。過去幾年,歐洲對華認知出現負面趨向,對華政策因之也出現了一些負面調整,有些政客把對華“去風險化”喊得越來越響。但隨著雙方在經貿以及共同維護多邊主義國際秩序等廣泛議題上“相互需要”的現實愈加清晰,越來越多歐洲人士開始更加理性地看待中國,並且能從相互成就、共同發展的角度處理對華關係。

互為第二大貿易夥伴的中歐在經貿層面依然保持強互補性,雙方也都從中獲益。荷蘭是中國在歐盟的第二大貿易夥伴,2023年中荷貿易額以及荷蘭新增在華投資同比增長均在百分之二三十以上。德國則是中國在歐盟的第一大貿易夥伴,其中巴伐利亞州的最大貿易夥伴也是中國,2023年雙邊貿易額達到530億歐元,相當於該州對外貿易總額的11%。所以,無論荷蘭首相還是德國巴伐利亞州州長,都將經貿問題作為這次訪華的一個重要議題。歐盟及其主要成員國的經濟現在都不同程度地面臨著困難,亟需推動經濟復蘇發展,這使它們更加期待在中國經濟高品質發展和轉型中謀求機遇。

當前,世界經濟整體上正在遭遇逆風,經濟民族主義和保護主義抬頭,“脫鉤斷鏈”“築墻設壘”等泛政治化操作增多,單邊主義、去全球化大行其道。中歐都是開放型的大規模經濟體,在全球化中獲益良多,雙方也都深知沒有開放、可預期的世界經濟大環境,中歐發展都將遭受損害。就此而言,逆全球化甚至去全球化不符合雙方利益。作為全球層面的兩大市場,中國和歐盟經濟總量佔到世界1/3,雙方經濟聯繫緊密,互惠互利,不僅造福于雙方人民,也為世界各經濟體之間的互動交往提供榜樣,未來雙方在共同維護世界經貿自由開放等方面的責任可謂重大。中國經濟繼續保持穩定增長,對世界經濟的貢獻仍然突出;中國堅持擴大對外開放,持續出臺高水準對外開放的一系列重大舉措,這將為包括歐盟及其成員國在內的世界各國和地區發展創造新的機遇。

除了經貿層面,中國也是當今世界應對氣候變化等全球性問題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中國一直是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的積極參與者,始終踐行共商共建共用的全球治理觀。以歐盟極為關注的應對氣候變化和綠色發展問題為例,中國一直在以實際行動參與其中,堅持節能減排,與歐洲一樣大力推動經濟綠色發展。目前,新能源在中國能源消耗中的佔比穩步快速提升。可再生能源已經成為中國保障電力供應的重要力量,2023年數據顯示我國可再生能源發電在全國發電總裝機中的佔比超過50%,歷史性超過火電裝機。中國正以堅定步伐向著碳達峰、碳中和目標邁進。與此同時,中國也在持續加大對外合作力度,為全球減排目標和綠色發展作出自身貢獻。未來在應對氣候變化等全球性問題上,中歐無疑有著極為廣闊合作空間。

國際形勢風雲變幻,發生在歐洲大陸上的俄烏衝突持續演變,接下來還有進一步加劇的可能性。加之全球性通脹還未得到實質性緩解,糧食和能源危機也在一定程度上延續,這些因素或是直接或是以連鎖傳導的方式影響著歐洲。越是在這樣的境況下,國際社會包括歐洲的有識之士越認識到,中國著力以自身發展促進世界各國共同發展、堅持以勸和促談方式推動國際和地區熱點問題解決,這種立場和作為何等珍貴。作為兩大全球性力量,中歐有著“要和平不要戰爭、要多邊不要單邊、要對話不要對抗”的共識,可以也必須為維護世界和平穩定發揮關鍵性作用。

歐洲內部的理性聲音增多、聲量增大,這對歐洲自身、中歐關係乃至世界來説都是好現象。雙方都從一個穩定、可預期的多邊主義國際秩序中受益,也有責任攜手合作,回應時代要求。中歐之間有分歧很正常,畢竟連歐盟國家之間也有分歧和矛盾,但只要雙方能以誠相待,摒棄偏見,排除第三方干擾,就一定能造福彼此,也更好地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中歐需要更多的對話、交流和合作,我們歡迎呂特首相和索德爾州長,也將敞開雙臂歡迎更多歐洲人士來華訪問,期待中歐交往和合作結出更多碩果。(作者是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副院長)


【責任編輯:申罡】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