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第三隻眼看中國>

“學習中國文化讓人看到更完整世界圖景”——專訪俄羅斯漢學家瑪麗亞·謝梅紐克

2024-03-22 10:17

來源:參考消息網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參考消息網3月21日報道(文/江宥林 劉愷)“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其歷史文化成就蘊藏于悠長的歲月之中。學習中國文化讓人們有機會看到一個更加完整的世界圖景,這很重要。”俄羅斯漢學家、莫斯科大學亞非學院副教授瑪麗亞·謝梅紐剋日前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對中國文化的價值給予高度評價。


瑪麗亞·謝梅紐克接受《參考消息》記者採訪(劉愷 攝)

“中國文化在俄供不應求”

《參考消息》:俄羅斯人如何看待中國?中國文化中哪些元素最廣為人知?

瑪麗亞·謝梅紐克:如今在俄羅斯,人們對中國和中國文化很感興趣。我認為中國文化在俄羅斯甚至可以説是“供不應求”。在莫斯科大學就能看到這一現象,比如許多年輕人包括中小學生會來參加我們舉辦的有關中國文化的活動,所有與中文相關的專業申請難度都很大。

中國是一個日新月異、各地有著不同現實情況的國家。了解中國不同地區和民族的文化特性,不僅對研究中文和中國文化的專家大有裨益,而且對廣大民眾來説也非常有趣。當前,國際旅遊業正得到恢復。我相信許多俄羅斯人會很樂意去中國,欣賞那裏的建築古跡和美麗風景,了解茶、瓷器、武術以及中國精神文化。

在我看來,很多俄羅斯人對中國偏遠地區的發展經驗很感興趣。因為俄羅斯也面臨這樣的問題,例如發展遠東地區。我們對中國感興趣的另一個重要方面是綠色發展。中國當前正致力於解決複雜環境問題,並在綠色發展方面領先於全球進程,這一經驗對俄羅斯來説很有價值。

因為我從事文學研究,就不能不談談俄羅斯讀者如何看待中國文學。俄羅斯讀者非常喜愛與中國經典著作有關的東西。早在20世紀中葉,俄羅斯就完成了對中國四大古典名著的翻譯,這些小説有的已經再版上十次。《紅樓夢》今年又一次再版。可見俄羅斯社會對了解中國古典文學有多麼大的需求!

我希望中俄雙方可以加強在現當代文學領域的交流。我上學時,學校圖書館有很多20世紀中國文學譯著。我從書架上看到老捨得《駱駝祥子》,儘管那時我還不明白“老舍”到底是作者名字,還是書籍名稱,但當我開始讀這本書時,我被震撼到了。這是一個多麼引人入勝的故事啊,它與俄羅斯文學的一些特徵類似,但又如此別具一格,以至於這本書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我的命運和職業選擇。

中國是熱愛閱讀的國家,俄羅斯也是。當前,兩國文學作品互譯和文化交流處在上升期。這種趨勢必須保持並加強,因為有時一本好書能激發一個人研究中國的興趣。

《參考消息》:中國傳統文化對外國人有何吸引力?其他國家人民在理解中國文化上有何困難?

瑪麗亞·謝梅紐克: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其歷史文化成就蘊藏于悠長的歲月之中。中國傳統文化總是充滿獨特魅力,經典著作非常豐富,這對研究者無疑很有吸引力,也廣泛吸引著普通受眾。在某個時期,俄羅斯的教育集中在西方文化上,對其他擁有更加古老、豐富和獨特文化的國家還不夠熟悉。現在,我們有更多中文書籍的譯本,以及研究和展示中國文化的項目,這為中國文化增添了吸引力,因為人們有機會看到一個更加完整的世界圖景。

若問中國經典難在哪?難在其深奧!我們知道,哪怕對於中國人來説,理解典籍、孔子及其他思想家的格言也絕非易事。這對外國人來説更是複雜,因為無論有多少譯本和注解,我們都需要設法形成自己的解讀。

因此,中俄雙方有必要繼續開展原著翻譯和人才培養工作。這些人才不僅需要開展學術研究,還要從事文化普及活動,與更廣泛受眾分享自身經驗。同時,我們不能忽視大眾文化在其中起到的作用。俄羅斯各個年齡段的孩子都很喜歡有關孫悟空的漫畫,還有武俠類動畫片。這對書房裏的學者來説可能不那麼有趣,但它也是文化對話和互動的一種形式,需要得到關注。

“中國人文化自信越來越強”

《參考消息》:您多次到訪中國,您覺得如今的中國和十多年前相比有何變化?

瑪麗亞·謝梅紐克:我在2007年第一次到中國,從2014年開始則多次參加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我發現中國的生活、服務、交通規模都有很大變化。

我多次參加書展,很高興看到中國有那麼多人願意看新書、買新書,跟作家交流。中國人對文學和文化的渴望是我最大感受之一。

每次參加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都會有一些俄羅斯當代作家隨行,他們或是第一次來中國,或是只來過幾次,大多對中國沒有太深了解。但他們在展臺參加活動時,發現居然有那麼多中國讀者已經讀過他們的書,願意和他們交流,並提出各種具體問題。看到中國人對俄羅斯文化真的很感興趣、有那麼多中國學生願意學習俄語,令我十分感動。我覺得中俄兩國在民間層面的交往越來越深入。

2023年我去了北京大興機場,我很驚訝中國在如此短的時間內能修建規模那麼大、設備那麼完備的機場,能感受到中國政府以人為中心的發展理念。

我還想説説中國的綠色發展。以前去北京出差,很多人告訴我北京的空氣品質有時不理想。但現在,我發現北京的空氣品質一年比一年好,可以説中國的生態治理措施很有效,這方面的經驗也非常豐富。

我還感受到中國人的文化自信越來越強。中國年輕人對自己的傳統文化越來越感興趣,網上經常能看到他們穿著漢服等傳統服裝,參加傳統文化活動,買“國潮”産品。

中國年輕人越來越喜歡唐詩宋詞、中國風歌曲,這很難得。因為在很長一段時間裏,人們認為文化“越新越好”,傳統文化似乎是過時的,或者只有上歲數的人才會感興趣,但現在年輕一代注重培養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回歸本源,我認為這個趨勢非常積極正面。

“兩國文學都具有人文關懷”

《參考消息》:文學有助於理解來自另一種文化的人們的思維方式。俄羅斯人和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有所差異,您認為如何才能讓俄羅斯讀者更好理解中國?

瑪麗亞·謝梅紐克:毫無疑問,中國人和俄羅斯人的思維方式會有不同,這在文學中也有所體現。但首先我想説,中國文學和俄羅斯文學有很多讓彼此更加接近的方面。我們知道,有許多中國作家喜愛或欣賞俄羅斯作家及其作品。例如,巴金喜愛屠格涅夫,魯迅喜愛契訶夫。當我們談論20世紀文學時,不少中國文學作品能激起俄羅斯讀者強烈共鳴,因為兩國文學中都提到非常相近的問題。

俄中兩國文學的相似之處在於二者都具有人文關懷取向,許多作品是讓某個人處於藝術世界的中心。儘管政治、歷史、社會背景有所不同,但兩國文學都在講述人,講述人的生活、人生道路選擇和對幸福的追求,這是最重要的。因此我認為,沒有不能通過翻譯傳達的東西。

例如,我翻譯了王安憶的作品《長恨歌》,其中包含大量反映上世紀40至80年代上海生活的內容。當然,這些內容對於俄羅斯讀者來説很陌生或難以理解。此時,譯者的素質和技巧就很關鍵,不能為了讓讀者更容易理解作者的文本而對原文進行改編,而是要告訴讀者原著作者眼中的這一歷史時期有什麼特點和風俗。

再例如,賈平凹的《秦腔》包含獨具特色的戲劇內容,有很多方言詞彙。但正因為如此,俄羅斯讀者對中國文化的認識才會更加完整。因此在我看來,我們翻譯的作品越有特色,甚至越不尋常越好。中國是多樣的、有特色的、不尋常的,我希望能告訴讀者一些新的東西,而且我相信讀者對此會非常歡迎。

《參考消息》:如何看待中國和俄羅斯都在使用的“文明國家”概念?

瑪麗亞·謝梅紐克:俄羅斯現在對“文明國家”這個概念以及這種思潮有著極大興趣。世界正從單極變為多極,建立更加公平、更加多樣化的多極世界秩序,是俄羅斯外交政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在文化領域也得到體現。

中國和俄羅斯都是有著豐富而悠久歷史的文明國家,有自己的民族特性和文化代碼。如今在俄羅斯,傳統文化正在興起,對民族特性有了新認識。

我們看到,中國在文化領域採取的政策和我們有很多相似之處。保留傳統文化並讓其與現代生活建立聯繫,這种經驗對俄羅斯來説非常重要。


【責任編輯:申罡】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