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後冰壺小將的“殊途同歸”
“三代冰壺人聚首海拉爾”暨“冰雪同行”十四冬記者冰壺聯誼賽近日在內蒙古冰上運動訓練中心舉行。左起為冰壺運動員馬秀玥、田琳垣、王冰玉、李澤泰、陳早雪。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梁璇/攝
17歲的李澤泰是哈爾濱人,出生於冰壺世家,從小耳濡目染開始練習冰壺,但清晰的成長線讓他的堅持充滿“熱愛”和“主動”。16歲的陳早雪來自上海,受益於“北冰南展”參與冰壺,卻帶動父親考了冰壺裁判證。截然不同的成長曲線在江原道冬青奧會有了交點,他們和另外兩名05後小將以第四名的成績,創造了中國隊在冬青奧會冰壺項目混合團體的歷史最好成績。
與瑞士隊進行的銅牌賽中,中國隊在第8局5:8落後,觀眾看得揪心,李澤泰卻把這個場面當成“實戰訓練”,他向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回憶,“正好前兩天我們專門講過後手兩個佔位如何拿3分,賽場上已經到這個局面了,我們就借‘最後一場比賽’去提高自己”。穩定的心態,讓他抓住對手失誤一舉拿下3分扳平比分。比賽進入附加局,李澤泰坦承自己“力量偏大了一點”,在失去後手優勢的情況下,中國隊獲得了第四名。
面對棘手情況時淡定,面對失誤時不內耗,李澤泰的“穩”有一種充滿“少年氣”的成熟,“競技體育,失誤無法避免,成年隊參加世界級比賽也會有失誤,況且我們是青年隊,教練説百分之六七十的成功率是正常的,關鍵是去發現問題,改變自己,爭取在以後的比賽中把失誤率降低”。
賽場上瞬息風雲變幻,李澤泰從小就熟悉。父親李洪臣擔任過冰壺中國國家隊、中國國家青年隊男隊主教練,出現在電視裏的時間比在家裏更多,李澤泰一邊隔著螢幕喊加油,一邊在內心發問:“為什麼我爸總是那麼忙?”直到十一二歲時,他開始接受專業訓練,從觀眾蛻變為運動員,他逐漸了解了父輩運動員堅持的理由,也開始明白“為國爭光”背後的取捨。可當父親以教練身份出現時,李澤泰總覺得“他對我好像更嚴厲一些”,轉念一想,自己擔任隊長且在四壘這樣決定性的位置,“大局觀和成功率都至關重要,嚴厲是為了我好”。
“每次我滑過去,就看他一副沉思的樣子,和場下完全不同。”陳早雪發現,場下換徽章最多的“社交能手”李澤泰,到了賽場上很少展露笑容,而身為“i人”(內向型人——記者注)的自己則因為愛笑、樂觀的性格成為三壘,充當隊內的“黏合劑”,“比賽中,三壘可以來回跑,要充當四壘跟一二壘之間溝通的橋梁,需要活躍氣氛,提升士氣。”因此,當隊友出現失誤時,年紀最小的陳早雪總是第一時間給予安慰和鼓勵,她總説:“下一個會更好。”
可作為隊內唯一的南方人,練習冰壺僅兩年半的陳早雪也有自己需要面對的壓力,“冬青奧會是我目前參加過的最高級別的賽事,比較緊張,心態沒放平”。實際上,三壘不僅要串聯全隊的士氣,更要根據當時冰面上的雙方形勢作出取捨、處理關鍵球,因此,壓力不容小覷。比賽過程中,一旦發現陳早雪“不知道怎麼出手”時,李澤泰就會主動上前幫隊友緩解情緒。這種團隊凝聚力,讓陳早雪在冬青奧會後篤信自己“愛上了冰壺”,“這種團隊的默契配合讓我有像家一樣的感受”。
陳早雪接觸冰壺,得益於“北冰南展”埋下的伏筆。2012年開始,上海靜安區就成立了冰壺隊,在2021年新隊員招生選拔中,陳早雪由同濟大學附屬七一中學老師推薦參加區冰壺隊的訓練,發掘興趣的同時,也展現出天賦和潛力,她不僅在上海市內比賽中屢獲佳績,還代表上海隊參加了“2022-2023中國冰壺聯賽”,是賽事中年齡最小的隊員。
“我爸是體育的狂熱粉絲,但接觸冰壺前,他更喜歡足球,自從我打冰壺後,他特別支援,訓練和比賽都陪伴著我。”陳早雪一週需要訓練6天,同時還要保證文化課學習。由於訓練的俱樂部偏隅于上海郊區,每天下午4點後,她都得花兩個小時趕去冰場訓練,晚上訓練完,還得回家寫作業。可冰壺對腦力和體力的雙重考驗,以及對年齡、性別、身材的包容性,都吸引著陳早雪。為了更好地陪伴女兒,她的父親還考了冰壺教練證和裁判證,“但還是我更懂一點,我爸遇到問題常會來問我,冰壺讓我們多了共同話題”。
而冰壺一向是李澤泰和父親的共同話題,他需要的是擦掉父親帶給冰壺的濾鏡,去探索自己和這個“陌生又熟悉”的項目間的關係。
全國第二屆青年運動會冰壺比賽,李澤泰拿到乙組冠軍,“那一刻真的很驕傲”,當時的他年紀雖小,但好勝心很強,以至於之後接觸到更具實力的選手時産生了心理落差,“和比我們年齡大一些的哥哥們比賽,輸多贏少,甚至比賽咬得緊的情況都不多見”。後來,他在天津隊和隊友不斷磨合、查漏補缺,逐漸能憑實力為比賽增加懸念,“你一分我一分,最後才出勝負”。
“不斷學習”的心態被帶到第十四屆全國冬運會,一開始,全隊未定名次目標,但一步步從小組賽拼到決賽,“必勝的決心慢慢被培養起來”,最終天津隊奪得本屆賽會冰壺男子青年組冠軍。李澤泰坦言:“熱愛是由成長路上一點一滴組合而成的。”
“無論是老一輩運動員願意讓自己的孩子從事這個項目,還是南方的孩子通過各種渠道接觸並堅持練這個項目,都從不同角度證明了冰壺的魅力,畢竟,現在的年輕人有很多其他的選擇。”作為中國第一代女子冰壺隊隊長,名將王冰玉向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表示,這種“殊途同歸”的背後,是後備人才培養模式更加多元化的反映,“新生代運動員展示了體育的新變化”。
“當年國內基本沒有冰壺場地,大家也不太了解這是一項什麼運動。”在王冰玉看來,相較而言,訓練條件、項目知曉度已不再是新一代運動員面臨的挑戰,但如何處理自己和項目的關係、如何面對競爭,將是他們不能回避的問題,“他們能更早地接觸冰壺,也必須分配好自己上學和訓練的時間,找到不斷堅持的動力。同時,還要面對不斷涌現出的對手,現在國內的競爭明顯更激烈了”。
王冰玉以“十四冬”為例表示,“現在年齡劃分更加精準,參賽隊伍也越來越多,甚至很多省(區、市)代表隊培養的都是本土選手,這對於項目的發展有積極作用。”在她看來,第一代冰壺選手完成了項目“從無到有”的使命,以馬秀玥等為代表的第二代冰壺選手需要在現有成績上盡可能完成突破,而處於成長期的小將們反而可以輕鬆上陣,“他們現在還沒有承擔太多為國家隊打比賽的壓力,希望他們能多通過比賽鍛鍊自身,今後能承接第二代選手的接力棒。畢竟,以後還有很多歷史等著他們去創造。”
本報北京2月5日電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梁璇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