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中國人的故事>

這裡的社區醫院也有“明星醫生”

2024-02-06 09:58

來源:中國青年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社區醫院年輕醫生團隊正在為患者看病。受訪者供圖

社區醫院年輕醫生到社區開展志願服務。受訪者供圖

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是守護人民身體健康的“第一道防線”。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發展壯大醫療衛生隊伍,把工作重點放在農村和社區。

培養出優秀的基層醫療衛生人才隊伍,讓基層醫院把更多青年人才吸引來、留得下,才能真正讓老百姓在家門口安心就醫,不再“大病小病都往大醫院跑”。

——————————

把母親帶到社區醫院張磊大夫面前時,李穎心裏其實沒抱什麼希望,母親被淋巴癌折磨了10年,“只是想再試一次”。

過去這些年,她一直在與癌細胞爭奪母親,“每半年化療一次”。每次帶著母親去三甲醫院復查、化療,都像在打一場讓人身心俱疲的“仗”。去年年初,母親低燒不斷、全身疼痛,虛弱的身體再也經不住化療的“重擊”,老人的精神狀態變得不穩定,開始抗拒治療。

無奈之下,李穎經朋友推薦,來找張磊用中醫療法試試看。令她沒想到的是,服藥一個月左右時,她感到母親的狀態有了好轉,半年後“她長肉了,睡眠也好了”。更重要的是,這裡的醫生時常安慰鼓勵老人,讓老人又重新燃起對生活的希望。

“咱們中醫可能不用花多少錢,也能把病給治了,或者説,與病共存。”作為天津市河東區東新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醫科主任,張磊擅長用大白話來解釋中醫治病的道理,“共存,就是誰也不惹誰”。

很難想像,這個坐落在一片老舊小區裏的社區醫院,正在改變很多居民“無論大病小病都往大醫院跑”的傳統觀念。這裡的中醫傳承創新工作室被評為名醫工作室,坐診的是一支平均年齡約30歲的青年醫生團隊。過去一年,這個年輕團隊的年接診量接近5萬人次,這個數字印證了,名醫不單是評出來的,更是老百姓“用腳投票”的選擇。

居民自發送來的錦旗挂滿了墻,張磊常常提醒團隊裏的年輕醫生要換位思考,要感謝患者的信任,“這是一份性命相托的職業”。

把人才引來,還要培養好、留得住

每天一大早,東新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二樓國醫堂門口,就排滿了等待看病的居民。很多人是從其他區慕名趕來的。

伴著中藥飄香,31歲的醫師梁帥虎開始了一天的忙碌,問診、推拿、拔罐、正骨……他在這裡已經工作10年,附近很多居民都是他的老朋友。

從天津中醫藥大學畢業後,他是同學中為數不多來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工作的。第一次來到這裡時,他吃了一驚:沒想到不起眼的社區醫院能這麼火,這麼多患者來看病。

“那時候沒有網上預約系統,早上7點醫院開門,門口已經排起了長長的隊伍。”梁帥虎回憶,當時中醫科室大夫少,他眼看著張磊在不大的診室裏從早忙到晚,中午常常忙得吃飯的時間都沒有,面對患者時,他總是笑臉相迎,“他看病特別認真,對患者非常耐心細緻,給那些年紀大的患者看完病,他都會主動起身送出診室。”

梁帥虎説話不疾不徐,一副溫文爾雅的和善模樣,他也有自己的粉絲群,很多人因為信任他,經常推薦親朋好友來找他問診開方。有病人感慨,“看見這小夥子,心裏就踏實”。這讓他特別有成就感。

有患者專程從內蒙古趕來。梁帥虎説:“老百姓是奔著好醫生來的。咱要努力把患者都照顧好了。當一名大夫,首先要有一顆仁心。”

此前,很多醫學院畢業生不願意到基層醫院工作,主要是擔心基層待遇不高、患者不認可、醫生自身成長空間受限。可在跟患者打交道的過程中,梁帥虎真切地感受到,患者的選擇根本上還是取決於“小醫院”有沒有“好醫生”。

“有好醫生,來看病的人自然就多,這就形成了良性迴圈。”在張磊看來,基層醫院不僅要把專業人才引進來,還要想方設法培養好、留得下。

團隊裏的年輕醫生每年都要參加各種不同層次的培訓、專業研討會,在實踐中見世面、長本領,不斷提高全方位的能力。

28歲的穆德建大學專業是中醫針灸推拿,畢業後剛到這裡工作時也有過擔心,“一開始會覺得,就個人發展來説,小醫院肯定不如大醫院”。來了之後他發現,“原來基層醫院的水準也挺高的”。他經常有去不同三甲醫院學習的機會,還常常參加一些高水準會議,而團隊收治的大量患者也為他研究課題、發表論文提供了豐富的案例。

“我們團隊的年輕醫生都是優中選優,成長特別快,個個都能獨當一面。”張磊説。

醫聯體深度協作患者看病更方便

不同於人滿為患的大醫院,在社區醫院,醫患之間距離更近,可以長久地相處,建立起彼此的信任。

“大娘,您哪兒不舒服?快坐下,我給您看看。”個子不高、梳著馬尾辮的年輕醫生劉朝娜聲如其人,乾脆利落。這個28歲的姑娘是團隊裏唯一的女性,吃苦耐勞不甘人後。除了問診之外,她主要在理療室做藥罐、針灸、穴位注射等工作,“很多阿姨都喜歡找我”,她笑著説,每天工作強度挺大,下班回家還要不斷“充電”,她喜歡這樣的工作狀態。

對醫生而言,必須要與時俱進、學習新知、持續創新。“基層醫生需要具備全科醫生的能力。”張磊説。在日常診療工作中,患者的需求各不相同,針對社區居民的常見病、多發病、慢性病等,他又帶領團隊開展了骨傷推拿、穴位注射、刺絡放血、刮痧理療、頸腰牽引、古法藥罐、通督拔罐、穴位敷貼、中藥內服外洗等10余項診療項目。

接觸多了,他對患者的痛楚感同身受,“我們不開大處方,盡可能療程短、見效快,費用低廉,不增加病人負擔”。

近年來,東新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與三甲醫院建立起醫聯體,如今,在原有“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的分級診療制度基礎上,進一步開通了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直通三甲醫院的住院綠色通道。

“醫聯體機制可以引導優質醫療資源有序下沉,打造全鏈條連續化的醫療服務,也讓更多患者更願意到家門口的醫院來就診。”張磊説,基層醫院可以解決小病、常見病的問題,如果遇到一些確實複雜的疾病,還可以直接對接三甲醫院預約住院治療,彌補了一些基層醫院沒有住院部的難題,同時簡化入院流程,使患者得到及時救治。

“當患者急危重症緩解後,家門口的基層醫院還可以繼續為患者提供後續家庭醫生的健康監測及康復指導等服務。”張磊説,自己的手機必須隨時充好電,“不知道患者什麼時候會找我。他們身體哪不舒服,或家裏人要看病,都會微信問問我。”他的微信好友有近5000人,其中4000多都是他的老病人,“現在社區裏60歲以上的老年人和行動不便的患者,只要打一個電話,我們就會提供到府服務。”

離老百姓更近一點

為了做好基層醫療服務,團隊成立了骨傷推拿治療中心志願者服務團隊,籌建中醫科健康講座平臺,不斷提高臨床醫師的技術水準。

無論工作多忙,30歲的青年醫生韓露都會定期跟團隊一起去社區、養老院參加義診等志願活動。他畢業于天津中醫藥大學,上學時,古代著名醫學家孫思邈提出的“大醫精誠”就深深印在了這個年輕人心裏。這四個字被譽為“東方的希波克拉底誓言”,時刻警醒從醫者,不光要有精湛的醫術,還要有良好的醫德。參加工作後來到基層醫院,跟患者如親人般相處,韓露愈發感受到這句話蘊含的深意。

從醫20多年,在張磊心中,一名好醫生最重要的品質,就是全心全意為老百姓服務,“就像咱們孝敬父母一樣,不會去想什麼回報”。

他總覺得自己的付出得到了太多回報。樓道墻壁上,挂滿了“名醫工作室”“天津青年五四獎章”等榮譽牌匾,“社會給了我們很多榮譽,我們更要想辦法更好地服務患者”。

2020年團隊開通了微信公眾號,用通俗易懂、輕鬆愉快的方式分享中醫健康養生知識。梁帥虎承擔起公眾號內容的創作和發佈的工作,工作之餘他會精心整理患者病例、常見問題等,製作成科普短視頻,讓更多人知曉健康知識。

他注意到,近年來中青年患者的比例逐漸增大,很多疾病來自於不良的生活習慣。“很多患者並沒有意識到這些生活中的小習慣會帶來大問題。”梁帥虎説,從這個角度説,健康教育的作用甚至大於治療,“很多患者通過學習公眾號裏頸椎操等實用鍛鍊方法,使疾病得到了緩解。”

因為醫術精湛,出身基層醫院的張磊,如今還在天津市一家三甲醫院執業。這些年也有一些醫院向他拋來橄欖枝,但他依然選擇留在熱愛的基層醫院,和團隊裏的這群年輕人一起,“離老百姓更近一點”。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胡春艷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任編輯:吳聞達】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