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中國人的故事>

中國工程院院士尹澤勇:要做就做最先進的發動機

2024-02-02 11:22

來源:科技日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院士訪談】

◎本報記者 矯 陽

當下,中國航空發動機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航發)自主研製的1000千瓦級AES100民用渦軸發動機,正在為今年自主適航取證做最後衝刺。

它是我國第一型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完全自主智慧財産權、技術水準比肩國際第四代先進民用發動機的産品。

“要做成民用航空發動機的中國品牌,做出最先進的發動機,讓中國飛機都用上強勁‘中國心’!”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航發科技委原主任尹澤勇日前接受科技日報記者訪談時表示。

中國航空發動機事業取得長足進步

記者:航空發動機被稱為現代工業“皇冠上的明珠”。世界上有哪些國家能研製先進航空發動機?

尹澤勇:當前,美國、俄羅斯、英國、法國和中國能夠研製先進航空發動機。新中國航空發動機事業在抗美援朝的烽火中誕生,靠的是自強不息。經過一代代從事航空發動機事業的航發人的不懈努力,我國航空發動機事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實現了渦噴、渦扇、渦軸、渦槳等先進航空發動機系列産品的研製生産。

記者:中國航空發動機事業發展現狀怎樣?這些年涌現出了哪些代表性産品?

尹澤勇:黨和國家高度重視航空發動機事業發展。2023年9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專門給中國航發“李志強班”職工回信指出,“這些年,中國航空發動機事業有了長足進步,初步探索出一條自主創新發展的新路子”。這是對航空發動機事業取得成績的高度概括和褒獎。

這些年,航空發動機取得長足進步。民用發動機方面,近年航展中,中國航發先後展出CJ(長江)1000A、CJ2000等大涵道比渦扇商用發動機,AES100、AEP100等渦軸、渦槳通航動力,以及其他各類新型發動機。這些都是我國航空發動機事業取得長足進步的具體體現。

記者:您提到的這些發動機處於什麼水準?

尹澤勇:以國人關注的大飛機動力長江系列發動機為例。我是該系列發動機的首任總設計師。在立項之初,我和團隊成員的目標就是對標世界一流,做最先進的發動機。經過多年努力,該系列發動機已取得顯著進展。

記者:長江系列發動機具體配裝什麼飛機?

尹澤勇:CJ1000A發動機能滿足150座級單通道飛機的動力需求,將是商用飛機的強勁“中國心”。CJ2000發動機以配裝雙通道遠端寬體客機為目標。這兩型大涵道比發動機都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産權,且油耗低、排放低、噪音低、可靠性高、壽命長,還可通過改進改型系列化發展。

堅持自主研製理念不動搖

記者:曾有種説法是,“一代人,一型航空發動機”。研製發動機為什麼需要這麼長時間?

尹澤勇:研製航空發動機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整合了氣動、燃燒、結構強度、控制、機械、材料等諸多現代科學技術的最新成就。發動機的使用要求也特別苛刻。發動機需要在高溫、高寒、高原及鹽霧等複雜環境下長期可靠工作。它的設計、製造及試驗工作量極大,因此研製週期長。

記者:隨著新機制以及新技術的出現,我國發動機研製週期是否會縮短?

尹澤勇:我國航空發動機自主研製步伐在不斷加快。尤其是2016年,黨和國家批准成立中國航發後,許多關鍵核心技術都實現了突破。

我深有體會的是,研製戰線全體成員直面困難,敢於拼搏,採取了許多創新理念、創新方法。

比如,我們著力加強應用基礎理論研究、共用技術研究和型號預先研究,並與型號研製緊密結合;加強葉片、輪盤、控制系統、軸承等關重件和關鍵成附件研製;加強試驗能力、生産能力和保障能力建設等。我們的工作很務實也很有成效,保證了發動機技術水準的大幅提高及研製週期大幅縮短。

記者:為加快國産飛機發動機研製進程,我們做了哪些努力?

尹澤勇:我們做的最重要的努力是堅持自主研製理念不動搖。這些年,我們克服重重困難,主動建立起自主創新研發流程,大力應用倣真技術,建立健全品質管理體系,推進“一次成功”工程實施,推廣“一裝一試”裝配模式轉換等。設計、試驗、製造水準不斷提高,研發週期不斷縮短。

近8年來,一批新型發動機成功首飛,一批重點型號鑒定定型,一批關鍵技術被陸續攻克,一批核心裝備正在加速研製。

需要具備十年磨一劍的毅力

記者:研製高技術水準的發動機,需要具備什麼條件?

尹澤勇:想獨立自主研製出技術先進、品質可靠的航空發動機,需要科學的研製方法、先進的技術手段和創新務實的研發團隊。當然,也要付出大量的資源,具備十年磨一劍的毅力。

20世紀七八十年代,我和團隊成員在發動機設計中,創新研究應用先進的數值分析方法。這也是現在設計分析的重要方法之一,對加快自主創新研製至關重要。

從當年開展方法研究,到今天團隊成功開發出我們自己的通用設計優化工業軟體,這個過程非常艱苦,沒有毅力無法堅持下來。

記者:在能力建設方面,我們做出了什麼創新舉措?

尹澤勇:這些年,相關部門加大了支援力度。我們加快設備建設進度,新建的航空發動機高空模擬試驗基地、航空發動機露天試車臺等一批先進的試驗設施,都有力保障了先進發動機研製。

我們還充分利用新型舉國體制優勢,聚合全國力量,組建“國家隊”。如成立中國科協航空發動機産學聯合體等,形成融通創新基本格局。

記者:2016年,“玉龍”發動機首次展出。這款新型渦軸發動機完全由我國自主設計研發,並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這是我國航空發動機單獨申報取得的最高國家級獎項。“玉龍”發動機的成功研發,對中國航空發動機事業的重要意義是什麼?

尹澤勇:“玉龍”是我國第一型走完自主創新研發使用發展全過程的渦軸發動機。其根本轉變了我國渦軸發動機的研製方式,實現了渦軸發動機技術水準從引進國外專利生産,到完全自主創新研發先進發動機的本質性跨越。

作為該發動機的總設計師,我認為其成功研發更重要的意義,在於證明了我們敢想敢幹敢勝利。外國人能做到的,中國人不僅能做到,還能做得更好。

記者:“玉龍”發動機1984年啟動研製,至今已有40年,這個過程中凝練出了“玉龍”精神,這具體是什麼?

尹澤勇:今年恰逢“玉龍”發動機研發、使用、發展40年,我親歷並見證了“玉龍”發動機的不斷發展。在它的預先研究、設計研製、批量列裝、改進改型發展過程中,凝練形成了“腳踏實地、自主自立、執著堅守、志在超越”的“玉龍”精神。這種精神激勵我們研發出更多自主創新先進發動機。

記者:當前,“玉龍”發動機還在升級迭代嗎?

尹澤勇:近年來,研製團隊不斷改進升級,“玉龍”發動機的性能、使用壽命已遠超定型時的要求。而且團隊進一步創新研發了一系列先進發動機,比如AES100即團隊發展出的最先進第四代民用渦軸發動機。此外,還有相應的渦槳及渦扇發動機等。

可從多方面評價發動機的先進性

記者:您長期從事航空發動機研製工作。在您看來,一型先進發動機的標準是什麼?

尹澤勇:我1962年上大學進入航空領域,畢業後進入航空發動機行業至今,先後參與研製了多型渦扇、渦軸和渦槳發動機以及直升機傳動系統。

我認為,一型發動機先進與否,大致可從設計、製造和使用效果等方面來判斷。

只有運用最先進的製造技術,才能造出好發動機。比如,渦輪葉片是發動機“核心中的核心”。要生産出大推力(功率)、高推(功)重比的發動機,必須提升渦輪前的溫度。而在高溫下,渦輪葉片材料的持久、蠕變強度、抗熱疲勞等性能則是其長期工作的基礎,是判斷一台發動機先進與否的標誌之一。

記者:您提到高溫環境下渦輪葉片材料的性能是其長期工作的基礎。那麼,當前應用的擁有良好熱強性能的金屬材料是什麼?

尹澤勇:目前擁有良好熱強性能的金屬材料就是鎳基單晶合金。在研製“玉龍”發動機的過程中,我們在國內最先研發製造了最先進的單晶合金葉片,克服了材料製備、葉片加工等一系列困難,保證了“玉龍”發動機的先進性。

記者:渦輪葉片材料的發展,是否會隨著渦輪前溫度的上升“水漲船高”?

尹澤勇:是的。從高溫合金到定向合金,再到單晶合金,以及陶瓷基複合材料,每種新材料的誕生,都提升了渦輪葉片的熱強性能。

但是新材料總有一個成熟過程,在研製“玉龍”發動機時,我們採用單晶高溫合金,極大提高了發動機性能。現在,我們又在研究熱強性更佳的陶瓷基複合材料葉片。

記者:從發動機的使用角度來説,您認為應如何在技術先進和成本適合之間取捨?

尹澤勇:最合適的才是最好的。航空器種類很多,對各類發動機的要求各不相同。從飛機用戶的使用需求出發,既能夠滿足使用需要,又經濟可靠,才是好的發動機。

如果發動機只是滿足狹義的技術先進,但成本高昂、使用維護不便,用戶承受不起,是沒有競爭力的。

發動機的先進性,也包括經濟性和維護性。AES100發動機在促進經濟性和維護性方面已做了大量工作。我指導團隊在其先進通用核心機基礎上發展了渦軸、渦槳、渦扇發動機和燃氣輪機,具有極大經濟優勢。

記者:請談談航空發動機未來的發展趨勢。

尹澤勇:航空發動機未來要滿足碳達峰碳中和的要求。如今,民用發動機技術創新的方向,正在從提高熱效率減少碳排放的漸進式改革,向開發新的低碳推進技術與新燃料的革命性變革轉變。其中,可持續航空燃料、新型混合動力推進技術、氫動力技術等已成為最具代表性的顛覆性技術。

記者:中國航發在這方面有哪些研究?進展如何?

尹澤勇:我前面説過,要做就做最先進的發動機。這些年,為實現“雙碳”目標,我們已系統佈局前沿顛覆技術,加快推動氫能、混電等新能源、新原理航空動力技術的研究,努力搶佔未來前沿動力制高點。

[致青年科技人才]

青年科技人才首先應該有“家國情懷”。我一路走來,最正確的選擇就是跟著黨走,為國出力。沒有這種將個人融入黨和國家事業的情懷,不可能做出任何成績。

要有敢於爭先的決心。我擔任過多個型號的總師,一直認為,要做就做最好的發動機。我們要勇於承認並面對暫時的落後,但絕對不可以不進取,不能重復搞低水準、沒有競爭力的發動機。

要以科學創新為動力,跳出條條框框限制,在探索中不斷突破。我覺得一個卓越工程師要終生學習,基礎寬厚,要注重不同學科之間的知識交叉融合。“國之重器”都是複雜的大系統工程,無論是做總師工作還是承擔具體技術工作,都必須有系統思維和鍥而不捨的毅力。——尹澤勇

(科技日報)

【責任編輯:吳聞達】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