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第三隻眼看中國>

法國作家佳玥與中國的不解之緣

2024-01-25 15:53

來源:新華網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新華社巴黎1月25日電  通訊|法國作家佳玥與中國的不解之緣

新華社記者 張百慧

“我與中國之間存在一種特殊的情感關係,這遠遠超出文化、經濟、外交關係的範疇。”法國作家克裏斯蒂娜·卡約爾(中文名佳玥)日前在巴黎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用“緣分”二字詮釋自己同中國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繫。

佳玥的中國情緣始於愛情。20多年前,她隨赴華工作的未婚夫來到這個陌生的國家。後來,她在北京結婚,在衚同裏生活,學會中文並更加了解中國。此後,佳玥致力於推動法中文化藝術交流,讓更多的法國藝術家與中國結緣。

時至今日,佳玥仍難忘與中國初次相逢時感受到的驚喜。2002年5月,剛到北京的她來到公園,看到湛藍天空下,一群老老少少在遛彎兒、打太極、在地上練毛筆字。“這真是一群懂生活的人。”佳玥告訴記者,到北京的第一天,她就感受到中國人對生活的熱愛。這與此前周圍人向她講述的中國大相徑庭,絲毫不見傳聞中“悲傷灰暗”的色調。

“永遠要去看看現實什麼樣,這句話一直指引著我。”佳玥説,在中國生活的日子裏,她開始與藝術家、農民、工人、知識分子等各行各業的中國人交流,“用自己的眼睛和耳朵認識中國”。

這一過程中,學哲學出身的佳玥收穫了大量對中國的新認知。她先後出版《中國人看蒙娜麗莎時想些什麼》《中國人為什麼有時間》等多部法文著作,以文字為媒介,在法國人和中國人之間搭建交流通道。

佳玥多次將法中文化交流比作“紅酒與綠茶的對話”。此次在巴黎接受採訪時,她將這種碰撞穿在了身上:一身紅綠搭配的裝束體現了法中兩國文化在她身上的融合。

20多年前,佳玥一句中文也不會,現在能講略帶京腔的流利中文;剛到北京時,她四處苦尋咖啡館,如今愛上北京街角的羊肉串;她原本信奉法國哲學家笛卡爾的理性主義思想,現在能欣賞中國道家處世哲學。“我為自己能學到這麼多東西感到高興,也想把這種體驗帶給藝術家們。”佳玥告訴記者。

2009年,佳玥創立了非營利機構“藝術8”協會,為法中文藝界牽線搭橋。除舉辦展覽、講座、文化論壇等活動外,這個位於北京中法大學舊址的藝術之家設立獎項,每年邀請獲獎的中法青年藝術家前往對方國家進行交流,從彼此的文化中汲取靈感、感悟對方的生活藝術。

在佳玥看來,藝術家承擔著重要使命,他們能讓人們以感受和好奇心為基礎與世界建立聯繫。她説,如今人們能夠以更豐富、更平和的方式看待世界及其多樣性。“我們通過藝術創造了友誼,這是藝術家之間的友誼,也是中西方文明之間的友誼。”

2013年,法國政府授予佳玥榮譽軍團騎士勳章,表彰她為法中文化交流作出的貢獻。她在談及文化交流對法中關係的意義時説,外交關係如同房頂,起到保護作用,而房子裏面是人與人的交流,“他們是藝術家、企業家、大學生……正是這些人際關係讓兩國之間産生真正的聯繫”。

2024年,中法迎來建交60週年,佳玥與中國的情緣已走過20多個春秋。她説,如今中國人更應為本國文化感到自豪,展望未來,“希望法中雙方都能繼續保持對彼此的好奇心”。


【責任編輯:申罡】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