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中國人的故事>

“菜場女作家”三齣新書:內心豐盈者獨行也出眾

2024-01-15 09:18

來源:央廣網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央廣網寧波1月14日消息(記者 劉欣瑩 陳金蓮 俞燁)上午,她是穿梭菜市場賣雜貨的小攤販;下午,她是電腦前自由創作的作家,兩種看似毫不搭邊的職業,在她身上卻能每天靈活切換。她叫陳慧,憑藉著這特殊的職業反差感,于2021年曾一度在網路走紅,先後已經出版了兩本書,分別是《渡你的人再久也會來》與《世間的小兒女》,引起不小轟動。

新年伊始,這位46歲的“菜場女作家”第三本新書《在菜場,在人間》出版面世,再次成為了眾人眼中的焦點。她是怎麼做到的?這兩年她過得怎麼樣?近日,記者走進寧波余姚市梁弄鎮,決定跟她當面聊聊經歷。

“菜場女作家”陳慧在梁弄菜場出攤(央廣網記者 俞燁 攝)

不一樣的煙火 點亮熱氣騰騰的菜場生活

隆冬的早晨,寒意十足,在梁弄菜市場的門口不遠處,一個推著雜貨車擺攤的中年女人一邊麻利做著生意,一邊原地蹦跳取暖,時不時地與周圍大爺大媽吆喝閒聊幾句,人群中我們一眼便找到了陳慧。

“你們別叫我老師,叫我三姐(家裏排行老三)就行,大家都這麼叫的。”沒有一點扭捏和拘謹,陳慧見到我們就像見到老朋友似的,招呼我們自便就好。她説完便繼續張羅自己的生意,面對鏡頭的拍攝她絲毫不恐懼,大大小小的媒體到訪對她來説已經習慣了。

陳慧在梁弄菜場出攤(央廣網記者 俞燁 攝)

打火機、馬桶刷、噴壺、瓶塞……陳慧的小推車擺滿了五顏六色的雜貨,就像哆啦A夢的“百寶箱”,顧客想要什麼她似乎都能從車裏給變出來,“一年到頭其實東西都差不多,有時候根據季節變化稍微做點調整,像現在快過年了,要給小孩子分壓歲錢了,很多來買好看紅包的人特別多。”雖説是幾塊錢的小買賣,但當地人對於這些家用小玩意兒的需求還是挺大的,一早上站下來也能賣出不少東西。

買賣空閒間隙,她就向我們打開故事話匣子:二十六歲以前,她一直在家鄉江蘇如皋生活,年輕那時身體也不好。二十七歲跟著嫁在梁弄鎮的阿姨第一次來到這裡養病。後來,她嫁到這裡並紮下了根。兒子出生後,迫於生活的壓力,她支起小地攤維持生計,一幹就幹到了現在。“一開始擺攤的時候很難的,淩晨就得摸黑出門搶佔地盤,有時候在路上就會掉眼淚。”回憶著過往她語速慢了下來。

如今在梁弄生活了近二十年,陳慧早就練就了一口流利的當地方言,並逐漸在這裡找到了生存規律和地方歸屬。“她又會做生意又會寫,很能幹。”菜場周邊的街坊鄰居幾乎沒有不認識她的,很多人紛紛向記者表示對她的肯定和佩服。

寫滿人間值得 溫暖文字平衡自洽人生

如果説擺攤是為了生計,那寫作便是為了靈魂。上午結束擺攤後,她通常把車推到菜場附近的阿姨家,補齊貨物。每天下午的剩餘時間,她就回到家看看書,寫寫東西,幾乎雷打不動。

從一開始只能寫一兩句話,到兩三百字,就這樣慢慢堅持下來,大概寫了兩年,陳慧在余姚本地的新聞網站論壇上發表文章才逐漸被人看見。作家謝志強是《姚江》雜誌的編委,也是陳慧的啟蒙老師之一。他看了陳慧的文章後,大力推薦她進入專門扶持文學愛好者的余姚市文化精品項目,還鼓勵她多看看汪曾祺等名家作品,找到自己的方法和感覺。

陳慧在家裏寫作(央廣網記者 俞燁 攝)

隨著時間的推移,陳慧的文章越寫越長,越寫越覺得順手,不光是回憶老家那兒的人和事,菜市場的所見所聞也被她寫進去。包子鋪的師傅、殺豬販肉的屠夫、收廢品的“破爛王”……在陳慧筆下,市井煙火氣中的人生百態、酸甜苦辣成為了她的“心靈救贖”。

“我絕大部分的文字都來源於真實的生活。我在菜市場賣東西,旁邊有人在聊天,突然説到一件事情,我覺得還不錯的,可能會把它記下來,然後去構思人物的時候,把這個細節加進去。”陳慧説,每個人身上都不缺素材,可能缺的就是一雙會發現的眼睛和能聽見的耳朵。

“她的作品有一股清新而濃郁的生活氣息,是原生態的,沒有受過污染的,跟她的人一樣,都是原汁原味的。”謝志強如是評價。在他看來,陳慧很有趣,以“古鎮流動的小攤”的元素成為了南方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即便現在已經出了好幾本書,陳慧自己從不認為自己是個作家,寫作只是她生活的一部分。“我不需要別人用作家這個頭銜來肯定我,我就是我,我是陳慧。我做著我自己的工作,在工作當中挖掘出別樣之美,這就夠了。”

“汪曾祺説過,一定要愛著點什麼,恰似草木對光陰的鍾情。”陳慧補充道,“對於文字的熱愛最方便也最適合我,不需要什麼成本,能夠讓我找到自洽的一種方式,希望看我書的人能夠跟我産生共鳴,重新認識這個世界,發現生活之美、人心之善。”

以不變應萬變 內心豐盈者獨行也出眾

生活的坎坷,從來沒有阻止她追求豐盈的精神世界。

第二本散文集出版之後,陳慧熱度不斷攀升,還被不少平臺邀請開直播,但她並沒有被流量裹挾,而是繼續安心當小販、靜心寫作。“誰不想天天數錢?但是燙手的錢我不賺!”在這個注重利益變現的時代裏,陳慧卻早已通透,不該她做的事她堅決不會碰,該做的事她一件不落下。

在陳慧的世界裏,寫作已經成為了一種滿足精神訴求和情感需要的手段,是生活的必需品。“我也會看評論,看到一些讀者正向反饋的時候,我真的很快樂,就像廚子做的菜獲得好吃認證一樣,成就感不言而喻。”她説。

陳慧和她的小推車(央廣網記者 俞燁 攝)

當談及第三本新書的時候,陳慧坦言,自己一開始還有思想包袱,覺得自己一直在寫人物,擔心讀者會有審美疲勞。但她的圖書編輯苗梁婕老師的話重新給了她信心:任何一件事情其實都是在單調和重復的,就像我們吃一日三餐也不就那幾個菜和米飯?更何況你寫的人和故事是不同的。於是她開始釋然,她表示自己這麼多年下來寫書的心境是不變的,而保持這種“不變的狀態”恰恰是最難能可貴的。

按照計劃,陳慧今年夏天還將出版第四本書,是記錄她跟著養蜂人夫婦體驗生活四個月裏的所見所想。“你只要用心去做了,有些事情它就是會水到渠成的,反正寫就完了,幹就對了。”她的聲音還是那麼乾脆有力,透露著對繼續寫作的衝勁,也透露著對未來生活的憧憬。


【責任編輯:吳聞達】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