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中國人的故事>

踐行“四走訪基層”35年:不變的底色是“人民”

2023-12-08 09:19

來源:中國青年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踐行“四走訪基層”35年:不變的底色是“人民”_新聞頻道_中國青年網

11月17日,福建省寧德市古田縣杉洋鎮杉洋村,在該村的杉洋光伏菇棚示範基地,香菇菌棒正值脫袋出菇期,一名菇農正在用工具對香菇菌棒進行剝袋操作。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田嘉碩/攝

11月18日,福建省寧德市霞浦縣溪南鎮七星海上社區七星漁排示範區,霞浦縣紀委監委四走訪基層“連心日”活動正在漁排上進行。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田嘉碩/攝

“四走訪基層”(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走訪基層,調查研究走訪基層,信訪接待走訪基層,現場辦公走訪基層)是習近平總書記大力倡導並身體力行形成的工作方法和工作制度,自1988年提出以來,歷經35年,一批批黨員幹部在踐行“四走訪基層”中聯繫群眾、服務群眾、造福群眾,“人民”始終是“四走訪基層”不變的底色。

——————————

一項踐行了35年的優良傳統,仍在八閩大地歷久彌新。

在沿海的霞浦縣,一群科技特派員走訪基層,把工作點搬到海上去,為養殖戶提供零距離的技術支援;在山脈連綿的福鼎市,一群幹部用腳步丈量茶園,通過調研發展壯大的福鼎白茶,已成為中國茶文化的一張名片……

1988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剛上任福建省寧德地委書記時,就以走訪基層調研開局,開啟了閩東九縣的調研之行。在《弱鳥如何先飛——閩東九縣調查隨感》一文中,習近平寫道:

大家邊走邊調查、思考、研究,思緒始終集中在一個問題上:在“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的發展商品生産經濟的態勢下,閩東這只“弱鳥”可否先飛,如何先飛?

他還強調,地方貧困,觀念不能“貧困”。習近平還在寧德帶頭開展了信訪接待走訪基層、到基層去現場辦公,把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貫穿走訪基層的始終。

“四走訪基層”(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走訪基層,調查研究走訪基層,信訪接待走訪基層,現場辦公走訪基層)是習近平總書記大力倡導並身體力行形成的工作方法和工作制度,自1988年提出以來,歷經35年,一批批黨員幹部在踐行“四走訪基層”中聯繫群眾、服務群眾、造福群眾,“人民”始終是“四走訪基層”不變的底色。如今,這項源起寧德、興于福建的工作機制和工作制度,也逐步推向全國,成為當前第二批主題教育的重要抓手。

群眾的需求坐在辦公室裏看不到

很多寧德的年輕幹部都熟知這樣一段話:“與其群眾跋山涉水,不如我們幹部直接下訪,幾個幹部下去,總比那麼多群眾上來要強一些。”

1988年12月20日,寧德地區領導第一個下訪接待日在中共霞浦縣委黨校舉行。當時,寧德是全國18個集中連片貧困地區之一,下轄9個縣中有6個是貧困縣,信訪量在全省排第一。在這個首次開放的接待日,有102人走進接訪室,坐下來,和地、縣領導面對面對話。這其中就包括當時在霞浦縣公交公司工作的舒穗英,她反映了某單位在其房屋附近的河邊建房,導致河道淤積的問題。

後來統計的數據顯示,接待日當天共受理問題86件,其中有12件得到當面答覆解決,其餘的限定在一個月內處理完畢。這種領導幹部走訪基層接訪後來延伸成為“四走訪基層”工作方法和工作制度。

“群眾有什麼需求,是我們(坐)在辦公室裏看不到的。”寧德福鼎市硤門畬族鄉黨群服務中心主任劉端斌坐過辦公室,也當過駐村第一書記。在“四走訪基層”主題採訪活動中,他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在辦公室,經常會看到很多材料,這些由部門報上來的材料包括項目報批、土地整理等,“所有都是字眼,但如果沒有下到基層,是不知道具體情況的”。

這名85後幹部記得,2019年的一次上山調研中,村民用方言説“馬鈴薯(音譯)”,“其實是花生”。也正因為下到了基層,劉端斌越發清楚項目報批、項目執行的全過程,“不是幾個部門流轉一下,事情就好像辦完了,而是需要實地核準、梳理相關條目、現場解決問題”。

同在閩東,寧德古田縣委副書記鄭圭冬體驗過光伏菇棚項目推進的不易。習近平總書記曾先後“七進古田”調研,為當地指出了一條大力發展食用菌産業的興農路。為菇農帶來脫貧希望的食用菌種植,在20多年的發展中也面臨著新的“煩惱”。種了20多年菌菇的杉洋鎮村民李銘芳回憶説,過去草棚種植勞動強度大、用水用電不方便,還存在燒(菌)棒等安全隱患。

這也是當時縣裏幹部調研到的情況,從種植模式上看,傳統草棚種植僅有菇農種植收益,收入單一且效益不高。此外,許多菇棚建在田裏,一定程度上也存在菌糧矛盾。

這些調研發現的問題,推動著首批光伏菇棚試點項目的落地。到2022年,鄭圭冬接手二期項目推進時,如何説服農戶仍是擺在縣幹部面前的難題。“許多農戶習慣了傳統的種植模式和環境,要重新換地方換模式,多花錢不説,還擔心種植沒保障。”鄭圭冬於是在政策和配套服務上想辦法,包括在光伏菇棚的租金上給農戶優惠,第一年提供免費保險,為農戶配套一些金融服務和技術保障。“我們還在田間地頭進行現場辦公,隨時隨地解答農戶們的疑慮。”

鄭圭冬介紹,農戶們有了升級改造菌棚的意願後,縣裏開始研究制定具體的設計規劃,專門請來村裏的老農戶一起商量方案,“(建設)不是政府説了算,也不是光伏企業説了算,要形成三位一體。”他説。

如今,從調研中誕生的8個光伏菇棚基地已紮根古田縣,3.7億元投資建設的450間食用菌標準化生産菇棚,年發電收益1350萬元,年租金收入200萬元。另外預計每年實現其他運營收益、碳匯收益330萬元,年總收入1880萬元。

從實際出發念好新時代“山海經”

從受困于山窮地瘦,到躋身中國百強市,一組數據顯現出寧德的蛻變:2021年,寧德全市生産總值突破3000億元大關,比2020年增加574億元,為閩東歷史上年增量最多的一年,經濟總量由全省第八位躍升至第五位。2023年1-9月,全市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21.4%。其中,鋰電新能源、新能源汽車、不銹鋼新材料、銅材料四大主導産業增加值增長28.4%,拉動全市規上工業增長23.1個百分點。

寧德如何從東南沿海“黃金斷裂帶”轉變為“黃金增長點”?一個共識是“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這也是“四走訪基層”蘊含的思想方法。

“企業關注的實際問題之一是配套問題。”寧德市工信局總工程師雷彪華告訴記者,一種配套是産業鏈的配套,包括把企業相關上下游企業引進來;另一種配套是吃、住等生活類的配套,以及生産性服務業配套。

他尤其提到當企業由小變大,相關産業集群培育壯大時所需的生産性服務業配套,“諸如法務諮詢、研發設計、現代物流、金融服務等方面的配套需求會慢慢增加,這也對我們的工作提出了一些要求。”雷彪華以近年來推行的專班服務為例説,該服務工作按照“一個産業一個工作專班、一個發展規劃、一套招商政策”的要求推進,專班成員的構成不僅來自工信、發改等綜合部門,還包括生態環境、自然資源、財政等要素保障部門,“會依據企業項目建設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專門協調相關部門,列入清單,提前謀劃、及時保障。”

今年10月,寧德市工信局裝備科副科長邱文椿開始入駐新能源龍頭企業寧德時代,他是寧德市工信局派到寧德時代的新任駐點專員。接下來的一段時間,他要負責該企業的需求資訊收集,將問題梳理分類,並報專班推動相關部門共同參與問題的解決。

擔任駐點專員不久,邱文椿也在依據實際情況“摸著石頭過河”。他説,寧德鋰電新能源産業是國家級先進製造業集群,不管是對政府,還是對整個行業來説,遇到的很多問題都沒有可參照的經驗,“所以我們也是跟著企業一起去摸索解決的辦法”。

伴隨産業升級,政府的服務也在升級,但始終未變的,是各級幹部“到一線去”。今年夏天,福建省省長在“念好新時代‘山海經’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座談會上強調,要大興調查研究,把情況摸清楚,把問題擺出來,把經驗總結好,切實把調研成果轉化為政策措施。

“我們做專業技術服務的,本來就要到一線為養殖戶提供水産技術服務,不然工作沒法推進。”經歷過本地水産養殖業升級的黃強,是福建省寧德市霞浦縣海洋漁業發展中心副主任,他的另一個身份更為當地養殖戶所熟知:霞浦縣科技特派員海上工作站站長。

這個2021年在當地溪南鎮七星漁排成立的海上工作站,如今有12人。“到一線去”是這群科技特派員的日常。用黃強的話來説,“特派員們不是在漁排查看水産養殖問題,就是在育苗企業跟蹤育苗過程”。

該海上工作站所在的霞浦縣,也是福建省十個漁業重點縣之一,是全省海域面積最大(2.89萬平方公里)的沿海縣份。該縣15個鄉鎮(街道)中11個沿海,漁業人口達26萬人,佔全縣農業人口的64%。霞浦更出名的稱號有“中國海帶之鄉”“中國紫菜之鄉”“中國南方海參之鄉”“中國生態大黃魚之鄉”。 每年12月,黃強重點巡邏的對象就是海參、海帶和紫菜。

“根據當地産業發展情況及科技特派員們的專長,海上工作站劃分為大黃魚、海參、蝦蟹貝藻類3個工作組,科技特派員可以有針對性地提供技術服務與病害防治保障。”黃強告訴記者,近幾年來隨著海參養殖體量的不斷增加,養殖戶單憑以往的經驗恐無法達到理想的産量翻倍,“這就需要科技人員提供相應的海上綠色養殖服務,包括漁病檢測、病害預測預報、漁病坐診巡診等”。

據了解,寧德市已建成1個市級海上綠色養殖服務中心及4個縣級海上綠色養殖服務站、3個鄉級海上綠色養殖服務部、6個村級海上綠色養殖服務點,其中一個村級海上綠色養殖服務點(海上巡診中心)就位於霞浦縣溪南鎮七星漁排。該服務點的管理制度規定,巡診服務按“定期+按需”的原則,每年5-10月,每半個月開展一次;11月到翌年4月,每月開展一次,並依病害流行程度或漁民群眾實際需求,增加巡診頻次。

幫企業做事不是來找麻煩

聽訴求、解難題、辦實事,從“靠山吃山唱山歌”,發展林、茶、果業,到“靠海吃海念海經”,推動灣內近海向灣外深遠海養殖轉移,加快海洋水産從種苗、養殖到加工、品牌、市場的全産業鏈條提升,傳承弘揚“四走訪基層”優良傳統,已經從寧德發展到福建多地,並走向全國。

“沒有落後的産業,只有落後的産品。”福鼎市人大常委會主任、茶産業發展領導小組常務副組長蔡梅生記得,2004年,福鼎白茶發展低迷,一度走到十字路口。當時,任福鼎市副市長的蔡梅生分管農業,他和其他領導幹部帶著企業裏的相關人員前往安溪、安吉等多地調研,反覆請教行業專家。最後,一個茶葉專家的觀點説服了大家,“20世紀80年代,福鼎白茶三度被授予‘全國名茶’稱號,福鼎白茶這麼有潛力為什麼不做呢?”

一系列支援福鼎白茶産業發展的舉措隨後推進,包括註冊相關品牌名,保護母樹,挖掘白茶始祖太姥文化等。到2018年,在福鼎有11年曆史的茶業發展領導小組改名為“茶産業發展領導小組”,小組下設5個專班和1個巡查隊,同時領導牽頭分4個工作隊。按照福鼎市17個鄉鎮劃分片區,工作隊每月深入基層、農戶、企業,了解掌握第一手産業發展的資料資訊。小組還設置政府和企業的雙月對話制度,召開交流會,現場辦公,聽企業訴求幫企業解決難題。截至目前,小組共開過25次茶企雙月分析會,收集了10多個關鍵性問題。

“産業發展企業是主力軍,解決企業的困難是最核心的問題。”蔡梅生介紹,今年以來,政府了解到企業目前面臨著一些新的困境:如過度包裝的整改、各地茶城市場整體上尚未復蘇、企業的用地難、公共品牌被侵犯、缺乏公共倉儲等問題。企業反映問題後,小組領導現場解決不了的,還會召開市委專題會或者市委常委會來專門研究。

在蔡梅生看來,傳承弘揚“四走訪基層”優良傳統,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要到基層了解民意,聽民意之後還要去了解真實情況,雖然現在打電話能解決很多問題,但一見面感覺就不一樣,“見面三分情”。他尤其提到“下”而有效的重要性,“(幹部)走訪基層不是到現場聽了説了就等於做了,走訪基層的成效也要看企業認不認、群眾認不認”。

“四走訪基層”立足於“下”、植根于“民”。如何“下”而有為、“下”而有效,晉江市的企業時刻都能感受到政府辦事的高效與實在。恒安集團行政部綜合管理總經理劉清賢記得,最早涉及造紙的環評項目企業要報到省環保廳去批,到2014年審批許可權已經下放到泉州市環保局,“今年公司新項目投産時,晉江生態環境局已經可以進行相關事項的批復”。劉清賢認為,審批許可權的逐級下放,在一定程度上精簡審批流程,加快企業項目的推動。“政府搶出時間,為企業贏得速度,這也體現出政府層面對行業整體發展的關切。”

和晉江基層幹部打交道多年,劉清賢發現這群80後、90後靠譜且有著很強的責任心,“他們既能從大方向上幫企業做宏觀把控,又能在政企互動中接地氣,理解企業的實際難處”。

這也直接催生了更多的政企互動。2021年,全國首個民營企業合規建設服務聯盟在晉江成立,牽頭者包括晉江市人民檢察院、晉江市人民法院、市發改局、市公安局、市稅務局等23家單位。多家企業主動預約,參與為企業免費開展的制度管理漏洞和法律風險的合規“體檢”。

“參與體檢,就要把企業內部的東西搬到臺前,供多部門做整體檢查,就和人的身體體檢一樣。”恒安集團副總裁許文默坦言,一家企業發展多年,或多或少都會存在一些問題,服務聯盟提供的財務管理、職務廉潔、智慧財産權、進出口貿易、産品品質、安全生産納稅合規、融資規範等體檢項目,正好可以幫助企業查看存在的風險與漏洞,走得更遠更穩,“這是來幫企業做事情,不是來找企業麻煩”。如今,該服務聯盟已為盼盼、361°、特步、恒安等11家企業提供線下合規體檢服務,並提出相關建議。

從有山有海的閩東到書寫高品質發展新篇的八閩大地,“四走訪基層”的歷史迴響總在啟迪現實。

今年36歲的劉端斌告訴記者,在福鼎市硤門畬族鄉柏洋村駐村3年半,他搬家搬了十幾次,但正因為住進了當地核電産業工人的營地,才能聽到核電工人的心裏話,“核電工人總説自己是外地人,是漂泊的人,哪的核電站大修就去哪支援,但在寧德、在硤門,他們覺得有歸屬感”。

讓核電工人感受溫暖的小鎮人氣、生活氣,得益於村裏産業業態的豐富與配套服務的完善,這也是劉端斌2018年駐村時要實現的目標。如今柏洋村有連片的小洋樓,有公園、敬老院、文化活動中心,“到了晚上,廣場上光跳廣場舞的就有3隊”。他最高興的是,核電産業工人告訴他,如果兩個地方的核電站同時大修,“即使那個地方的出價更高,我們更願到這裡來”。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朱彩雲 田宏煒 寧迪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任編輯:孫曉彤】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