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中國人的故事>

“身邊的大國工匠”劉洪華

2023-12-05 09:21

來源:大眾日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原標題:

“身邊的大國工匠”劉洪華:匠心追夢,地質報國!

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白曉 通訊員 張秀娟

近日,中國能源化學地質工會全國委員會印發通報,推出100名“身邊的大國工匠”,山東省地礦局青島地質工程勘察院(青島地質勘查開發局)院長兼總工程師、自然資源部濱海城市地下空間地質安全重點實驗室主任、青島市第十七屆人大代表劉洪華榮登榜單。

“一位純粹的、有情懷的、赤膽忠心的地質人!”“有魄力、想幹事、能擔當的同志”“時刻把單位發展的事和職工的事放在心上”……同事眼中的劉洪華堅毅刻苦、嚴謹細緻、精益求精。從業以來,劉洪華紮根一線,心懷強國之夢,砥礪強國之志,在地質報國之路上永不止步!

牢記使命,做發展“領頭雁”

青島是個濱海城市,礦産資源匱乏,作為一個傳統的地勘單位,如何帶領大家走出發展的瓶頸?自2017年10月擔任青島地質院院長以來,劉洪華一直在不停地思考:“青島地質院發展的根本動力在哪?拿什麼來激發發展動力?怎樣才能把青島地質院打造成為高品質發展的龍頭和幸福美滿的家園?”

針對這些事關單位長遠發展和民生改善的問題,劉洪華帶領班子成員頂層設計全院發展目標和重點工作,緊緊圍繞“高品質發展•幸福地質院”目標,構建了特色鮮明的地礦文化體系、協同發展的四大産業體系、美美與共的融合發展體系、執行有力的組織管理體系、基礎牢固的核心能力體系、溫暖幸福的民生保障體系等六大發展保障體系,大力實施“3333”規劃,強産業、聚平臺、興科技、育人才,全院每人平均公益服務量走在全國前列,創建全局第一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博士人才引育數量位列全國地勘單位前列,多次榮獲“幹事創業好團隊”“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

創新驅動事關高品質發展好壞,創新驅動需要平臺更需要人才!在青島地質院當時情況看來,申請國家高新技術單位、省部級重點實驗室是不可能實現的事情。

懷著急需平臺的執著和夢想,劉洪華卻在很多人的質疑中以終為始,直面問題,攻堅克難,將這些不可能變為一個又一個現實。目前,青島地質院擁有“自然資源部濱海城市地下空間地質安全重點實驗室”等7大科技創新平臺,“山東省城市安全應急救援地質保障中心”等5大技術支撐平臺,“中國海洋大學研究生聯合培養及教學實踐實習基地”等7大科普教育平臺。同時他大力建設人才生態,實施了“燈塔、活力、苗圃”三項人才培養計劃和更高層次的“大師計劃”“學者行動”人才培養方案,搭建青島地質院的人才塔,培養地質領域專家型人才,取得顯著成效。

據悉,目前,青島地質院有職工206人,其中博士、博士後20人(含在讀博士6人),正高級工程師及相當職務21人,副高級工程師及相當職務70人,各類註冊師97人。近年來,榮獲“山東省優秀科技工作者”等高層次人才稱號16項。

正是“科創平臺+人才建設”的集聚效應,青島地質院已經成為一支名副其實的科創型地勘隊伍。近5年,青島地質院獲授省部級獎14項,廳局級獎125項;授權專利103項,其中國際發明專利6項,國家發明專利33項;發表核心及以上論文105篇,其中SCI論文44篇;承擔重點科研項目33項,其中國家重大專項1項,省自然科學基金2項,省部級科研項目5項。更多更大的科技創新項目和成果正在不斷涌現。

勇挑重擔,做有為“地質人”

胸懷國之大者,扛牢使命擔當,劉洪華帶領全院職工聚力服務黃河重大國家戰略、海洋強省建設、鄉村振興等國家戰略和全省工作大局。

他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帶領單位累計實施了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態保護修復工程項目120余項,修復治理面積1420公頃。其中《青島西海岸新區山體綜合整治工程PPP項目》入選《中國礦業報》2018年地勘行業十件大事之一,2022年入編地質勘查行業高品質發展案例。

他積極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帶領團隊創新了“海-天-地”一體化調查技術模式,為維護“山水林田海島灣”生態安全,築牢海洋生態安全屏障提供技術支撐。開展地質遺跡與地質文化村詳細調查,申報成功全國首個“地質文化島”,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示範基地,服務鄉村振興戰略。

他積極踐行公益職能,帶領專業技術人員走進學校、社區開展科普教育活動30余場次,並積極推進科普教育基地建設,經過努力,青島地質院先後獲批了青島市科普教育基地、蒲公英科普教育基地、環境教育基地、大學生實習實踐基地等9個科普教育基地。目前正在大力推進青島市地質博物館、地質主題公園、地質科技産業園建設,充分彰顯了他的人文情懷和社會責任擔當。在笏山金礦救援中,他指揮黨員突擊隊攜精良裝備星夜馳援,迅速打通生命救援通道Φ1000mm引孔,創造“地質鐵軍”速度,為省局和院爭得榮譽。

匠心築夢,做創新“排頭兵”

“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劉洪華始終堅守創新理念,在為單位謀創新的同時,自己也不斷創新精進。

在日常工作中,劉洪華非常重視新技術、新工藝、新方法的研究與推廣應用,在研製開發新産品新材料新工藝、國家專利、行業技術標準和國標省標圖集編制、論文和專著編寫等方面持續發力,榮獲國家專利29項(其中第一發明人24項),省部級等成果獎勵37項,主(參)編國標、省標圖集8本,發表論文25篇(其中SCI收錄13篇),主編專著4本。

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比如,作為第一發明人,劉洪華發明的“鋼筋骨架滾焊機、鋼筋骨架製作方法及方樁製作方法”專利,單位産值綜合能耗下降23.2%,實現了減排降耗,對促進樁基礎發展意義重大,榮獲山東省發明專利獎。

又如,劉洪華完成的“重大岩土工程災害物理監測預警參數與主動控制技術”科研課題,有力推動了我國岩土工程災害監測預警及防治理論技術的進步,榮獲山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有了這些科技成果,名譽紛至遝來!劉洪華本人先後榮獲“山東省創新榜樣”“山東省省直機關優秀共産黨員”“山東省建築工程大師(勘察設計類)”“山東省優秀科技工作者”“山東省第一批自然資源高層次科技創新領軍人才”“青島拔尖人才”“中國地質學會野外青年地質貢獻獎——金羅盤獎”“山東省卓越工程師”“山東省傑出工程師”“山東省地礦局科技領軍人才”“山東省優秀地質科技工作者”“山東省地礦局第二屆十大傑出青年”“山東省地礦局第三屆十大傑出青年”“山東省地礦局勞動模範”“山東省地礦局優秀共産黨員”等榮譽稱號30余項。榮譽的背後,是他不懈的努力和對科技創新的堅守。

追尋地質先輩足跡,激蕩愛國情懷,紮根一線,心懷強國之夢,在科技創新道路上永不止步;不畏艱難困苦,勇攀高峰,在多個重要領域取得關鍵突破……劉洪華為地質事業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做出重要貢獻,是當之無愧的行業標兵、創新榜樣、大國工匠。

相關連結:

中國能源化學地質工會是中華全國總工會領導下的指導我國煤炭、電力、石油、石化、化工、醫藥、國土資源系統工會工作的全國産業工會組織。2001年11月,在原中國煤礦地質工會、中國水利電力工會、中國石油化工醫藥工會基礎上組建而成。2016年7月,更名為中國能源化學地質工會。中國能源化學地質工會系統內企事業單位約9.8萬個,約有職工1800萬,工會會員1750萬,基層工會9.2萬個。其服務對象主要包括産業部委(局)、行業協會、地方産業工會、中央企業及部分地方大型國有企業集團等。

【責任編輯:韓雅潔】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