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中國人的故事>

95後世界紀錄保持者文曉燕“要幫更多殘疾人走出去”

2023-12-05 09:14

來源:中國青年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因臍帶繞頸造成左側肢體功能障礙”,對任何人來説,這都是一個困難模式的人生起點。可對1997年出生於湖南益陽的文曉燕而言,困難背後有一種積蓄、隱藏的力量,總在推著她向前,甚至讓她總有餘力“推人一把”。

田徑場上,文曉燕被自己推到了世界巔峰。

今年7月,巴黎殘疾人田徑世錦賽,她保持的世界紀錄被打破了,哥倫比亞選手凱倫·帕羅梅克將女子T37級100米和200米的成績分別提升至12秒82、26秒42。賽後,這兩個數字被文曉燕存進手機,3個月後,在杭州亞殘運會上,她用12秒59和26秒18將其覆蓋,這位26歲的中國女孩重新成為世界紀錄保持者。加上在跳遠T37/38級決賽中奪金的5.45米的成績,文曉燕在杭州亞殘運會上連續3天3破世界紀錄,獲得了亞洲殘奧委授予的2021年度“最佳女運動員”稱號。

可訓練和比賽之餘,那股讓她成為冠軍的力量被用到了更多普通人身上。在湖南湘雅博愛康復醫院,文曉燕的工作是對工傷和殘疾預防進行宣講,協助有返崗需求的工傷患者進行就業、康復指導,“醫體不分家,運動對殘疾人是很有效的康復手段”。

一位因中風導致偏癱的90後讓文曉燕印象深刻,“他很想配合醫生的指令,但我能理解他的力不從心”。醫生建議這位患者把腿抬到90度,可看他的發力情況,文曉燕就知道“他可能抬到50度都很困難”,她結合自身經驗給患者“支招”,“別把注意力放在患肢,可以用健全的那條腿去帶動另一條腿”。建議有效,對方的抗拒情緒少了、多了配合與信賴。

大多數時候,患者的信賴更多基於文曉燕能“感同身受”的專業建議,並非同為殘疾人的身份。“很長一段時間,即便我拿了那麼多殘奧會冠軍,我也不想主動去提‘殘疾’的標簽。”文曉燕向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坦言,“打小從未被特殊對待”是她性格裏充滿陽光的根源,“我是留守兒童,但家人很疼我,我一直沒覺得自己和別人有什麼不一樣”,她記得,高中之前,自己都沒辦過殘疾人證。

文曉燕兩歲時,父母就去廣東務工,留下她跟隨長輩在湖南省益陽市桃江縣松木塘鎮三節塘村生活,“我家馬路對面就是小學,讀初中的學校離家不到200米”,地方小但人情味濃,父親和學校體育老師關係好,特意囑託讓文曉燕多參加體育活動,“村裏學校主科只有語文和數學,但他們要我把體育當成主科來上”,鍛鍊本是目的,結果她展現出了天賦。隨著體育老師被調到桃江縣,文曉燕也跟著去了縣城,考進桃江一中的她,希望憑藉體育特長去考大學,但每次運動時肢體的“不合作”,讓她明白“有不同”。

2014年,湖南省殘聯教練來選拔苗子,在體育老師的鼓勵下,“吃得苦、霸得蠻”的文曉燕入選湖南省殘疾人田徑隊。她被定級為T37級,幾乎與健全人運動員相近,“接觸殘疾人體育我才知道,原來有那麼多分級”。文曉燕坦言,進到隊裏她才發現,世界上還有一群和自己一樣、甚至比自己更辛苦的同齡人在為了同樣的夢想奮鬥,這讓她“突然有種説不出來的感覺”,青春裏雀躍的暖色被蓋上了一層沉靜的灰白。

“我是一名殘疾人田徑運動員,參加過兩屆殘奧會,拿了5枚金牌,是女子100米、200米和跳遠3項世界紀錄的保持者。”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當選全國人大代表的文曉燕主動提到“殘疾人”身份,“我的殘疾等級比較輕,T37屬於腦癱級別,行動不需要輔具,但運動功能有一點點障礙”。

這是一次對自我和殘疾人的再認識,“調研時,我看到全國有8000多萬殘疾人,我在這個龐大的數字裏。”震撼裹挾著責任感擊中文曉燕,她想起隊友和困在老家的殘疾人,希望自己能“推他們一把,幫他們走出去”。

在隊裏,文曉燕是承上啟下的“中生代”。她注意到,年紀更大一些的師兄師姐們不太願意出門,無論有活動去“湊熱鬧”,還是取得榮譽後爭取上學的機會,“都不太積極”,可在訓練場,他們又是練得最辛苦、最投入的人,“有人跑到吐,還一邊吐一邊堅持要跑完”。她曾疑惑“上學的機會也放棄,這麼拼的動力是什麼?”卻又能共情,“因為賽道是他們最自信的地方,到了其他領域,總有人不敢邁進去”。

通過賽場上取得的榮譽,文曉燕進入北京體育大學,通過專業學習更了解自身的優勢和瓶頸。回到隊裏,她便鼓勵隊友爭取上學的機會,創造帶大家出門的時機,“我是受益者,也希望他們能有這樣的平臺,而且上學不是終點,只是剛剛起步,我們得不斷往上走、往前走”。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她便建議,在殘疾人競技性體育運動方面,建立貫通式的殘疾人運動員教育體系,擴大中職院校招收殘疾人運動員力度,全面提高殘疾人運動員基礎學歷和職業技能;鼓勵有條件的高校開設殘疾人體育運動相關專業,全面提高殘疾人運動員專業知識和運動成績等。

文曉燕透露,抑制不住的“操心”,一度讓樓下鮮奶屋的老闆誤認為自己是隊裏的生活老師。“現在一大批00後選手進來了,我會請師兄師姐分享很多賽場經驗,也希望年輕人更開放和樂觀的表達能影響他們。”她注意到,包括自己在內,大家都是悶聲訓練,但很多00後選手,一邊訓練一邊拍視頻,之後做成短視頻放到社交網路上,吸引了很多人圍觀,“時代在變化,他們的觀念更開放、更無懼,如果通過這種方式讓大家看到殘疾人運動員的拼搏和努力,也是一種和社會接軌的方式,同樣是‘走出去’的辦法”。

但文曉燕強調,無論什麼年代的運動員,踏實訓練、用成績説話才是立身之本。她透露,自己曾經想過放棄,“剛開始訓練的時候,太難了,尤其上強度那幾天,我情願英語老師讓我背100個單詞也不想去田徑場”。她笑稱,兒時的衡量標準如此稚嫩,也讓放棄的想法顯得真實而輕易。她回家向奶奶訴苦,奶奶説:“那不行,怎麼能半途而廢?”

看似簡單的一句話,卻讓文曉燕堅持至今,“奶奶很心疼我,每次訓練回家,我睡覺,別人找我玩她都擋著,讓我踏實睡;我醒了,她立馬熱菜熱飯給我吃;但那時,我説辛苦,她卻讓我堅持,而且她沒讀過書,卻説出‘半途而廢’這個成語,讓我覺得很有力量”。而這股力量就是起點,把文曉燕推向了更大的舞臺,再通過她推動更多殘疾人走出去。

本報北京12月4日電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梁璇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任編輯:韓雅潔】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