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中國人的故事>

收拾好“辦公桌” 奔向“小課桌”

2023-12-04 09:15

來源:中國青年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一些年輕人在上海市民藝術夜校上古琴課。上海市群眾藝術館供圖

結束夜校課程的學員走出上海市群眾藝術館。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一迪/攝

  一些年輕人正在學習咖啡課程。上海市群眾藝術館供圖

  一些年輕人在夜校學習淮劇團舞劍課程。上海市群眾藝術館供圖

  一些年輕人在夜校學習顧繡。上海市群眾藝術館供圖

  一些年輕人在夜校學習淮劇團團扇課程。上海市群眾藝術館供圖

http://vod.cyol.com/vod/data/video/202312/03/d88e2c08-c6df-4f23-ae17-5126200ddfaf/transcode_0967a475-b92a-f464-c8a9-fbb530cc.mp4/av-g.m3u8    安靜沉寂的夜色中,一股股青春的生機在上海市群眾藝術館中涌動:撥動吉他琴弦的動人旋律、敲擊非洲鼓的鏗鏘鼓點、表演單口喜劇的陣陣歡笑、品茶茗香的淡雅香氣……這些曾被冠以“學歷提升”“掃盲”名號的地方成了年輕人“都市中的小清新”。

夜校是上海市群眾藝術館(以下簡稱“上海市民藝術夜校”)于2016年開設的公益性培訓項目。相較去年而言,上海市民藝術夜校今年在開設點位和課程數量上都出現了倍增的情況,覆蓋143個點位的390門課程和1萬個培訓名額很快被搶空,高峰時超過65萬人同時線上搶課,且學員中80後、90後人員佔比80%,成為夜校生源的主力軍。

來自某平臺的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平臺上“夜校”的搜索量同比增長980%,相關筆記評價數同比增長226%,“上夜校”的熱度還在不斷刷新。

“下班後上夜校”如今已成為全國各地青年的新興生活方式。

報名上吉他班要拉“搶課群”

“開辦夜校的初衷是為了給更多市民提供良好的服務和優質的課程,讓他們走進市民藝術夜校,提升審美情趣和生活品質。”上海市群眾藝術館副館長徐皓説,除了老年大學中常設的傳統七大藝術門類,比如音樂、美術、舞蹈、書法外,上海市民藝術夜校還設置了很多與生活時尚藝術相關的課程,比如服裝搭配、皮具製作、鉤針編織等,還有與年輕人職場技能提升相關的課程,比如PPT優化、職場禮儀、主持朗誦等。

首都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王洪波認為,青年熱衷上夜校的現象並非偶然,“當今社會的年輕人工作節奏快、生活壓力大,上夜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釋放壓力,滿足精神需求;同時,發展興趣愛好也能激活年輕人自身多方面才能,提升社會競爭力。”

報名上了吉他班後,從事銷售工作的80後陳靜方終於把“在角落裏吃了五六年灰塵”的吉他拎了出來。為了搶到這門課,她和四五個好友拉了一個“搶課群”,分享搶課攻略、定時互相提醒。

“500元12節課,一節課90分鐘,比市面上培訓班的價格低十幾倍。”陳靜方説,“這裡的老師上課不僅教大家一些歌曲的彈唱,更多是傳授一種學習方法,現在基本上簡單的曲子我們練習後都可以彈唱。”

除了超高性價比,夜校吸引她的還有輕鬆、減壓的氛圍。

“平時上班大家工作壓力都很大,下班後來到這裡,共同彈唱一首歌,雖然技法還不成熟,但是那種愉悅感是無可比擬的。”在陳靜方看來,上夜校是一種“反內卷”的生活方式,也是給自己充電,“做熱愛的事情,能夠給自己注入正能量,同時也能把能量傳遞給身邊的人”。

“長期以來,與青少年和老年群體藝術教育的火熱發展態勢相比,中青年的藝術教育卻相對遇冷,我們希望讓中青年參與到文化活動和藝術培訓中來。”徐皓説,上海市民藝術夜校的教師大多來自社會上的專業機構,隨著社會對夜校關注度的不斷提升,也有越來越多來自國家單位、院團和協會的專家、教師等加入進來。

撕掉標簽,盡情感受“都市中的小清新”

既要研究每節課的課程內容,又要排班做課程表,還要計算好單位到不同上課地點的距離,為了能到夜校“喘口氣”,不少年輕人做起了“時間管理大師”,報了好幾門課,把自己下班後的時間安排得滿滿噹噹。

90後程式員于勇立在夜校報了3門課:非洲鼓、絨繡和戲劇表演。集中精神敲了一天代碼,身心疲憊的他更期待能在夜校“點亮”大腦的另一個區域,讓精神在另一個維度得到放鬆,接受到藝術的熏陶。

“上這些課程需要全身心投入,當你進入狀態後,仿佛是在與自己的內心對話。”他認為,大腦的放鬆與身體上的放鬆同等重要。

走進空曠的劇院式教室,被明亮輕快的鼓聲所包圍,鏗鏘頓挫,時急時緩。一位教師帶著25名學生齊聲敲鼓的衝擊力讓于勇立有置身廣袤非洲大草原的感覺,他的腦海中浮現的是草原上動物大遷徙的壯觀場景。

于勇立在法國學習生活過7年,接觸到非洲藝術,心中萌生了對非洲鼓的嚮往。在網上看到夜校的報名資訊後,他決定讓這顆種子發芽。

“其實我不是帶著擴大社交圈的心態來的,而這種‘去功利化’的心態為我收穫了不少志同道合的好友。”于勇立説,結束夜校的課程後,和這裡的朋友一起玩鼓、看老師演出,是更令人期待的事情。

“在這裡,年輕人可以卸下繁重的工作,不論身份和職業,因志趣結交朋友。”徐皓看過很多學員給夜校寄來的感謝信,其中一個學員的評價讓他印象深刻,這名同學形容夜校是“城市中的小清新”。

撕掉標簽,走進課堂,除了學員可以在夜校得到精神的滋養,青年教師同樣能收穫日常教學以外的驚喜。

平時專心於茶道的80後教師孫燕芳,第一次在同一個平臺找到如此多與中國傳統文化相關的課程。“其實茶藝涵蓋的內容非常豐富,比如煮茶、焚香、挂畫、插花,我也可以通過這個平臺與其他相關專業的老師交流合作,促進傳統文化藝術的融合與發展。”

孫燕芳計劃在最後一節課舉辦一個“無我茶會”,意在不論身份、地位、金錢等世俗因素,回歸茶本味,這個提議讓不少同學充滿期待。

針對上夜校男女青年“二八開”現象精準施策

“自2016年開設市民藝術夜校以來,從一個主校區,到聯動全市16個區文化館和其他特色點位,比如公共文化場館、社會專業機構、院團、社會新空間等,上海市民藝術夜校探索出一條市民美育的新路徑。”夜校項目總聯絡人楊玲芝説,如今,夜校的公共文化服務將進入“3.0階段”。

為了解決供不應求的問題,並不斷提升文化服務品質,上海市民藝術夜校與上海教育評估協會合作開展滿意度測評、教師教學過程監管,對受歡迎的點位和課程進行分析研究,探索將更多優質課程輻射到更多區域點位。

據徐皓觀察,除了出現課程開放名額供不應求的問題,夜校中男女青年性別比存在著“二八開”的現象,即來夜校的年輕人中女青年佔比八成。

他分析,除了男生搶課手速可能沒有女生快的原因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缺少適合男性的課程內容。因此,夜校和棋牌院開展合作,打造橋牌、圍棋等類別的課程,讓更多男性參與進來,均衡夜校性別比例。

“夜校是重要的公共文化傳播和交流平臺,通過精準把握青年需求,設置多元的課程內容,創新授課方式,建立起豐富互動的夜校生態體系,可以讓優質的文化資源惠及更多青年,為市民終身教育提供可持續發展的新路徑。”王洪波説。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一迪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任編輯:趙超】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