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錦桂:指尖耕耘“數”果纍纍
原標題:將數字技術“植入”農業栽培全過程(引題)
雷錦桂:指尖耕耘“數”果纍纍(主題)
福州晚報記者 梁凱鴻 石美祥
近日,福建省農科院數字農業創新中心迎來又一個豐收季,種在數千平方米溫室大棚裏的小番茄碩果纍纍,每畝産量可達5000斤。
記者看到,這裡宛若一個大型的現代農業工廠,小番茄不是種在地裏,而是種在粉碎後的椰子殼中;肥料根據各種作物的特性量身定制,讓它們長得又快又好;通過資訊化技術,可實現遠端澆水、施肥、監控……
省農科院數字農業研究所副所長雷錦桂,便是省農科院數字農業創新中心從無到有的助推手之一。
數字農業創新中心前身是中以示範農場,雷錦桂全程參與了農場的建設與運營,傾注了大量心血和汗水。他深入生産一線,將數字技術與無土栽培技術深度融合,從栽培模式創新、品種篩選、配方優化、裝備改良等入手,種出品質優的綠色“網紅果”“放心菜”。
“比如這些小番茄,我們使用的是長季節栽培技術,小番茄樹可以從9月一直長到次年6月,向上攀藤最高可長至10多米。”雷錦桂還向記者演示了“指尖耕耘”——在電腦或手機APP上簡單設置,就能遠端澆水、施肥、監控等,實現自動化調控。
不僅如此,這些小番茄還是喝“三段奶粉”長大的。他們為小番茄量身定制了肥料,在作物播種期、開花期、結果期用的肥料都不一樣。這就是水肥一體化系統灌溉技術,具有施肥簡便、供肥及時、作物易吸收、肥料利用率高等優點,減少了肥料的流失浪費。雷錦桂説:“在産量相近或相同的情況下,水肥一體化與傳統技術施肥相比節省化肥約40%、節水約60%,還能進一步提高水果的産量和品質。”
這些技術,對於數字農業創新中心其他的農作物同樣適用。有了高科技的加持,綠葉菜可以長在墻上、架子上、箱子裏……目前數字化設施栽培模式,已在八閩大地“開花結果”。
作為省農科院數字農業創新中心負責人,他推動福建省數字化設施栽培和産業化應用的發展步伐。作為一名省、市級科技特派員,他帶領的團隊,服務足跡遍佈全省,以産業振興推動鄉村振興,讓種植戶的錢袋子鼓起來,讓貧困的帽子脫下來。
雷錦桂團隊在光澤縣將可視化監管與網路認養新技術融合於生態稻漁産業鏈,使生産效益提升1倍,全縣生態稻漁年銷售額超1000萬元。
2022年2月18日,適逢寒潮襲擊八閩,他組織編寫了《2022年福建省設施大棚防寒抗凍手冊》,並通過“慧農信”APP推送給全省種植戶,幫助農戶減少了損失。“扶貧先扶智,我感受頗深!”雷錦桂告訴記者。後來,他組建了數字農業科普團隊,以數字農業創新中心為平臺開發科普教程和科普展品,年科普受眾5000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