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姜“小專家”的田間智慧
朱晴雨(左二)和同學們一起記錄白姜數據。李莉/攝
11月22日,初冬的安徽省銅陵市義安區天門鎮新華村雞犬相聞、炊煙嫋嫋,空氣中散發著豐收後的谷香與恬靜。姜閣中,整齊擺放的姜種孕育著豐收的希望。
在這塊土地上,14歲的天門鎮董店中心學校九年級學生朱晴雨傾注了課餘的時間和精力。她結合“回南天”現象進行觀察和梳理,助力銅陵白姜提産技術研究,為村民帶去豐收喜悅。前不久,她入選2023年度全國“新時代好少年”,也是安徽省唯一入選人。
在銅陵天門鎮,很多村民祖祖輩輩都種姜。偏酸性的疏鬆土壤、適宜的氣候為白姜種植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銅陵白姜纖維少、口感脆嫩,北宋時期即為朝廷貢品,2009年成為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産品,其種植系統還於今年入選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
“‘回南天’俗稱‘返潮’,是南方地區一種天氣現象,就是每年春天時,氣溫開始回暖而濕度猛烈回升的現象。白姜喜歡溫暖且濕潤的氣候,這時候播種,出芽率高。”腳沾泥土的“小姜農”朱晴雨説起白姜種植頭頭是道,好似一位種姜“小專家”。
事實上,“小專家”經驗來源於積累和學習。打小在姜田里長大的朱晴雨,最喜歡跟著父母一起催姜芽、挖姜田、踩姜壟。“一到種姜的時候,爸媽淩晨四點就起床了,一直要忙到深夜。”朱晴雨心疼地説,即便這樣,家裏白姜收成有時也不如意。正是這份“心疼”,讓朱晴雨從2020年開始認真琢磨如何提升白姜産量。
當年,她所在學校成立氣象興趣小組,朱晴雨第一個報名參加。那段時間,朱晴雨在校內氣象站、市氣象臺之間來回轉,實地測量、收集記錄、製作統計月報表、曲線圖和折線圖,並帶領小組成員撰寫《探究當地“回南天”現象産生條件氣象科技實踐活動報告》。這篇報告還獲得第九屆安徽省中小學生氣象科普競賽中學組一等獎。
研究過程中,她發現家鄉許多農作物的種植和“回南天”現象有關。生薑種植和“回南天”有沒有關係呢?帶著這個疑問,朱晴雨召集幾位同學成立興趣小組,對生薑種植過程進行跟蹤觀察。她隨身攜帶筆電,一放學就往姜田裏跑,蹲在姜田裏記錄白姜的特性、種植氣候、生長環境。
“如果種植過早,因為溫度低,很容易出現白姜發芽緩慢甚至不發芽的情況。如果土壤水分過多,也很容易出現爛芽的情況。”通過大量的觀察和測試,朱晴雨發現,白姜在播種時,如果沒有踩準“回南天”氣候的“點”,就可能出芽率低,出現老薑農所説的“好兩年壞兩年,不好不壞又兩年”,産量起伏不定。
為此,她和同學們將下姜種前後一段時間的天氣溫度和濕度測量出來,並繪製曲線圖,根據曲線圖準確找準下姜種的最佳時間節點,提高姜種出芽率。
2021年3月初,朱晴雨拿出自己的研究資料,認真與爸爸媽媽召開了一次家庭會議。“能看得出來,孩子準備得很充分,又分析一大堆數據,又給我們講各種原理,又是做推論,我們應該支援。”朱晴雨的媽媽許紅麗回憶。就這樣,在父母支援下,朱晴雨在自家姜田裏劃出一小塊“巴掌地”當作試驗田。
當春暖升溫、土壤濕度增大時,別的姜田還“靜悄悄”,朱晴雨就根據自己的研究成果,踩準“回南天”現象節點,開始開姜壟、下姜種。此後每天放學,朱晴雨總是飛奔到她的“巴掌地”,認真記錄姜田的溫度、濕度,一待就是好幾個小時,有時甚至忘記回家吃晚飯,每天忙得“灰頭土臉”。
不出所料,試驗田的姜種如期出芽,出芽比爸爸的姜田又早又好。從春種到秋收,時間在大地顏色變換中流逝,在朱晴雨和興趣小組精心照料下,“巴掌地”裏的白姜也迎來了豐收。
“試驗田裏的姜種出芽率提升了10%,算下來一畝姜的産量就能達到3000多斤,那一畝就能增收4000多元。”為此,“姜把式”爸爸朱勝旺也來到她的地裏仔細地又秤又算,不禁豎起大拇指。2022年,朱勝旺把女兒的技術要點也用了起來。
在父母和老師支援和幫助下,朱晴雨結合“回南天”現象研究“姜閣催芽、深翻高垅、遮陰搭棚”等白姜提産技術,並將其製作成課件、“明白紙”和手抄報,推廣科學白姜種植技術,宣傳白姜文化。“希望通過多學習、多探索,提高家鄉白姜的産量和品質,傳承、守護白姜文化。這一成果不屬於我個人,是老師、同學和家長共同努力的結果。”朱晴雨自豪地説。
“希望今天的新農人,能成為明天的興農人,用勞動和智慧創造更幸福的生活!”這是全國“新時代好少年”頒獎活動現場,帶領村民致富、續寫山鄉巨變的湖南省花垣縣雙龍鎮十八洞村黨支部書記施金通對朱晴雨的寄語。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海涵 王磊 通訊員 李莉 楊竹青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