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中國式現代化之路>

下班後的那顆“糖” 當年輕人衝進“夜校”

2023-12-01 08:17

來源:華西都市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當年輕人衝進“夜校”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杜江茜 攝影報道

歲歲年年煙火味兒,碎碎唸唸人間事兒。

四季流轉,每個月都有專屬的色彩和故事。

初冬的11月,承載著時代記憶的“夜校”,正以全新的面貌被聚焦。城市青年“夜校”中藏著年輕人的“烏托邦”,他們在社交平臺上分享報名成功的喜悅,然後在下班後一頭扎進這個期待已久的“小世界”。

夜校——這個聽起來似乎屬於“過去時”的教育形式,在當下有了新的講述。最初是城市文化館裏的市民課程,一座難求後,開始出現“夜校”代理人,他們拉起社群,以類似課程團購的方式,將有共同愛好且兼具合適距離的人聚集在一起。

背上是生活,心裏是“糖果”。在高度的資訊化能完美將每個人都隱蔽起來的現在,年輕人們選擇走進人群,和有著相同愛好的陌生人,共同度過這個瞬間,彌補的是年少未能得到的喜好,是成人世界如沙堆砌的疲憊,或者,僅僅是和一群萍水相逢的人分享當下。

下班後的那顆“糖”

11月22日上午10點,成都市文化館總校的冬季特色課程開始線上報名。在27門線下課程中,針對即將到來的春節開設了年俗文化體驗班,包括年畫、剪紙、花卉搭配、春聯等。報名通道打開,瞬間“秒”光。

一天之後,成都市文化館總校內,藝術普及工作部主任劉礪忙著做課程調整。此次冬季特色課程中,原本為老年學員開設的舊衣DIY玩偶製作課,因為報名人數有空缺,他們決定調整年齡為20至45歲。

“估計是這個課程有點費眼睛,所以老人家興趣不大,結果剛剛調整,年輕人就‘涌’進了。”這段時間,劉礪和同事們都在連軸轉,除了常規籌備冬季特色課程、準備全市群眾文藝匯演外,他們還和上海市群眾藝術館對接,“取經”市民藝術夜校的各种經驗。上海市民藝術夜校自2016年推出就深受年輕人歡迎。僅今年秋季班,就開設了382門課程,1萬個學習名額,超過65萬人線上爭搶,有12門課1分鐘滿員。

從“格子間”走向“小課桌”,青年“夜校”正成為不少年輕人下班後的那顆“糖”。

“大家都想要這顆糖。”劉礪感觸很深。2012年,由成都市文化館牽頭,成立成都市市民文化藝術培訓學校(總校),全市共建立分校21所、市民文化藝術培訓輔導點216個。據統計,2022年,成都全年開展公益培訓6769班次,惠及群眾超過30萬人次。其中,年齡在20到45歲的中青年班開班2916班次,培訓學員超過8萬人次。

對於走進“夜校”的年輕人而言,這是一顆怎樣的“糖”?網路上,一位第一次搶到課的年輕人,雀躍分享著自己的新同學,“有阿姨姐姐、叔叔伯伯,還有小朋友!”還有一位小時候想學舞蹈未能如願的女孩,買了童年最想要的舞鞋;也有一位被“按頭”學鋼琴的男生,長大後終於抱起吉他,想要學幾首喜歡的歌,去向喜歡的女孩表白。

文化館的“新突圍”

事實上,作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早在青年“夜校”引起廣泛關注之前,文化館的市民課程就已經開始改變。

2009年大學畢業後,劉礪進入成都市文化館工作,她完整經歷了群眾藝術培訓的變遷。

2017年,國家正式開始實施錯時延時開放服務,文化館不但全年無休,每天還要延時開放至晚上9點。“這是一個很大的轉變,那時我們的夜間培訓就開始了。”在劉礪看來,對於具有民眾教育基因的文化館而言,主流人群一直是很重要的受眾。

“2012年開始至2021年,我們的培訓課程主要針對傳統的‘一老一小’。”劉礪覺得,這是一個探索的過程,伴隨著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立和不斷完善,文化館的藝術普及培訓也從最初“一老一小”向“全民、全域、全時、全齡”拓展。

2021年,成都市文化館正式開設針對20-45歲的青年班。在傳統課程之外,開始探索課時更短、更滿足大眾興趣的主題特色班,春夏有針對清明節的課程,涵蓋了詩詞、春祭等中國傳統文化。

根據“文化天府”雲平臺數據顯示,2022年文化天府開設普及課程383門,共設置課程名額9416名。相較2021年,2022年開設課程數量增加36%,開設人數增加23%。令人意外的是,60歲以上的老人佔了4成,剩下的6成學員,年紀都在60歲以下。

這意味著,傳統認知中,以中老年和小孩為主的文化館,正發生著改變。

“關注年輕人和夜間,全國文化館這些年都在嘗試。”劉礪認為,年輕人對於“夜校”的訴求將會越來越大,如何能滿足不同人群的需求,這是當下文化館需要實現的“突圍”之路。

“夜校”主理人在民間

文化館在“突圍”,年輕人也在自己摸索出新途徑。

11月21日,結束珠海的出差行程,90後姑娘小琳抵達成都天府機場時已經是下午5點半,來不及回家,她拖著行李箱一路飛奔,恰好趕上晚上7點半的書法課。這是書法課的第一堂,她不想錯過。將行李箱放在教室入口處,她發現這個班的同學都是女生,氛圍輕鬆。

小琳是達州人,現在在成都工作。一週前通過社交平臺進入微信群,在幾百人的大群裏,大家通過接龍方式,寫上自己想上的課程和所屬的區域,然後組班、確認時間地點,開始線下上課。小琳選擇的書法課,一個班有10位同學,收費是500元10節課,低於市面平均水準。

負責組織這件事的群主,被稱為“夜校”主理人。“我們就是在培訓機構和學員之間搭起一座橋。”站在教室門外,楊笑感嘆。11月1日,她和夥伴嘗試發佈了一個組織“夜校”的群資訊,僅20天左右,群就擴大到了10個以上,總人數達到3000多人。已經順利開始了架子鼓班、書法班、茶藝班、鋼琴班和吉他班。

“過去這大半個月,我像是從高速運轉的人生中開了個小差。”楊笑剪著利落短髮,笑起來眼眸彎彎。今年年初,她從幹了十多年的房地産行業辭職,開始做保險經紀。在成為“夜校”主理人之後的這半個多月裏,她的日常變成開著車尋覓在城市各處,找到各種培訓機構,看位置、看老師、看眼緣,定合同。

“那種在七八樓上課卻沒電梯的,或者讓我們和別人拼客做大班課的,我都沒答應。”楊笑對很多事情感興趣,茶藝、書法、插花、玩香……在成都市文化館的市民課堂上沒搶到“學位”後,看見上海的市民夜校紅火,便開始在成都找類似的群組,發現沒有,就乾脆自己來組織。

在楊笑看來,常規的培訓機構門檻相對太高,動輒一堂課就上百元,勸退了一部分年輕人,而政府屬性的文化館,課程免費,老師專業,但目前“學位”難求。於是,這樣類似團購課程的方式,能夠在兼顧價格和距離的前提下,為年輕人們提供新的學習途徑。

安放青年的夜晚

一個一個短期班接連開,楊笑不只一次被問過收入。

這筆賬不難算,接近10人才開班,基本每人500元左右的費用,這是總體收入,然後10節課左右的課程,專業培訓機構的老師和場地費用,這是支出。

“如果我説,現在幾乎連我的油費都很難收回,你會信嗎?”目前,楊笑所在的團隊有七八名成員,除她以外都有正式工作,“大家更多還是帶著公益性質的想法,因為目前能産生收益的地方太少了。”

另一邊,作為課程的提供方,除了帶著在保證成本的前提下做好事的心,也有為機構引流的考量。蔣樂樂是“夜校”書法、茶藝等課程和場地的提供者,她經營著一家頗為熱門的茶社,最受歡迎的茶藝課收費是1580元上7節課,但在“夜校”,她拿出了500元10節的課程。“老師同樣會很認真準備,但在內容上,‘夜校’以入門為主,如果想再往深度和專業化走,就肯定不會是這個價了。”

“引流和自我宣傳,其實也是我們默許的。”劉礪對此並不陌生,成都市文化館屬於一類事業單位,以政府撥款為主,所開設的課程針對市民都是免費開放,而專業老師每堂課的課時費只有100到200元,“所以我們把老師們都算作志願者。”

更深層次的,文化館和青年“夜校”所承擔的都是興趣普及的屬性,讓盡可能多的市民能夠了解某一類知識,但並不承擔深度學習鑽研的使命。

“我們的小目標就是讓大家在半小時路程內,都能上到自己喜歡的課。”楊笑覺得,這就如同一扇門,走近的人可以選擇推開門,看見更遠的風景,但如果想要走進風景深處,那就需要到更加專業的機構。

“不過,即使你不走進,也至少看見了更不一樣的風景。”小琳很珍惜在書法班的學習。工作第四年,她覺得自己開始變得很“頹”,下班回家,躺著不想動,打開短視頻,一刷就是幾個小時,想到啥都沒幹,就更累。“我喜歡現在的上課方式,一群人一起做一件事,相對會比較容易堅持下來。”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楊笑、小琳為化名)

【責任編輯:韓雅潔】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