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中國人的故事>

這位“電纜神醫”練就“聽聲定位”絕活

2023-11-22 09:24

來源:楚天都市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原標題:通宵探測中練就了敏銳聽覺 耳朵一聽就能找出故障(引題)

這位“電纜神醫”練就“聽聲定位”絕活(主題)

楚天都市報極目新聞記者 周萍英 通訊員 白菲斐 梅雪 張宇

在湖北襄陽,有一位牛人,他堅守配網運維一線30餘年,練就“聽聲定位”絕活,深埋在地下的電纜出了故障,他只要用耳朵“一聽”,就能精準判斷故障位置,提高搶修效率,保障城市供電。

“就這兒、就這兒,開挖!”11月19日,極目新聞記者見到這位忙碌在搶修一線的“電纜神醫”鄒松,只見他屏氣靜心,鎖眉深思,繼而堅定自信:“故障點,就在這裡!”

鄒松(左二)指導徒弟們

通宵探測成就“一聽就準”

1991年,鄒松從武漢供電技工學校電氣試驗專業畢業後,進入國網襄陽供電公司工作,他先後在變電、繼電保護、電氣試驗等崗位鍛鍊,積累了豐富的專業知識和現場經驗。

20世紀90年代初,城市電能輸送大多依靠架空線路,直到1998年,襄陽城區才開始普及地下電纜。那年9月,暑熱未退,國網襄陽供電公司首個電纜入地工程110KV廣場變電站配套出線工程完工還沒幾個月,廣75整條線路卻突然跳閘,周邊5公里居民的生活受到嚴重影響。

工作人員幾次巡線下來,地面以上都沒有發現明顯故障,説明故障深埋在地下。鄒松和同事花了3天時間搜尋,卻毫無進展。後來,公司邀請到西安某大學一位老教授前來指導,大家一起摸索,一起探測,又花了2天時間,終於確定了故障點。5天探測+2小時搶修後,這條線路重新恢復了供電。

“探,整整5天,修,才不到2小時。”這次經歷讓鄒松深受觸動,也開啟了他對電纜故障探測的鑽研。

電纜故障探測,既要判斷故障位置,又要判斷故障性質,還要拿出針對性的解決辦法。在過去探測經驗不足,探測設備不多的情況下,鄒松只能自己邊學邊琢磨。

“熬夜是常有的事兒,每次都是淩晨抵達故障現場,早上6點收工。”鄒松告訴極目新聞記者,只有深夜,周邊一切都安靜下來,才能更好地聆聽出電纜細微而特別的放電聲,而每一次故障搜尋,都是一次積累。為此,鄒松特意製作了一個案例集,將每次搜尋故障點的情況詳細記錄,並進行復盤分析。

就在一個又一個的通宵探測中,鄒松練就了敏銳的聽覺。“放電就像有節奏的心跳聲,但聲音有大有小,頻率也不一樣。”鄒松在摸索中越聽越準,將設備只能探出故障點的半徑從5米縮小到1米,甚至能精準到0.2米內,檢測時間也從最初的一個星期壓縮到現在的1.5小時左右。

一根電纜查出4個故障點

城市電纜被深埋在地下,遍佈各處,故障的發生也錯綜複雜。“有時是在空曠的郊外,有時也會在潮濕黑暗的電纜井裏。”和鄒松同在配網搶修班的同事王家堯告訴極目新聞記者,故障探測,不僅是個技術活兒,還是個體力活兒。

一般情況下,搜尋電纜故障,首先要借助故障探測定位儀,初步估測出測試端到故障點的大概距離。“我們脖子上挂著1公斤多重的低壓脈衝波監測儀,還要戴著擴音耳機,邊走邊探測,一趟下來,至少是一萬步。”王家堯説,無論是盛夏酷暑,還是寒冬大雪,只要故障來了,鄒松都會第一時間趕往現場。

“環境惡劣根本不算啥,最怕的就是不能儘快查出故障點,恢復供電。”鄒松回憶説,2020年,襄陽二汽基地一條線路出現故障,導致多家汽車製造企業斷電停産,大家在焦急中邀請鄒松到場檢測。

經過一個多小時的探測,鄒松準確地找到了一個故障點,開挖維修後,供電卻還是無法恢復。到底怎麼回事?鄒松在這條線路上來來回回地踱步,仔細聆聽,認真思考,反覆研究,最終,發現了其他3處異常的放電聲。“沒想到這根線路,一下子有4個故障點,加之不同的故障有不同的位置和問題,能找出來,難度非常大!”

2022年5月26日,在湖北省“工友杯”首屆“e 有絕活”高技能人才技能大賽決賽現場,鄒松頭戴耳機、身背監聽器、手握探測儀,在5段模擬入地的10米電纜中快速找到了現場臨時設置的電纜故障點。最終,他以網路票選和現場展示的絕對優勢,獲得了“e 有絕活”高技能人才技能大賽基礎産業類第一名的好成績。同年,他還被湖北省總工會評選為“荊楚工匠”。

鄒松認真聆聽故障放電聲 通訊員供圖

“鄒一聽”綽號叫響全省

2007年,國網湖北省電力有限公司組織開辦“電纜集訓班”,一直處在自我摸索中的鄒松積極報名,在武漢參加了長達半年的理論和實操培訓,並從100多名學員中脫穎而出,成為了湖北省電力代表隊的一員,參加了2008年第六屆全國電力行業職業技能競賽,獲得了全國電力故障探測比武第四名。

技能競賽讓鄒松一戰成名,棗陽、十堰、神農架等市區單位紛紛發出邀約,請他前往解決各種電纜故障的“疑難雜症”,鄒松一邊檢驗學習成果,一邊積累實操經驗。

2014年,棗陽某線路出現故障,斷電線路途經G70福銀高速,經工作人員初步排查,位於該高速公路下的一段電纜可能有問題。高速公路平均每公里造價至少為3000萬元,故障點的確定稍有差池,付出的成本將無比巨大。“就這兒!”鄒松前往現場,不到2個小時,就確定了故障點在距離高速路十多米的地方,順利消除故障後,當地工作人員對鄒松豎起了大拇指。

2022年7月,神農架林區供電中心2個開閉所之間的地下聯絡電纜出現問題,導致開閉所無法“手拉手”形成環網,供電可靠性不足。該公司邀請了電纜故障探測設備的廠家技術員到場,卻始終搜尋不到故障點。經同行介紹,神農架公司抱著試一試的態度,給鄒松打來邀請電話。

神農架林區高山起伏,道路彎曲,探測難度比在城市中要難得多,但僅用一個半小時,鄒松就準確探測到了故障點。開挖後發現,是某次施工過程中,有塊大石頭壓破了電纜外皮。一個半小時解決了廠家技術員都無法找到的故障,神農架林區供電中心領導連連稱讚:“這位‘電纜神醫’,真是‘手到病除’!”

“‘鄒一聽’,這兒斷電了,請你來幫我們聽一聽!”如今,鄒松“鄒一聽”的綽號叫響全省。自2008年以來,鄒松通過現場探測、線上指導和遠端協調等方式,在全省各地開展故障探測300多次,為國家節約超過3000萬元的土方開挖、設備購置等費用及無法估量的時間效益。

帶出160名徒弟傳承技藝

隨著故障核查經驗的積累,鄒松的“一聽”絕技更加精進。無論是在聲音複雜的變電站,還是在車水馬龍的市中心,他只要靜心“一聽”,總能準確分辨出異常的放電聲,圈出開挖位置。

“但一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集體的力量才是無限的。”2008年以來,鄒松將自己“聽聲定位”的經驗反覆驗證,制定“電纜故障檢測流程”標準,並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各班組。

2016年1月8日傍晚,保康縣馬橋變電站一條線路發生故障,1200余戶用電受到影響。保康供電公司輸電運檢班副班長王舒立有些慌神,第一時間想給師傅鄒松打電話,但那時還沒有高鐵,想著鄒松從襄陽市區趕到馬橋變電站,至少需要3個半小時,加上夜間行車不安全、冬天路滑行車更慢等因素,王舒立決定邊在現場按照流程檢測,邊打電話遠端求教。在鄒松的指導下,王舒立和同事歷經3個小時的探測,順利找到故障點並完成維修。

目前,國網襄陽供電公司已經建成了覆蓋市、縣兩級供電公司的電纜搶修柔性團隊。針對疑難複雜電纜故障,鄒松以“柔性團隊+遠端協調”的工作模式,為各地實時提供遠端技術支援。如今,鄒松已培養徒弟160多名,遍佈襄陽各縣市區,以及武漢、十堰、咸寧、宜昌等地,還在省外培養徒弟13人。

“快速搜尋故障,為電纜看病只在當下,未來,我們要考慮的是,給深藏在地下的電纜‘治未病’,定期進行‘體檢’!”鄒松笑意滿滿,“現在,我正將多年積累的排障數據進行整理,提供給東南大學,用於某光纖感測器的研發。”鄒松説,有了高科技的助力,電纜一旦出現故障“苗頭”,就會及時被發現,被消除。“相信不久的將來,城市供電更可靠,百姓用電更放心。”

【責任編輯:孫曉彤】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