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中國人的故事>

青春賦能 千年靈丘迎新變

2023-11-22 09:15

來源:中國青年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青春賦能 千年靈丘迎新變_新聞頻道_中國青年網

山西省大同市靈丘縣東河南村“童心港灣”內,村黨總支副書記、團委書記張雪嬌與村裏的孩子們留影。團中央駐靈丘縣鄉村振興工作隊供圖

11月13日,靈丘縣平型關紅軍小學,孩子們在操場上踢足球。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耿學清/攝

山西省靈丘縣東福田村,返鄉創業青年王森帶領鄉親們打包“福田喜柿”。團中央駐靈丘縣鄉村振興工作隊供圖

靈丘縣有機水稻産業園發起人李富崗(左一),與農技人員一起在稻田裏查看稻田水質。團中央駐靈丘縣鄉村振興工作隊供圖

確認取消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堅實支撐。”既是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局起步的關鍵時期的重大戰略舉措,也是全社會的共識。

那麼,在鄉村振興中,哪需要年輕人,年輕人能做什麼?帶著這些問題,11月中旬,中國青年報社“中國式現代化——青春‘記’行”記者團走進山西靈丘,這個曾經的國家級貧困縣,如今邁進在鄉村振興之路上的山水之地,從文旅、教育、醫療等方面觀察、記錄“靈丘之變”。也希望通過一個縣域樣本,記錄在鄉村振興這一國家進程中的青春記憶、青春力量。

——————————

“一直覺得山區缺水,但是看到‘十里沿河’創業項目時,我眼前一亮——靈丘還能玩漂流。”從哈爾濱工業大學返鄉支教的劉書宏是土生土長的靈丘人,近年常為老家的新發展、新面貌感到驚訝。

這也是許多人“聽説靈丘”和“看到靈丘”的不同反應。靈丘位於山西省大同市東南角,有著2300多年的歷史。戰國時期推行胡服騎射的改革者趙武靈王,1937年9月25日,抗擊日軍的平型關大捷,讓很多人知曉這個地名。

但在很長一段時間裏,這個與北京直線距離僅198公里的縣在外界看來“平平無奇”,甚至曾因礦産無序開發“灰頭土臉”,1991年被確定為國家級貧困縣。

1998年共青團中央開始定點幫扶靈丘縣。2001年靈丘縣被確定為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2011年被確定為山西省轉型綜改和擴權強縣試點縣。8年後,它正式退出貧困縣。如今的靈丘,經過徘徊、蟄伏、蛻變,正在從“燕雲扼要”的兵家必爭之地成為山西與京津冀聯通發展的重要門戶之一。

青春賦能發展轉型

靈丘不缺水,全縣水資源儲量達2.7億立方米,佔大同市近四分之一。“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如何將水資源轉化成“水經濟”,一直是靈丘縣實現綠色發展的重要課題。

以前,唐河大峽谷沿岸的紅石塄鄉上沿河與下沿河兩個村莊各自守著“一畝三分地”靠天吃飯,本地年輕人留不下,更別提外地遊客——那時當地壓根兒沒有“吃旅遊飯”的概念。

今年“五一”假期,統籌上沿河、下沿河兩村打造的鄉村旅遊項目“十里沿河休閒小鎮”火爆,遊客買光了景點的水槍。特別是水上漂流項目路線長、過程刺激,在北方少有,吸引了許多年輕人,最多的一天有1600多名遊客體驗。

這一項目在靈丘縣2023年青年創業大賽上獲得第一名。此項大賽由團中央駐靈丘縣鄉村振興工作隊聯合縣農業農村局、鄉村振興局、團縣委、青創協會舉辦,以公開路演形式選拔出10個突出項目,提供資金和培訓等幫扶。

項目創始人李志林説,該項目與村集體協同配合,目標是把十里沿河小鎮打造成山西乃至全國知名的小鎮,為鄉村振興貢獻一份青春力量。

鄰近的車河有機社區為遊客提供了各式有機食品。2013年,靈丘縣提出在南山區發展有機農業,山好水好的車河社區成為試點,通過村企合作,發展有機種養業和旅遊觀光業。10年來,車河的小米、番茄、雞蛋、羊肉等40余種農副産品先後獲得有機認證。

依靠發展生態旅遊和有機農業,村容村貌煥然一新。車河社區黨支部書記王春領著村民栽樹,在兩萬多畝荒山上相繼種下蘋果樹、梨樹、側柏、大青楊等林木,昔日光禿禿的山頭披上綠裝。

村裏還建起了民俗博物館、小動物園、林下養雞場、窯洞餐吧、有機餐廳、有機農産品展銷中心等多個特色旅遊項目。今年“五一”“十一”假期,數萬名遊客慕名而來品嘗“有機餐”。

“在我們車河社區,村民不出村,就可以找到活兒幹,村子還吸納了周邊閒散的勞動力。”王春介紹。

當地人的一句順口溜,道出了車河的昨天和今天:“光禿禿的山上破爛的房,窮苦的人兒走外鄉;溝裏的烏雞、山上的羊,灘裏的有機蔬菜響噹噹。”

在王春看來,實現鄉村振興,不僅要發展産業,還要打造宜居的環境,吸引更多年輕人返鄉參與村莊建設。為此,村裏還新建了幼兒園和28套二期安置房。

縣域旅遊業有機遇,同樣有挑戰。

截至11月,靈丘縣平型關大捷紀念館遊客數約為40萬人(次)。不錯的客流量卻難以為周邊鄉村帶來經濟效益。

紀念館位於白崖臺村,團中央駐靈丘縣鄉村振興工作隊副隊長張炯在這裡擔任駐村第一書記。他觀察發現,紀念館對面的一個雪糕售賣點,一天零售額最多達3000元,效益可觀。但是遊客消費基本也就在進館前和出館後的短時間內,“大巴車一來,慢則半天、快則一兩個小時,遊客參觀完就會離開”。

張炯表示,近兩年來,白崖臺村努力將各級支援的資源用在紅色旅遊基礎設施建設上,比如建綠道、做展位,在村裏建展館。重點展示戰役背後的故事,比如當時的老百姓如何為八路軍引路等,“講的是抗日戰爭到新時代,紅色血脈的傳承”。

眼下,在縣、鄉黨委政府的指導幫助下,張炯正帶領村兩委、駐村工作隊等人員把閒置民房改造成民宿,打造“紅色美麗村莊”。

鄉村教育更有活力

不久前,靈丘縣平型關紅軍小學被評為全國紅軍小學“傳承紅色基因 賡續紅色血脈”先進單位。長期以來,該校開展以“國防教育進校園,忠心愛國駐心間”為主題的系列活動,宣講“衛國戍邊英雄群體”事跡,在孩子們心中厚植紅色底蘊。

42歲的副校長、體育教師姜明帥在工作之餘負責管理學校的電影放映室,為各班輪流播放紅色電影,電影放映機、影片光碟都是愛心人士捐贈的。他記得,在播放電影《我和我的祖國》時,很多孩子感動落淚。

姜明帥曾在山西大同大學體育教育專業學習,2015年來到紅軍小學,成為學校第一位特崗教師、第一位專職體育教師,教籃球、足球、空竹等課程。許多變化,他看在眼裏、暖在心裏。

教室內外的硬體設施不斷升級,老師們用上了“多媒體黑板”,團中央工作隊捐贈了圖書櫃,學生們的學習環境改善了許多。

姜明帥介紹,這所僅有245名學生的學校重視體育教育,三到六年級學生,每週安排3節體育課,一二年級學生每週要上4節體育課。每週四還會專門對熱愛足球的學生開展集訓。他觀察到,孩子們訓練起來“很拼”,珍惜每次上場的機會。經過系統訓練,學生的身體變得強壯,更懂得團結協作的重要。

靈丘縣古之河小學是團中央工作隊幫扶的學校之一,自從在教學樓一樓、二樓樓道中布設了“書海長廊”,許多學生一下課就會去找書看,十分方便、實用。

這是一所有著500多名學生的寄宿制小學。此前,該校一直有圖書閱覽室,但沒有專門的管理員,學生們對圖書鮮少問津。

2021年12月至今,工作隊為靈丘縣12所鄉村小學搭建了“共青團書海長廊”,並聯繫愛心單位捐贈書籍。

本學期,團中央工作隊聯繫專業書法協會幫助學校開展“規範漢字書寫”教研課題,為語文教師提供免費培訓,教孩子們練習書法。工作隊還聯繫企業捐贈了50台新電腦。

為破解靈丘“小三科”(音樂、體育、美術)教育資源緊缺問題,工作隊出資從縣城教育部門和專業機構聘請教師,為鄉村和偏遠學生“送教到府”。

古之河小學校長支富感慨,這些年,有了更豐富的教育資源,學校德育教育、綜合實踐、文化建設、勞動教育等工作開展起來更有抓手。

在靈丘縣,還有20名西部計劃研支團專項志願者。這學期,來自中央財經大學的張國慶擔任落水河中學7年級兩個班的語文教師兼班主任,他在《觀滄海》一文教學時插播趣味歷史知識,在兩個班取得“爆炸效果”,學生們十分興奮,也喜歡上了這個新老師。在講授《紀唸白求恩》一課時,他讓孩子們上臺飾演文中人物,感受作者的思想、體會時代背景,在寓教于樂中培養學生家國情懷。

這群支教老師還帶領孩子們排練文藝節目,在校園文化藝術節上大放異彩。他們計劃未來開設金融小課堂,進行防詐宣傳、財商教學。

鄉村步入數字化時代

在靈丘縣東河南鎮東河南村村委會的辦事大廳,右側一塊數字大屏幾乎佔了整面墻。村黨總支書記王東升每每介紹起這塊大屏時,笑容就綻放開來。

“這就是我們的‘鄉村振興作戰圖’。”他説,通過這塊螢幕能夠查看村裏各項資訊,實現“人、房、戶、地”關聯管理,大屏上會及時公開村裏的黨務、村務和財務等資訊。

王東升回憶,以前在村裏搞統計、做臺賬、弄報表時,村幹部都要挨家挨戶地跑,費時費力。現在通過這塊大屏一目了然。

這塊大屏是由團中央工作隊出資,為東河南村籌建的數字鄉村治理平臺。工作隊隊員田潤霖介紹,用數字化載體為鄉村治理賦能,是工作隊推進東河南村特色村建設的一項措施。

為了幫助東河南村實現從傳統農業到智慧農業轉型,工作隊為村裏購置了植保無人機、自動化噴灌機等設備。最近工作隊又為村裏添置了一批智慧養老手環。

田潤霖説,東河南村老人多,以前有出門走丟的,給老人配發了智慧養老手環後,家人能及時聯繫上老人,並通過實時定位功能查看老人所處地理位置;平時還能查看老人的心率、血氧、血壓、步數等數據。

在農村,管理好土地資源至關重要。王東升補充説,數字鄉村治理系統可以精準顯示村裏的土地資源和産業資訊,只需點擊螢幕,便可直觀查看耕地、林地、宅基地等的土地面積,以及主要種植農作物統計分析等資訊。

為了讓數字化服務能夠更加精準地惠及村民,最近,團中央工作隊正緊鑼密鼓地籌備推進相應的移動端小程式上線。“相當於把村委會的數字大屏‘縮’成一個個小屏,村民在家通過電子設備就能實時了解到村裏的大事小情以及各項新政策、新措施。”田潤霖説。

在東河南鎮中心衛生院,院子左側一棟新建的平房上樹起“希望醫院”的牌子。

這所“希望醫院”由中國青基會資助建設。它把東河南鎮衛生院裏的中醫門診、中藥房、理療室等中醫相關科室集中規劃建設,方便村民前來“一站式”看病治療。

衛生院醫務科主任張鳳嬌介紹,這裡原來是一塊荒地,村裏一些老人因長期勞作,身上多少都有些慢性病痛需要定期理療。過去在老樓理療室,空間小、床位少,現在的理療室寬敞明亮,“不管是醫生還是病人,感覺都舒服多了。”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耿學清 陳卓瓊 王海涵 田宏煒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任編輯:孫曉彤】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