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中國人的故事>

重走“草原英雄”布德之路

2023-11-08 11:24

來源:西藏日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讓英雄故事永流傳——記者重走“草原英雄”布德之路


圖為記者節前夕,西藏日報社駐那曲記者站記者等重走布德之路,重溫英雄事跡。 萬靖 攝

“送信的時候,父親身上衣服破爛,肚裏沒有吃的,但腦中有理想、心中有信念,翻山越嶺避開敵人的堵截,一心一意要完成組織交予的重要任務。”

深秋的伊曲河谷,陽光熾熱,草木斑斕,遠處的雪山與近處的村莊遙相呼應。紅旗林場舊址,位於今索縣西昌鄉境內的伊曲河畔。來到父親布德曾經工作過的地方,講述起父親的英雄故事,同珠扎西掩飾不住內心的激動,眼睛裏泛著淚花。

歲月幾經流轉,變化翻天覆地,波瀾壯闊的歷史並未遠去,草原英雄的英勇氣概永久回蕩在藏北大地。

布德,1932年出生於巴青縣一個貧苦牧民家庭。西藏和平解放後,布德加入了巴青縣第一代工人行列,在紅旗林場工作。

來到這處河畔草地平壩,松樹、樺樹等林木長滿兩側山坡,一座小橋連接兩岸,通往深處的山間小路依稀可見。

“新西藏百廢待興,當時正在建設黑昌公路,所需木材大多由紅旗林場供應,翻身解放的人們憧憬美好未來,建設熱情高漲。”政協巴青縣委員會三級調研員次仁平措詳細地向記者介紹著林場營區的佈局。去年上半年,政協巴青縣委員會在系統收集資料的基礎上,深入巴青縣雅安鎮和索縣榮布鎮、西昌鄉,對布德英雄事跡進行調查和走訪。

紅旗林場舊址一角,石頭壘砌的碉堡已經坍塌,布德就是在這裡接到了送信的任務。1959年1月,叛亂分子包圍了紅旗林場。受林場領導委託,布德等4人扮作乞丐帶著告急信件,在夜間突圍、徒步前往雅安鎮。

“通道都已經被叛亂分子佔領,父親他們一行就走的這處叫作徹龍普的山路。”來到山路入口處,同珠扎西介紹説,當時正值冬季,冰天雪地、異常寒冷,他們一行4人白天躲藏、夜間趕路,既不怕叛亂分子,也不畏氣候惡劣,在即將天亮時到達吉若塘(現榮布鎮)巴曲河橋邊。

今天的巴曲河橋已經是現代鋼筋水泥大橋,過去的木橋早已不見蹤影。“當時這座橋有叛亂分子把守,布德等人就從橋下悄悄蹚過冰水,躲開了敵人的圍堵。”次仁平措介紹。之後,布德等人沿著山路來到恰夏松多,不幸被敵人發現,落入魔掌。為不洩露機密,布德把信嚼碎後咽進肚子裏。

如今的公路對面山上,有一處廢棄的房屋。大抵就是在這裡,布德面對敵人的毒打,一心想著要保守黨的機密。“喂!不許動,給我坐好了,你在吃什麼?”叛亂分子發現了布德的異動,呵斥道。“正在吃蝨子。”布德機智地回答。

嚴刑逼問下,布德始終守口如瓶。氣急敗壞的叛亂分子把布德吊了起來,還用炭火在他胸口上刻下了“×”。經受住多番折磨後,血跡淋淋的布德又被拴在馬尾上,一路拖往位於西昌的叛軍營地。在該處,面對兇殘的叛匪,布德英勇不屈。最後,氣急敗壞的叛匪殘忍地挖掉了布德的雙眼,又將燒得滾燙的酥油澆在布德的眼眶裏。

“我的父親25歲就被叛匪挖了眼。當時條件很差,吃不飽,穿不暖,他覺得只有中國共産黨才能讓大家過上好日子,就一心一意跟黨走。”同珠扎西眼眶濕潤,“他在年輕的時候就經歷了那麼多殘酷的事情,作為他的兒子,一想到這些就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淚。”

如今,布德挖眼受難之處已經建立起了村委會,鮮艷的五星紅旗高高飄揚。今天的幸福生活,今天的安謐祥和,正是像布德這樣的無數英雄們不懼生死、英勇付出才換來的。

記者節前夕,重走布德之路,來到一處處舊址前,我們久久佇立、深深緬懷。布德獲救後那句發自肺腑的話語一直在大家心底迴響——

“敵人挖掉了我的眼睛,我還有耳朵聽黨話,還有嘴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還有手幹革命,還有腿走社會主義道路。”

一條路,布德之路,鐫刻著草原英雄的鏗鏘足跡;一句話,響徹心扉,彰顯著西藏兒女一心一意跟黨走的豪邁激情。重走布德之路,重溫英雄事跡,堅定理想信念,向著遠方、心無旁騖,定將在奔涌的時代浪潮中所向披靡。

【責任編輯:韓雅潔】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