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點亮一群山裏娃的“足球夢”
秦巴山深處,陜西省漢中市留壩縣武關驛鎮中心小學,即便是暑假,操場上的足球訓練仍在繼續。門口,是限速40公里/小時的縣道;身後,是修建一新的高速公路。
過去10多年,一批批孩子走進學校,愛上足球,從泥巴地、水泥地一路踢到綠茵場上。踢足球,讓他們收穫了強健的體魄、快樂的童年、直面挫折的勇氣,更有名牌大學的錄取通知書。
因為足球,孩子們從“山路”駛入“高速”,進入人生新“賽道”。
除了武關驛鎮的孩子們,在這個人口僅有4萬多的小縣城裏,幾乎所有的孩子都在踢球,幾乎所有的學校都開設有足球課。這場漫長的“足球實驗”背後,是陪伴、成長,更是一個縣城通過體育産業籌謀鄉村振興的探索實踐。
從泥巴地裏踢出來
因為操場面積有限,武關驛鎮中心小學幾乎把綠色的塑膠墊鋪到了校門口。
一進學校,“以球健體、以球促智、以球育人”的標語醒目。每天放學後,一個小時的足球課雷打不動,校長張素春親自教。個頭小小的孩子們排成一列列,從基礎動作學起。張素春先示範,然後盯著他們,反覆糾正動作。
山裏太陽烈,48歲的張素春瘦高,皮膚曬得黝黑,笑起來露出兩顆虎牙。他的弟弟張素洋46歲,是留壩中學黨委書記。留壩縣的足球運動,應該説是由張素春和張素洋兩兄弟帶動起來的。
18歲那年,張素春從漢中師範學校畢業後回鄉當老師,除了鋪蓋卷,他就帶了3個足球。他喜歡踢球,覺得自由、帶勁兒、無拘無束。
彼時,足球對於秦巴山區的孩子而言還是新鮮事物。張素春覺得,孩子們每天有使不完的勁兒,索性讓他們踢球,一來鍛鍊身體,二來磨練意志。
一到暑假,彼時在中學任教的張素洋也會組織孩子們沿山路徒步幾十公里,甚至夜晚一起數星星。
“那時候剛畢業,沒有框架,沒有束縛,就是單純的快樂,跟孩子們一起瘋玩兒。”兩兄弟説。
2009年,張素春調到火燒店鎮中心小學。學校操場是2008年汶川地震後,施工隊一點點重新用土和石頭墊起來的。晴天還好,一到下雨,操場就成了泥巴地,孩子們索性就在泥巴地裏踢。一場球踢完,腳上、臉上都是泥巴,但樂此不疲。
2011年暑期,漢中市舉辦全市青少年足球錦標賽。儘管火燒店鎮中心小學只有200多名學生,但卻組建起男女兩支隊伍,每隊16名隊員。這些隊員是張素春從各個年級挑選出來的,儘管隊員們個頭不高,但每一個人都拼勁十足。
留壩縣第一次擁有了自己的青少年足球隊。
輪到隊伍上場時,比賽場地已經被大雨澆得泥濘不堪。但在泥巴地裏踢慣了足球的孩子們遊刃有餘,鞋踢掉了,沒關係,那就光著腳踢……
張素春至今保留著那次賽後孩子們的合影。只見他們滿身滿臉都是泥巴,但每一個人都笑得燦爛。
後來,學校的泥巴地修成了水泥地,摔傷、挫傷成了孩子們的家常便飯。“看著讓人心疼。時間長了,我們也總結經驗,買了長袖的服裝、膝蓋套上護膝,襪子拉起來蓋住小腿,讓孩子們保護好自己。”張素春説。
孩子們的球技在提升,張素春也在想方設法提升自己的教練水準。除了外出學習,他還從朋友那裏找來一個淘汰的筆記型電腦。他把電腦提到操場上,讓孩子們照著視頻裏的動作一個個模倣。
兄弟倆的“私心”
比賽參加的多了,這支從泥巴地裏踢出來的鄉村足球隊,成績愈發亮眼了。
2014年,張素春領著孩子們去參加了陜西省的足球比賽,這也是留壩縣第一次參加省級足球賽。
這群著裝寒酸,連專業足球鞋長啥樣都不知道的山裏女娃,出人意料地過關斬將,殺進決賽。儘管最終落敗西安隊,但張素春雖敗猶榮。
“這是孩子們第一次參加省級比賽,有的人緊張得都不知道往哪跑。但他們每一個人都很拼,不懼怕任何對手,拼盡了全力,這就夠了。”張素春説。
比賽也讓張素春明白,要提高球技,不能悶頭踢球,要讓孩子們走出去經風雨見世面。
就這樣,張素春幾乎抓住一切機會把球隊往外帶。
一年寒假,為了參加一場在南京舉辦的友誼賽,因為正值春運期間,張素春和孩子們一路坎坷,抵達賽場已是淩晨四點。為了讓孩子們能多睡一會兒,組委會不得已把比賽後延了兩個小時。
這些年,孩子們累,張素春也累,那根弦兒總是繃得緊緊的。他們去貴州、青海、四川、遼寧等地比賽,為了能讓孩子們安全出行,他總是和老師們在火車過道上一守就是一夜。
即便回到縣城,當每一個孩子都回家打來報平安的電話,張素春才能長舒口氣。
每次外出,他們也會想方設法帶孩子們去了解當地的歷史文化。當孩子們站在烏衣巷口背誦“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時,張素春覺得很滿足。
2013年,張素洋帶領孩子們坐了三十多個小時的火車,去秦皇島參加全國第一屆陽光體育大會。比賽後,他自掏腰包,帶著孩子們在海邊玩耍,還點了一大桌海鮮,看著孩子們大快朵頤,張素洋心裏非常滿足。
“孩子們的父母大多在外打工,他們出去的機會真的都不多。”張素洋調侃,“很多時候,真是負債踢球,但是心甘情願。”
一場場比賽,一次次獲獎,留壩縣的足球氛圍越來越濃厚。2014年秋季學期起,留壩中學開始在初一年級設立足球特色班,聘請了專業的足球教練。這些孩子,大多都是張素春帶出來的,張素春又把他們交到弟弟手裏,讓他們進一步接受訓練。
“要‘偏袒’女孩兒”
這些年,留壩縣不但入選了全國青少年足球試點縣,還在省內各級校園聯賽上屢屢捧回獎盃;縣中學女隊亮相首屆中國青少年足球聯賽15歲以下組總決賽,成為唯一闖進全國總決賽的縣級中學隊。
不僅如此,留壩縣已為國少隊、國青隊輸送了師曉敏、鄒夢瑤、廖陽等多名隊員;近300名學生獲得國家一二級運動員稱號;近百名學生通過足球被浙大、北師大、北體、同濟大學等高校錄取。
足球,已改變了一批山裏孩子的命運。
杜青霞今年18歲,是同濟大學體育學院運動訓練專業的大一新生。在留壩縣採訪時,杜青霞已成為榜樣,她的照片被貼在教室、操場。
杜青霞就是張素春選出來的。她10歲那年,一次張素春去江口鎮小學選拔足球苗子,杜青霞和另外兩名女生被選中。徵得父母同意後,杜青霞轉學到了距家40公里外的火燒店鎮中心小學,開始住讀訓練的生活。
張素春又承擔起“父親”的角色。每週五下午,他會把杜青霞送到車站,給她往返需要的車錢。天氣不好時,甚至雇輛車陪杜青霞回家,週日下午再把她接回學校。
“後來,孩子更多了,張老師依然一個個接,再一個個送。”杜青霞説。
兩年訓練,杜青霞成長迅速,先是入選省隊,後來進入國家青年。去年,她還以體育特長生的身份考入同濟大學。
“如果沒有張老師的幫助,如果我不踢球,我的人生可能不會像現在這樣。”杜青霞説。
“如果這些山裏女孩沒有考上高中、上不了大學,她們走出山區的概率就小很多,家裏就會給她們找婆家,結婚、生子。”張素春説:“所以,我們更‘偏袒’女孩兒。”
去年夏天,幾名女生返校,隔著學校大門,遠遠地就喊:“張老師,張老師……”
聽著她們講述自己的大學生活,看著她們蛻變得陽光自信。張素春説,“這就是多年堅持的意義。”
23歲的李嘉豪曾在火燒店小學跟著張素春踢球,如今已經從成都體育學院畢業,成了一名運動數據分析師。
“這麼多年的足球訓練讓我們變得堅韌、果敢、樂觀。”李嘉豪説,“正是球場上的一路狂奔,我們才把怯懦、膽小、害怕都丟掉了。”
“中國女足都來了!”
近年來,隨著校園足球品牌打響,留壩縣開始探索發展足球及配套産業。
距離縣城約1個小時車程的留侯鎮營盤村,海拔約1500米,6塊訓練球場和1塊標準球場嵌在群山之間,球場旁還配套建有8棟公寓、2個餐廳,能滿足五六百人的食宿需求。
營盤村黨支部書記謝清春説,這些球場原本都是爛河灘,後來重新規劃設計。目前,嶄新的球場正迎來全國各地的球隊,也改變著當地村莊甚至整個縣城的産業格局。
營盤村村民廖保萍家離球場不遠。自從球場建好,54歲的廖保萍和丈夫也順勢開辦起農家樂。因為海拔高,這裡盛夏也不過20多攝氏度,農家樂一家挨著一家,生意興旺。
有一年,中國女足來這裡集訓,廖保萍一眼認出了女足主教練水慶霞。廖保萍説,“足球不但讓我們增加了收入,還讓我們見到了自己的偶像。”
村莊在變化,縣城也在變化。靠著綠水青山,這些年,留壩開辦了許多民宿,很多人和廖保萍一樣在家鄉吃起“旅遊飯”。
營盤足球訓練基地相繼接待了中國女足、山東女足、上海女足等200多支球隊集訓,承辦省、市賽事活動30多場次,累計接待球員和遊客近4萬人次。接連不斷的足球賽事和體育活動正持續給當地引流、提升當地人氣,也助力旅遊業不斷發展。
嶄新的球場,吸引來更多的球隊,也讓孩子們有了更多與對手切磋的機會。“以前總要出去找機會,現在我們也會邀請外地的學校和球隊來我們縣上踢。”張素洋説。
儘管少了奔波的苦,但還有很多東西一直沒有變。比如,張素洋藍色的手提袋裏總會裝著各科試卷,孩子們在場上踢球,他就找地方做題、備課。孩子們比賽完,他會立刻帶他們回學校,恢復正常的文化課學習。
“不能跛腳走路,也不能斷了任何一條出路。如果孩子們願意走足球這條路,那就拼足球;如果他們中途放棄,那就繼續拼學習。”張素洋説。
武關驛鎮中心小學,像多年前剛當老師時一樣,張素春依然充滿活力。操場上,他仍然動作靈敏,不知疲倦。
2019年,36歲的趙海來到這所小學擔任副校長,和張素春搭伴。在張素春的“鼓動”下,今年初,趙海考下了足球教練證,還把自己的女兒從漢中市區接到自己任教的學校,讓女兒開始學習踢球。“踢得好壞都無所謂,只希望她能從中獲得力量。”趙海説。
“你還有什麼夢想沒有完成?”記者問。
“我還看好很多孩子,希望他們都能有出息。他們有出息,就是我的夢想。”張素春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