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中國式現代化之路>

壘起“金窩”孵“金蛋”——安徽積極推動科技創新成果轉化

2023-08-07 09:20

來源:光明日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盛夏,科學島靜謐如常,偶聞幾聲蟬鳴。這是伸入安徽合肥董鋪水庫的一座“半島”,本名喚作“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這座面積不足3平方公里的小島,密布著“人造太陽”、穩態強磁場等大科學裝置,一批批“從0到1”的重大原始創新成果如驚雷般從這裡傳來:“人造太陽”成功實現403秒穩態長脈衝高約束模式電漿體運作、穩態強磁場創造了相當於地球磁場90多萬倍的磁場……

“目前,我們正在為‘人造太陽’設定新的科學任務,向1000秒高約束模式等更高更持久的目標發起挑戰,同時加緊開展聚變實驗堆和工程堆關鍵部件預研,為實現中國聚變跨越式發展打好基礎!”站在熠熠生輝的“聚變合肥”標語前,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建國豪情萬丈。另據他透露,大科學裝置“大氣環境立體探測實驗研究設施”和“強光磁整合實驗裝置”建設也在加緊推進。

當前,安徽已建在建擬建大科學裝置12個,區域創新能力從全國第10位躍升至第7位。這個傳統農業大省,何以實現向“科技創新策源地”的華麗轉身?

20世紀60年代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落戶安徽,安徽竭盡所能為科研工作者提供了他們所需的一切。“尊重科學、鼓勵創新、關愛科學家的種子,在那時已悄然種下。”安徽省科技廳相關負責人表示。

自此,安徽始終以最高的重視程度、最大的支援力度吸引大院大所、先進人才落戶本土從事原始創新。當前,僅合肥就擁有省部級科研院所近200家。“安徽從不是最有錢的省份,卻從來都是最舍得在科創上花錢的省份之一。”一直以來,安徽全社會研發投入保持不斷增加,已位列全國前十。

其實,曾經的安徽也誕生過很多“第一”,可是由於種種原因,領先技術卻沒有形成一片領先産業。

壘起“金窩”還不夠,還要孵化“金蛋”。成為“科技創新策源地”的同時,安徽鉚足了勁兒打造“新興産業聚集地”,發動全社會力量將大科學裝置最新重大成果不斷用於實際,走向市場、派上用場,也就是所謂的“沿途下蛋”機制。

“依託穩態強磁場裝置,國內首個針對急性白血病的1類創新靶向藥物應運而生。”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科學中心與基礎設施處負責人張壽彪介紹。此外,基於“人造太陽”的高精度太赫茲鐳射偏振干涉儀檢測技術,相關研究人員成立了公司並成功研製出主動式太赫茲人體成像安檢儀、太赫茲數字CT等多款高科技産品。如今在安徽,主動式太赫茲人體成像安檢儀已廣泛應用於公共交通、大型活動等場合,安檢儀運用精準“畫像”的方式,可以迅速判斷安檢現場是否存在違禁物品,最高精度達到1毫米,1秒內完成檢測,真正實現無輻射、無感知、無觸摸、無停留的安檢。

在一系列成果轉化政策激勵下,如今,這座不足3平方公里的小島,直接和通過平臺孵化企業超300家,遍佈安徽全省,註冊資本總額逾50億元,銷售收入近100億元,帶動就業逾萬人。

“重大科創成果問世,好似平地一聲雷。然而原始創新卻是一場沉默的長跑,安徽這一跑就是幾十年,如今終於跑進了春天。”安徽省科技廳相關負責人感慨道。

(本報記者 丁一鳴 常 河 光明日報)

【責任編輯:仝選】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