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中國式現代化之路>

保護古城遺址 賡續燦爛文明

2023-07-26 09:46

來源:人民日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良渚古城遺址公園內城景色。

  良渚文化文創書籤。

  工作人員在良渚古城遺址公園南城墻遺址剖面開展修復工作。

  良渚博物院外景。

以上圖片均為杭州良渚遺址管理區管理委員會提供

夏日,漫步位於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的良渚古城遺址公園,流水潺潺、鹿鳴呦呦。良渚,意為“美麗的水中之洲”,良渚文化距今約5300年至4300年,是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重要見證。

2003年7月,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來到良渚遺址調研,明確指示:“良渚遺址是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聖地,是不可多得的寶貴財富,我們必須把它保護好!”

2016年,著名考古學家宿白、謝辰生、黃景略、張忠培致信習近平總書記,希望促成良渚遺址早日申報世界文化遺産。習近平總書記對此作出重要指示:“要加強古代遺址的有效保護,有重點地進行系統考古發掘,不斷加深對中華文明悠久歷史和寶貴价值的認識。”

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託,杭州市深入做好良渚古城遺址的保護、研究、傳承和利用,不斷擦亮良渚古城遺址這張“文化金名片”。

保護好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聖地

河流、城墻、祭壇、宮殿、墓葬、玉器……良渚古城遺址公園豐富的遺址和文物,見證著5000年前我國長江流域史前社會稻作農業發展的高度成就。

“每年有上百萬遊客到訪良渚古城遺址公園和良渚博物院,領略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厚重底蘊,感受穿越時空的文化魅力。”良渚博物院(良渚研究院)執行院長馬東峰説。

本世紀初,良渚遺址則是另一番景象——山石裸露,滿目瘡痍,茫茫荒野上,塵埃漫天飛揚,幾十家礦場的採石爆破聲此起彼伏。

保護好良渚遺址,讓良渚回歸寧靜,青山從此還綠。嚴重影響良渚遺址的石礦場被關停,取而代之的是對遺址更精準的保護、發掘和研究。設立良渚遺址考古與保護中心、實行“城市發展反哺遺産保護機制”、將良渚遺址區外城市開發所得的部分財政收入用於遺址保護……余杭區採取一系列紮實有效的舉措。2019年7月,良渚古城遺址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産名錄》。

針對土遺址可能出現的開裂、坍塌、微生物病害、表麵粉化等情況,杭州良渚古城遺址世界遺産監測管理中心與浙江大學、敦煌研究院、中國文化遺産研究院等多家高校院所合作,持續開展多學科研究,實施土遺址保護工程。“我們要像愛惜生命一樣保護好良渚遺址。”良渚古城遺址世界遺産監測管理中心主任孫海波説。

除了古城和水壩等重點遺址區域外,良渚遺址保護範圍還涉及24個村(社區)。良渚街道港南村是距離良渚遺址城址區最近的村莊之一。“村民建房之前,必須經過省文物部門前置審批。”港南村黨委書記康宏果説,“作為這方水土上的居民,我們更應該好好地保護它、愛護它。”

講好良渚故事,讓世界遺産“活”起來

良渚古城遺址公園“宮殿巨型木構”復原展示區,探坑內靜躺著的6根“良渚木作”,皆為利用數字模型1:1精準復原而成,無論是擺放位置還是視覺外形,幾乎和發掘時的原件一模一樣。

為更好保護遺址,良渚古城在發掘後進行了回填保護。“看不到真實的遺址面貌,普通人很難憑空想像5000年前良渚古城的宏偉。”杭州良渚遺址管理區管委會副主任楊曉萍介紹,良渚古城遺址採取“現場+場館”結合的展示體系,運用綠植標識、考古模擬展示、小品雕塑、數字演示、場館展示、場景再現等手段,科學、立體、全面地展示良渚古城遺址的文明特徵、價值內涵。

目前,良渚古城遺址公園實現5G全覆蓋,2020年開放的數智體驗館推出“神王之國”3D宣傳片、“人水家園”50米數字長卷、“本色良渚”實景VR影像,基於5G技術的實時8K高清直播,以及“AI數字人”、5G+VR和5G+AR等人機交互應用。

豐富的數字化手段,讓古老文化煥發新生。走進良渚古城遺址數智體驗館,50米長的數字長卷“人水家園”生動再現“洲渚伐木”“阡陌稻香”等古代良渚人民生産生活場景;借助5G、VR、AR等科技手段,人們不僅能親眼看到良渚先民的生活場景,還可以“重回”5000年前,與先民們一起狩獵捕魚、參與祭祀。

良渚博物院還開發了豐富多樣的文創産品:採用黃銅鏤空鍍金工藝的良渚文化書籤套裝,精緻還原了良渚時期的神徽、鳥紋等典型紋樣;良渚遺址考古中發現的各種“簡筆畫”刻畫符號,而今躍然“傘”上;以良渚先民為原型的盲盒玩偶、以出土玉器為創作靈感的首飾配件等,受到遊客喜愛。

“良渚遺址要進一步深化文化創意,將歷史文化素材和現實藝術不斷融合,講好良渚故事,讓世界遺産‘活’起來。”良渚博物院(良渚研究院)院長徐天進説。

實現遺址保護與居民生活品質提升的雙贏

中國國家版本館杭州分館、瓶窯古鎮、安溪古鎮、“余杭紙傘”非遺項目……良渚文化大走廊沿線,一個個文化地標被點亮。

2022年底,余杭區提出建設良渚文化大走廊。今年2月,這一設想被寫入杭州市政府工作報告。這條位於余杭北部、橫跨東西的文化廊道,將5000年的良渚文化、2000多年的運河文化、1000多年的徑山文化、苕溪文化和現代數字文化等串珠成鏈。

“良渚文化大走廊建設帶來的基礎設施投入、公共服務配套提升等,不僅能優化城市界面、讓區域發展更加‘有血有肉’,也將有效帶動沿線城鄉居民生活品質提升。”余杭區委主要負責同志説。

今年6月底,位於余杭區瓶窯鎮的羊山公園全面完工。這座城市公園建設用地面積約3萬平方米,嚴格遵守《良渚遺址保護總體規劃》建設而成,集實用性和觀賞性于一體,成為廣大居民融入自然、享受自然的又一城市“綠肺”。

抓住良渚遺址保護和良渚文化大走廊建設的機遇,當地積極推進農文旅融合和鄉村振興。良渚遺址申遺成功後,良渚古城遺址公園人氣高漲。作為毗鄰古城的鄉村,港南村順勢發展起鄉村旅遊。2020年5月,手划船項目在港南村正式上線,給村裏提供了不少就業崗位,村民收入因之增加。“我們正在思考結合遺址保護髮展鄉村産業,讓村民共用文化遺産保護傳承成果。”康宏果説。

“我們將堅定不移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良渚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牢牢把握‘保護第一’原則,推動修編良渚遺址保護總體規劃,出版相關學術著作,讓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聖地散發更加獨特的魅力。”余杭區委主要負責同志表示。

版式設計:張芳曼

【責任編輯:仝選】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