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中國人的故事>

國博大觀 文明傳承——中國國家博物館館長王春法談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新性發展

2023-06-05 11:22

來源:人民畫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6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出席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併發表重要講話。總書記強調,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華文明的歷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近日,《人民畫報》專訪了中國國家博物館館長王春法,通過這座歷史文化藝術殿堂,來看歷史之中國、發展之中國、奮進之中國、未來之中國。

當清晨的第一縷陽光灑向天安門廣場,佇立在廣場東側的國博在陽光的沐浴下甦醒,迎接著八方來客。

2021年5月24日,北京,中國國家博物館西立面外景。中國國家博物館供圖

國博作為文化地標從1912年7月9日成立的“國立歷史博物館籌備處”起步;2003年,國博在原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革命博物館基礎上組建而成;2012年11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帶領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來到國博參觀“復興之路”基本陳列,發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號召。迄今,國博已經走過了111個春秋,見證著民族振興、國家強盛、文明重光的歷史。

在國博內,我們見到了中國國家博物館館長王春法。在他的講述中,我們領略到這座國家最高歷史文化藝術殿堂和國家文化客廳,歷經幾代人篳路藍縷,在珍藏民族集體記憶、傳承國家文化基因、促進文明交流互鑒方面作出的卓越貢獻。

2023年5月5日,北京,中國國家博物館館長王春法(右)在國博內接受本刊社長姜永鋼(左)的專訪。攝影萬全/人民畫報

文物展陳:萬流歸海多元一統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民族歷史悠久,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一個博物館就是一所大學校。”國博是代表國家收藏、研究、展示、闡釋能夠充分反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代表性物證的國家最高歷史文化藝術殿堂。這裡現有藏品143萬餘件,收藏規模全國罕見,充分展現和見證了中華五千多年文明的血脈綿延與燦爛輝煌。

2023年5月25日,國博“古代中國”基本陳列,參觀者駐足觀看。攝影 郭莎莎/人民畫報

2023年5月6日,國博“古代中國”基本陳列,參觀者仔細端詳玉龍。攝影 陳建/人民畫報

四羊青銅方尊,在現存商代青銅方尊之中體型最大。造型雄奇,肩部、腹部與足部作為一體被巧妙地設計成四隻卷角羊,各據一隅,在莊靜中突出動感,匠心獨運。此器在器范製作中,並用線刻、浮雕、圓雕技法,將器用與裝飾有機結合,鑄造工藝精湛,是中國古代青銅文化中的珍品。攝影 郭莎莎/人民畫報

2023年5月6日,國博“古代中國”基本陳列,兩名小學生被三彩釉陶載樂駱駝吸引。載樂駱駝陶俑表現的應該是長安百戲中的一個雜技節目。這件載樂駱駝陶俑巧妙地誇張了人與駱駝的比例,造型優美生動,釉色鮮明潤澤,代表了唐三彩的最高水準。它既是唐代文化藝術、製作工藝發達昌盛的重要物證,也見證了絲綢之路上藝術的交流與融合。攝影 秦斌/人民畫報

“從博物館的工作來説,辦展是最重要的文化傳播方式。而策展能力是博物館的核心能力。”王春法如是説。在他看來,文物之美只是器物之美,只有將文物納入展覽之中,才能準確把握文物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審美價值、科技價值、時代價值,才能夠把文物背後的故事完整地講出來。要想通過文物講清楚中華文明的演進歷程,談何容易?現在國內博物館展覽中,有些雖然強調了地方特色,但是存在文化解讀碎片化的問題,沒有把地域文化與中華主流文化的關係闡釋清楚。更關鍵的是,有些博物館中,傳統文化展覽多,革命文化和當代先進文化展覽少,厚古薄今傾向明顯。

走進國博,就會發現這裡的與眾不同。王春法説:“長期以來,國博一直堅持呈現五千多年中華文明發展的整體歷史,展示多元一體大一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整體形象。”國博的展覽既有由“古代中國”“復興之路”“復興之路·新時代”構成的基本陳列和“中國古代服飾文化展”“中國古代瓷器展”“中國古代錢幣展”等專題展覽,又有重大主題展、歷史文化展、考古發現展、科技創新展、經典美術展和國際交流展等系列臨時展覽。基本陳列和專題展覽突出闡釋中華文化的一體、臨時展覽突出闡釋中華文化的多元,把傳統與現代、地方與中央、支流與主流、歷史與文化之間的關係均衡充分地呈現出來。

2023年5月6日,一位小朋友在國博“復興之路”基本陳列中觀看《開國大典》油畫。攝影 董芳/人民畫報

安徽省鳳陽縣小崗生産隊包乾到戶合同書。1978年11月24日夜,安徽省鳳陽縣小崗生産隊20戶農民的18位代表聚集在村民嚴立華家,在一紙分田到戶的“秘密契約”上按下鮮紅的手印,實行農業“大包乾”。隨後,生産隊的土地、耕牛、農具等按人頭分到了各家各戶,“大包乾”由此開啟。18枚紅手印催生的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最終上升為我國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中國國家博物館 供圖

2023年5月9日,國博西大廳設立的“逐夢寰宇問蒼穹——中國載人航太工程30年成就展”中,可步入艙內參觀的天和核心艙1:1模型和空間站組合體1:4模型吸引了眾多觀眾。攝影 董芳/人民畫報

徜徉在國博之中,我們可以看到,眾多文物巧妙地排列組合,展現了基本陳列的氣勢恢宏,也構成了臨時展覽的豐富多彩。它們的組合無不貫穿著這樣一種基本理念和內在邏輯——通過精美的文物以物説史、以物證史,又通過細緻入微的歷史真實反映萬流歸海的歷史必然。

數字化建設:活化傳承雲覽千年

黨的十八大以來,越來越多博物館逐漸從冷門走向大眾,“博物館熱”成為新浪潮。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讓更多文物和文化遺産活起來,營造傳承中華文明的濃厚社會氛圍。”隨著人民對於美好生活的需求不斷提高,如何讓觀眾更清楚、更明白、更過癮地欣賞文物,考驗著博物館的轉型能力。

推動文物活化利用,最關鍵的是要讓文物走出庫房,走進展廳,走上展線。王春法説:“國博經過不懈探索,給出了自己的一份答案——概括言之,就是讓文物‘轉’起來、‘智’起來、‘動’起來、‘融’起來。”

2022年9月29日,“盛世修典——‘中國歷代繪畫大系’成果展”在國博開幕。觀眾在參觀展覽。中國國家博物館供圖

王春法將文物活化工作的突破口放在了博物館的數字管理上。他所説的“智”起來,便是要大力推進文物資源的數字化,以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先進手段,建設智慧博物館,實現文物資訊資源共用開放,滿足群眾參與文物研究、文物鑒賞的多元化需求。2018年,在履新國博館長後不久,王春法便著手推動國博機構改革。通過機構改革,將國博原有的資訊網路部門一分為二,成立了資訊技術部和專門從事大數據採集的數據管理與分析中心。在數據採集方面,他定下的標準是:要實現三維數據採集,資訊損失率不超過0.05%,要達到複製級的水準。

隨著智慧博物館成為一個全球性的發展趨勢,中國國內各家博物館相繼發力,國博形成了自己的相對優勢。王春法説:“在文物三維數據採集和建模方面,國博已經做了將近7000件,是國內這方面做得最好的。”

數據採集,只是國博打造“智慧國博”的其中一步。自2018年起,國博在打造線上展覽方面持續發力,館藏文物有了越來越高的“上鏡率”,許多展覽搬到了雲端,讓展覽真正做到“永不落幕”。

在國博,可以欣賞到首個由5G技術支撐的“無實體”雲展覽——“永遠的東方紅—紀念‘東方紅一號’衛星成功發射五十週年雲展覽”;還可以在“盛世修典——‘中國歷代繪畫大系’成果展”中,看到國內藏品與流散在世界各地的共1700余件中國繪畫“國寶”隔空聚首,組成了中國美術史迄今為止一次最完整最系統的展示。據不完全統計,近年來結合“智慧國博”建設,國博官方網站上已經推出了76個虛擬展廳、140多個展覽專題網頁、50多部短視頻。國博App、小程式、智慧導覽系統的開發,也讓“雲端國博”“國博雲展覽”“國博雲直播”成為常態産品。如今,通過各類移動終端,觀眾即可在雲端看到國博的文物藏品與精品展覽,更過癮地欣賞國博豐富的文明資源。

國際交流:文明互鑒和而不同

博物館是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殿堂,也是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平臺。在2023年中國共産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全球文明倡議,共同倡導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重視文明傳承和創新、加強國際人文交流合作。在這一方面,王春法有頗多感慨:“我們作為國家文化客廳,認真履行文明交流互鑒的使命,不僅在國際交流展覽、服務元首外交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而且積極參加博物館國際組織工作,在國際博物館界發出中國聲音。”

2018年11月24日,福建福州,首屆絲綢之路國際博物館聯盟大會在海峽國際會展中心開幕。中國國家博物館館長、聯盟理事長王春法與出席聯盟大會的部分嘉賓合影留念。中國國家博物館供圖

讓全球各大國家級博物館館長聚首一處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國博做到了。2019年,國博成功舉辦了全球博物館館長論壇,來自五大洲24個國家的40多位國際一流博物館館長或代表,以及國內50余位博物館館長或代表出席論壇,簽署了《國博共識》,在國際博物館界産生了良好影響。王春法還記得,那一次,他陪著大英博物館館長哈特維希·費舍爾在國博的“古代中國”展廳慢慢踱步。在海晏河清尊前,費舍爾屈膝禮敬,觀看了許久,表露出發自內心的欣賞。

近年來,國博持續推動文物“引進來”和“走出去”。王春法記得,他們曾赴法國、紐西蘭、澳大利亞、塞爾維亞等國家舉辦各類展覽,另一方面也積極引進國外優秀展覽,並與合作方共同策劃展覽。國博與大英博物館合作舉辦的“大英博物館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展,與俄羅斯國家歷史博物館、蒙古國國家博物館等12家國外博物館聯合舉辦的“殊方共用—絲綢之路國家博物館文物精品展”等,都成了難忘的回憶。

2020年後,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國際文化交流一度受到嚴重阻礙。國博積極尋求破局之道,倡議舉辦“手拉手——我們與你同在”全球博物館珍藏線上展示活動。這一次,王春法現身直播現場,為全球觀眾講述了館藏陶鷹鼎、錯金銀雲紋銅犀尊、伏羲女媧像立幅、針灸銅人、霽藍釉粉彩描金蓮花紋雙燕耳尊等五件館藏珍品的價值,開啟了一次傳遞友誼,增強信心,彰顯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諧共處的“接力賽”。這次線上展示得到了全球五大洲15個國家的16家國家級博物館的熱烈響應和積極參與,各館館長親自向世界展示各參與博物館的館藏珍品,讓全球觀眾足不出戶就能夠線上上欣賞。

倡導成立金磚國家博物館聯盟、絲綢之路國際博物館聯盟、上海合作組織博物館聯盟……在王春法的帶領下,國博在構建高水準對外交流格局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在這一過程中,王春法也有了更深入的思考。“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全球文明倡議中所強調的‘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國博的對外交流,實際上是與各國同行一道,努力實現對人類歷史記憶的更準確的把握。從本質上來説,這是一種對美的欣賞、對善的追求。”

2018年10月25日,在國博召開的首屆金磚國家博物館聯盟大會上,來自巴西博物學院、俄羅斯國家歷史博物館、印度國家博物館、南非迪宗博物館的金磚國家文博同仁和國博齊聚一堂,共同見證金磚國家博物館聯盟成立。中國國家博物館供圖

 今天的國博薈萃了各類優秀人才,其中既有年近耄耋、白髮蒼蒼的老專家,也有年富力強、朝氣蓬勃的青年才俊,他們潛心盡責,默默耕耘,用勤勞、智慧和勇氣不斷創造新的輝煌,是國博事業得以發展的寶貴財富。

2022年7月8日,在國博迎來建館110週年時,習近平總書記給國博老專家回信。“我曾多次到國家博物館參觀,留下了深刻印象。得知國博在收藏、研究、展示、對外交流等方面取得了新的進步,我感到很欣慰。”回信中,總書記對國博的工作成績表示了肯定。

總書記的鼓勵,讓王春法和國博人有了更高的奮鬥熱情。“我們要推動文物活化利用,推進文明交流互鑒,守護好、傳承好、展示好中華文明優秀成果,以實際行動為發展文博事業、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不斷作出新貢獻。”

【責任編輯:趙超】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