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中國式現代化之路>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先行區建設聚力成勢

2023-03-27 09:17

來源:光明日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高品質發展】

寧夏:以“拼”的姿態,只爭朝夕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先行區建設聚力成勢

光明日報記者王建宏 張文攀

春風拂過寧夏引黃灌區的鬆軟土地,春小麥正積蓄能量破土而出。近日,在寧夏吳忠市利通區高閘鎮高閘村田間,灌水員尹國勝一大早就開始巡檢渠道,迎接即將到來的春灌。在一處鬥渠閘門前,尹國勝小心翼翼地擺弄著新安裝的設備:“可別小看這個一體化控制閘門,一畝地淌多少水、啥時間淌,它門兒清,可比人工估摸準多了。”

這是寧夏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先行區的一個細節——珍惜黃河、呵護黃河,從一滴水做起。

2020年6月,寧夏被賦予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先行區的職責使命。幾年來,寧夏在先行區建設中積能蓄力,高品質發展破題起勢:2022年上半年,寧夏經濟增速位居全國第一,全年增速全國第六;投資、規上工業、進出口總額、財政收入等多項指標增速進入全國前列;脫貧人口收入增幅居中西部地區首位……

2023年開年,寧夏以“拼”的姿態,只爭朝夕,“掐著表、讀著秒”,奔跑在“大抓發展、抓大發展、抓高品質發展”的大道上,奮進在充滿希望的春天裏。

寧夏:以“拼”的姿態,只爭朝夕

寧夏西海固六盤山區的層疊梯田既種莊稼,又“種風景”。資料圖片

1.“六權”改革推動發展更綠色、資源更優化

古渠一滴水,可潤萬物生。在寧夏北部引黃灌區,十幾條古渠仍滋養著塞上江南。如今,古老的灌溉方式已悄然發生變化。“以前灌水全憑經驗,大水漫灌。自從上了計量和噴灌設備,一畝地該多少方就是多少方,多一滴都不放,特別精準。”吳忠市利通區高閘鎮民鑫農業灌溉服務合作社理事長梅南薇告訴記者,從2020年開始,全鎮灌溉實際用水不斷下降,節余水還通過平臺交易,賣給了農業科技公司。

寧夏:以“拼”的姿態,只爭朝夕

工作人員在寧夏西吉縣恒豐馬鈴薯種薯脫毒繁育中心查看種薯繁育情況。新華社發

這是寧夏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先行區先行先試改革以來的新變化。2021年,寧夏率先在黃河流域開展“四水四定”,深入推進用水權改革,強化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持續提高水資源效能。目前,全區80%工業園區完成規划水資源論證,2020年以來共壓減水稻等高耗水作物近50萬畝,高效節水灌溉達到523萬畝,淘汰落後産能720萬噸,27家火電企業用水效率全部達到國家定額標準。

人水關係的重塑,是寧夏推進重大改革任務、加快先行區建設的一個切面。近年來,寧夏在先行區建設大局下,不斷探索用水權、土地權、排污權、山林權、用能權、碳排放權“六權”改革,做好“加減法”、做活“乘除法”,用水權改革突出水安全,建設“四水四定”先行區;土地權改革堅守耕地紅線,建設土地集約高效利用示範區;用能權改革堅持能源安全戰略,建設國家新能源綜合示範區;排污權改革堅持總量控制,建設“清潔寧夏”;山林權改革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建設“綠色寧夏”;碳排放權改革堅持“雙碳”目標,建設“低碳寧夏”。

寧夏:以“拼”的姿態,只爭朝夕

寧夏寧東能源化工基地。資料圖片

在毛烏素沙漠邊緣的寧夏靈武市郝家橋鎮狼皮子梁村,經過一冬,3000多畝林木開始“活動筋骨”。寧夏銀湖農林牧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郭有告訴記者,從1999年開始,他在毛烏素沙漠邊緣承包土地治沙造林,光生態林就種了3800多畝。然而,造林成本高、投入大,加上難以獲得銀行抵押貸款,探索發展林下經濟一直不見效益。20多年的生態林長到現在不容易,放棄了覺得可惜,轉讓又沒人接盤。

2022年,靈武市林權改革為郭有找到一條盤活林産的路子。“對交易價格低於建設投入、經營主體無力經營申請退出、入市交易未達成的林木資源,政府通過保護價兜底回購,幫我們經營主體卸下沉重包袱,活樹變成了活錢,資源也變成資産了。”郭有説,林場確權後,他拿到了銀行抵押貸款,去年底政府還以99.5萬元的兜底價回購了361畝的生態林。

寧夏發改委黨組書記、主任李鬱華告訴記者:“先行區建設以來,寧夏注重從體制機制創新上求突破、促先行,緊緊扭住‘六權’改革精準發力,加快要素資源市場化改革,累計交易水量9098萬立方米、金額3.37億元,處置批而未供和閒置土地5.52萬畝,開展排污權交易168筆,山林權引入社會資本經營林地139.3萬畝,用能權和碳排放權改革推動了綠色發展。”

2.“科技支寧”助力區域創新能力借梯登高

走進靈武市白土崗鄉一家奶牛養殖場的犢牛島,兩個多月齡的克隆小牛犢機靈地將頭伸到門欄前。“幾天不見,又長大了,斷奶後長得還不錯!”來自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動物醫學院的博士研究生王炳科説。

奶産業是寧夏重點發展的“六特”産業之一,2022年奶牛存欄82萬頭、增長16.8%,連續四年增速全國第一。然而,本地科技創新能力不足,種業支撐能力較弱特別是奶牛品種主要靠國外引進,很大程度上制約了産業提檔升級。

借智創新,成為突破技術瓶頸的關鍵一招。2021年,靈武市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合作,聯合開展奶牛良種快速繁育技術研發實踐,實現了國內首次採用體細胞克隆技術繁育出超級奶牛。“這項技術的應用,對於實現國內適應性和抗逆性良好的超級奶牛重生和擴群,形成超高産奶牛育種群體,為選育國內具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良種母牛和後備種公牛提供了優質資源。”參與此次體細胞克隆項目的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靳亞平説。

寧夏努力探索破解欠發達地區創新能力不足的瓶頸,獲批全國東西部科技合作引領區,在農業、煤化工、智慧製造、新能源等關鍵技術領域不斷取得突破,在東部科技資源賦能下,寧夏“六新六優六特”産業“顏值”更高、“氣質”更佳,“科技支寧”東西部合作的寧夏模式也在全國推廣。

寧夏加大與高校院所合作,在特色産業發展上完成了枸杞全基因組測序,研發了一批高附加值功能産品;研製出奶牛口蹄疫疫苗和檢測試劑盒,研發了智慧飼喂管理、乳房炎快速檢測等技術;成功發掘固原黃牛種質資源,研發牛肉加工保鮮技術11項、新産品13種和裝備8台;構建了灘羊基因組變異“指紋圖譜”,開發了鹽池灘羊肉快速檢測和灘羊營養調控技術。

“通過項目合作、聯合研發、成果轉化、共建平臺、技術引進、人才培養等方式柔性引進高水準人才團隊,不僅解決了本地行業和重點産業高層次創新人才短缺問題,還助力企業在行業關鍵核心技術上取得突破,形成了一批單項冠軍。”寧夏科技廳科技合作處處長張斌説。寧夏維爾鑄造公司攻克數百個設計和製造工藝方面的技術難題,突破了中國標準動車組鋁合金枕梁研製關鍵技術;銀川威力傳動為我國首臺10MW海上風電機組研發製造核心零部件,提供了可完全替代進口産品的減速器……

據了解,東西部科技合作以來,寧夏引進創新團隊62個,吸引9000多名科技人才參與寧夏科技創新活動,形成了“11個省市+13所高校”的合作格局,帶動各類創新主體超過700家,推動區域整體創新能力大幅提升、創新生態風生水起。

3.簡政放權推動營商環境提質升級

“從拿地到動工不超過15天,週期比原來縮短了89%,而且是多證聯辦,兩個工作日就給我們核發了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建築工程施工許可證,為項目開工贏得不少時間。”近日,在銀川市民大廳,一家企業負責項目報批的經理劉育磊説,工程建設項目審批極簡和服務提速,讓企業感受到了實實在在的便利。

“我們全面梳理‘放管服’改革領域的寧夏之先、落地之難、企業之問,向先進對標取經的同時,緊密結合寧夏實際,起草並提請自治區政府出臺政策性文件38件,確定配套改革措施360多項,多項改革走在全國前列,寧夏一體化政務服務能力連續5年穩居西北第一。”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府辦公廳政務服務改革辦公室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據了解,自治區本級依申請辦理的行政權力事項由6264項壓減為1930項,“瘦身”近70%,全區政務服務事項辦理時限累計壓減70%以上;273項政務服務事項實現“零材料”辦理,120項實現“一證(照)通辦”。全面推行“一網通辦”,企業開辦環節壓縮83%,“一日辦結”成為常態,新增市場主體連續3年增速超過6%;深化“證照分離”改革,135項涉企證照實現了電子化;在全國率先發佈工程建設項目全流程審批操作指引規範,推行15類工程建設項目分類定制審批,提速30%以上。開發上線“跨省通辦”專區、“黃河流域省會城市”等多個省際城市通辦專區,破解了企業和群眾異地辦事“多頭跑”“折返跑”的歷史難題。

寧夏亮明打造全國一流營商環境的信心決心,出臺了全方位優化營商環境推動民營經濟高品質發展“31條”、市場主體梯度培育提質升級行動計劃“24條”。

2月25日,自治區黨委、政府召開全區民營經濟高品質發展暨營商環境全方位提升推進大會,6000人線上線下參加會議,宣示將開展民營經濟和營商環境三年提升行動,以自我革命精神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行“兩辦兩減”項目審批機制,讓企業辦事像網路購物一樣方便,使民營經濟發展和營商環境在三年之內有實質性變化、標誌性發展,努力使民營經濟成為寧夏高品質發展的重要支柱和主要增長極。

《光明日報》( 2023年03月27日05版)


【責任編輯:于京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