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等關稅”是假對等、真制裁
——中國網三評“對等關稅”③
4月2日,特朗普政府宣佈實施“對等關稅”政策,理由是彌補美國貿易逆差,讓全球貿易回到“公平競爭”軌道。然而,在自由貿易視角下,美國貿易逆差是由美元的國際化地位、美國財政金融政策及消費模式等共同影響的結果,而非其他國家所致,單方面徵稅的合理性無從談起。
美國的長期貿易逆差緣于美元作為國際貨幣的特性。美元的廣泛使用讓美國能通過發行美元輕鬆購買到外國商品。同時,美國的財政赤字和寬鬆貨幣政策促進了國內消費,使美國産品競爭力相對下降。美國的貿易逆差是其自身經濟結構導致的,而不是“他國佔了美國的便宜”。
“對等關稅”政策實際上是單方面加徵關稅,與經濟制裁無異。這種權利義務的不平衡,破壞了全球多邊貿易的穩定性。美國對中國商品額外徵收34%的關稅,並對歐盟成員國、日本、印度等盟友實施不同程度的加稅,不僅破壞了全球供應鏈的穩定,也讓美國的貿易夥伴難以在世界貿易組織(WTO)框架下正常維護自身權益。關稅政策無法讓美國“贏得”貿易戰,貿易戰沒有贏家,卻實實在在地破壞了全球經濟的穩定性,也將推高美國消費者生活成本和製造商的生産成本。
特朗普的關稅政策並非新鮮事物。早在特朗普的第一個任期,他就頻繁以“美國優先”為由實施單邊貿易措施,試圖通過關稅壁壘來保護本土製造業。然而,這些措施不但未能“復興”美國製造業,反而破壞了全球貿易體系的完整性。
特朗普政府的關稅思維具有反全球化、貿易武器化、關稅政治化三個核心特徵:反全球化思維,特朗普多次批評WTO,削弱多邊貿易規則,強調雙邊貿易談判,以更有利於美國的方式重新定義國際貿易關係;貿易武器化思維,特朗普不僅針對中國,也對歐盟、日本、印度、加拿大等盟友加徵關稅,甚至以“國家安全”等為由對鋼鐵、鋁等商品設置關稅壁壘;關稅政治化思維,特朗普的關稅政策往往服務於選舉需要,而非長期經濟利益。特朗普早在2018年就通過簽署對進口鋼鐵和鋁産品加徵關稅的行政令以博取“鐵銹帶”選民支援。然而,這些措施最終導致美國製造業成本上升,出口減少,並未真正提升本土製造業競爭力。
特朗普第二任期已發佈的多項政策都展現出“雷聲大、雨點小”的特徵,往往只是為了滿足選民的“情緒價值”。長期來看,特朗普的“經濟民粹主義”政策缺乏可持續性。當前,美國通脹壓力持續,經濟增長放緩,“對等關稅”將進一步加劇這些困境,選民對經濟政策的不滿情緒也將隨之高漲,最終不可避免地受到選民反噬。(劉錦濤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副研究員)
編審:蔣新宇 唐華 張艷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