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美國頂流網紅“甲亢哥”在中國的動向引發國內外高度關注。在每天長達數個小時的直播中,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看到了一個“完全不同”的中國:上海壯觀的城市天際線、北京雄偉的長城、隧道中信號極好的移動網路、熱情友善的中國民眾、色香味俱全的中國美食、神奇的川劇變臉……在親眼看見這一切後,不少外國網民意識到,原來現實中的中國居然如此發達且美好,與西方媒體口中的中國完全不是一回事。西方媒體多年來精心編織的“中國謊言”,再一次遭到迎頭痛擊。
有人注意到,“甲亢哥”中國行直播視頻流量在社交媒體上動輒達到幾千萬甚至上億時,西方主流媒體“裝聾作啞”,無視此事在社交媒體上的火爆程度,或完全不予報道,或僅簡單報道幾句。西方媒體對此事會有這種反應並不奇怪,因為其“反華”“醜華”的對華報道基調早已形成慣性,甚至可以説已經刻進了一些媒體的DNA裏。
長期以來,西方媒體固守“逢中必反”的偏見,甚至主動設置、炒作涉華負面議題。例如,“美國之音”刻意炒作所謂新疆“人權問題”;新冠疫情期間,《華爾街日報》借中國正在遭受的疫情對中國人進行帶有種族歧視色彩的攻擊;英國廣播公司(BBC)則被很多人戳穿用“陰間濾鏡”報道中國。同時,這些媒體在涉華的新聞報道中的“小動作”也沒停過,比如使用詆毀中國的“萬能句式”、在關鍵詞句上“偷換概念”等手段。這些報道在迎合部分外國人對中國刻板印象的同時,更是在潛移默化地影響其受眾對中國的印象。在這些污名化的宣傳報道手段製造的“反華資訊繭房”內,中國在很多外國人眼裏,堪比好萊塢超級英雄電影裏的“大反派”。
然而,在兩大因素的影響下,西方媒體編織的“反華資訊繭房”近年來開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坍塌,中國在國際傳播領域也迎來了長期低谷之後的“大轉折”。
首先,隨著中國科技領域成果集中爆發,展現中國國家實力的視頻開始頻繁在TikTok、“油管”等平臺上出現,特別是中國的新能源汽車、人工智慧應用DeepSeek等徹底打破西方科技壟斷,讓外國網友意識到了中國的強大,同時也讓很多人對西方媒體關於中國的報道産生懷疑。
其次,中外民間力量在國際傳播領域迅速崛起,成為打破西方媒體“反華資訊繭房”的主力軍。“草根敘事”在數字時代全面崛起,給了外國社交媒體用戶展示中國的機會,也為中外網民的溝通架起“數字橋梁”:在中國政府過境免簽政策的帶動下,大量外國遊客涌入中國,並在海外社交平臺上發佈數以萬計“China Travel”主題短視頻,瀏覽量達數十億;TikTok“難民”涌入小紅書後,中美網民在各領域進行大對賬,很多美國人發現,美國的生活成本、幸福感等方面與中國相比並不佔優勢,甚至遠遜於中國;“甲亢哥”直播中國行,上千萬外國網民看到了不帶任何濾鏡的真實中國——一個歷史底蘊深厚、人民安居樂業,且渴望擁抱世界的中國。在此之後,來到中國的外國人只會越來越多,中外民間交流的程度也只會越來越深。
在前兩重因素的影響下,西方一些人也逐漸意識到,他們老舊的對華宣傳、抹黑工具及手段正迅速貶值。新技術的應用與普及、資訊流通方式的發展,加上資訊傳播主體的多元化,使真實的中國形象迅速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隨著民眾了解到的事實和媒體報道的事實出入越來越大,民眾對於西方媒體和政府的不滿情緒也在逐漸上升。在這種背景下,西方一些反華宣傳組織和機構的地位也被大幅削弱。事實上,這些機構早已惡名遠揚,成為有關國家的負資産。
可以説,當下中國在國際傳播領域的前景已然十分明朗。這個來之不易的轉折受到多個因素影響,但長期來看,這個趨勢必然會持續下去。儘管受地緣政治等因素影響,涉華新舊敘事“此起彼落”的態勢還存在一些不確定性,但隨著中國國家實力和國際地位進一步提升,西方媒體殘存的一些心理優勢也會逐漸消失。同時,民間力量在國際傳播空間的崛起已經是不爭的事實,以網紅“甲亢哥”為代表的民間敘事在涉華輿論方面必然會越來越多地擠壓西方媒體的發揮空間,甚至部分取代傳統西方主流媒體的位置,打開外國民眾了解中國的“新窗口”,構成全新的涉華話語和敘事。(作者是中國傳媒大學網路空間全球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