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美臺關係“堅若磐石”?歷史早有答案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觀點中國>

美臺關係“堅若磐石”?歷史早有答案

2025-04-01 08:43

來源:環球時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華盛頓對烏克蘭政策的轉變加劇了台灣島內的“疑美論”。賴清德當局緊急滅火,鼓吹臺美關係“堅若磐石”。對此,國臺辦發言人早有明確表態,台灣問題與烏克蘭問題有本質區別。台灣問題完全是中國的內政,不容任何外來干涉。事實上,美國“棄臺”早有歷史痕跡。自上世紀40年代以來,美政府多次動過“棄臺”念頭,美戰略界的“棄臺”聲音也此起彼伏,美政府“棄臺”的舉動也不止一次。在利益的重錘下,“堅若磐石”的偽裝一擊即碎。

1947年,美蘇進入全面冷戰對抗,應對可能爆發的美蘇大戰成為美國對外戰略的核心問題之一。杜魯門政府關注台灣會否成為蘇聯對付美國的軍事基地。美軍方和國務院圍繞如果“大陸進攻台灣,美國是否應該出兵‘協防’台灣”展開激烈辯論。美國務院認為,只要能夠成功離間中蘇關係,台灣即便回到大陸,也不會成為蘇聯進攻美國的軍事基地,美軍還能避免同解放軍開戰。最終,美國務院佔據上風。1950年1月5日,杜魯門公開發表聲明稱:美國政府不會尋求介入中國的內部衝突。雖然半年後,杜魯門就以朝鮮戰爭為藉口,派遣第七艦隊進入台灣海峽,但台灣在美國心中“可去可留”的地位已經可見一斑。

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國亟需擺脫越戰泥淖,扼制蘇聯擴張勢頭,緩和對華關係成為美對外政策的重中之重。台灣再次被美拋在一邊。1972年,尼克松訪華期間對周恩來總理表示,美國認為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卡特上任後,重申“承認中國方面關於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的立場”。美國知名中國問題專家如費正清、鮑大可等,也普遍主張美國應該從中美關係正常化大局出發,放棄台灣。在中美建交前後,美國與台灣“斷交”“廢約”“撤軍”。雖然美國後來又炮製“與台灣關係法”對臺進行一定安撫,但美對臺“合則用,不合則棄”的態度已經展露無遺。

後冷戰時期,美國對華防範、遏制的一面上升,“棄臺論”在美政府內部大致沉寂。但民進黨當局謀“獨”挑釁不斷升高臺海緊張局勢,出於對美可能被拖入戰爭的擔憂,美戰略界再次出現“棄臺”聲音。前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研究員肯恩、喬治華盛頓大學教授格拉澤、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高級研究員史文等美戰略界人士紛紛主張,美國應重新思考對亞洲相關國家和地區的政策,避免因台灣問題同中國大陸開戰。紐約城市大學教授貝納特更是對美國所謂挺臺“鷹派”發問:為了與台灣“建交”,他們願意犧牲多少美國士兵的生命?特朗普重返白宮後,一些持“棄臺”立場的人士進入了政府部門。美國國防部副助理部長達默曾在社交媒體上稱,美不會為了保護台灣而“折斷自己的矛”。副防長提名人科爾比也表示,台灣並非美國“生死攸關”的利益。可見,在華盛頓看來,“協防台灣”是“利則行之,害則舍之”的事情,一切取決於其自身的利益。

歷史早有答案,“放棄台灣”。縱觀美國對待盟友的歷史,“始亂終棄”的例子比比皆是。1975年,美國扶持的南越傀儡政權首都西貢即將被攻克,美軍乘坐直升機撤離,還向想要爬上直升機的越南人打出了“西貢鐵拳”。2021年,塔利班政權佔領阿富汗首都喀布爾後,發動阿富汗戰爭的美軍乘飛機撤離,徒留抓住飛機機翼、在飛機起飛後摔得血肉模糊的阿富汗人。賴清德當局淪為“棄子”,幾乎是可以預見的未來。

基辛格曾説過,做美國的敵人是危險的,但做美國的盟友是致命的。歷史證明,美國表面上給予臺“堅若磐石”的支援,背後卻早已做好隨時為自身利益“棄臺”的準備。若賴清德當局陷入“倚美謀獨”迷夢不願甦醒,終將逃不脫“棋子”變“棄子”的命運。(作者是國際問題觀察員)


【責任編輯:申罡】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