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政府為何重拳出擊胡塞武裝?
唐恬波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中東經濟與能源研究室主任
2025年3月,美國啟動對葉門胡塞武裝的新一輪空襲。這是特朗普上任以來,美國在中東的首個主要軍事行動。迄今,空襲已不間斷地進行了三周。美國宣佈將再次在中東部署兩個航母戰鬥群,還被傳大幅增加了在印度洋迪戈加西亞島基地的戰機部署。這些軍事動向和“群聊泄密”事件曝光的資訊,已大致勾勒出美國的意圖。
以拜登之“無能”,彰顯特朗普之“偉大”
僅從外交角度看,美國副總統萬斯都沒搞清為什麼要在此時打擊胡塞武裝。他認為,歐洲才是胡塞武裝阻塞航運的主要受害者,美國沒必要替歐洲打仗。萬斯一度提出將空襲推遲一個月,以避免油價上漲。但美國國防部長赫格塞思強調,此次軍事行動要傳達出的第一個資訊就是,拜登“無能”而特朗普“偉大”。既然拜登下令空襲胡塞武裝時瞻前顧後,顯得猶豫軟弱,那特朗普的行動就必須迅速強力,以製造與拜登的“區別”,在內政上得分。這也是本輪美軍對胡塞武裝打擊的烈度、範圍和持續時間都超過拜登時期的重要原因。
近幾任美國總統不斷在中東政策上“翻煎餅”,都有類似的貶低前任、抬高自身的考慮。奧巴馬簽了伊核協議,特朗普上任就廢除,拜登又想恢復。特朗普將胡塞武裝認定為“外國恐怖組織”,拜登取消,特朗普又重新認定。至於此時和如此打擊胡塞武裝能起到多大效果,反而不那麼重要了。赫格塞思有言,美國沒幾個人知道胡塞武裝是什麼。
殺胡塞之“雞”,儆伊朗之“猴”
特朗普政府打擊胡塞武裝,也是向伊朗發出信號。特朗普和美國不少高官都認定,伊朗是中東的“萬惡之源”,試圖開發核武器,還通過支援哈馬斯、黎巴嫩真主黨、葉門胡塞武裝、伊拉克什葉派民兵和原敘利亞阿薩德政權等方式,威脅美國的盟友以色列,妨礙美國在地區的通行自由,挑戰了美國在中東乃至全球的權威。
本輪巴以衝突延宕至今,哈馬斯、真主黨和阿薩德政權或是元氣大傷,或是灰飛煙滅。在美國看來,這是迫使伊朗放棄核計劃和地區代理人網路的良機。
特朗普二任總統以來,收緊對伊朗的制裁,重啟“極限施壓”,目的就是要伊朗向美國屈服。2025年3月初,特朗普親自致信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用威脅和侮辱性語言,要求伊朗在兩個月內接受新的核協議,否則會面臨可怕後果。面對這一偽裝成“談判邀請”的最後通牒,哈梅內伊迅速表示,不會接受霸淩者對伊朗“不做某些事、不見某些人、不去某個地方、不得生産某些物品、導彈射程也不能超過某個距離”的要求。
伊朗不低頭,美國就要進一步施壓,但特朗普還不願意直接攻擊伊朗。在上個總統任期,他曾在2020年下令以無人機“斬首”伊朗革命衛隊高級將領蘇萊曼尼,結果伊朗向美國軍事基地發射導彈作為報復,數十名美軍士兵受傷,兩國也爆發了罕見的直接軍事衝突,美國差點被拖回中東的“無盡戰爭”。而這對於把結束地區衝突當作政績的特朗普來説,顯然是無法接受的。
打擊葉門胡塞武裝,就成了美國對伊朗升級警告的方式。在襲擊進行了大約10天后,伊朗表示願意與美國進行間接談判,態度似有鬆動。但這仍無法令特朗普滿意。他一再放話不排除對伊朗採取軍事行動,還在3月30日以“次級關稅”作為威脅,即所有購買伊朗石油乃至與伊朗進行交易的國家,都可能被美國徵收額外關稅。
美國和伊朗的“膽小鬼遊戲”
美國和伊朗都在賭對方會先讓步。與以往相似的是,美國可能願意轟炸被其視作“軟柿子”的胡塞武裝,卻不願與伊朗這樣的地區強國陷入纏鬥。所以,美國要以“戰爭威脅”來避免戰爭,最理想的是要讓伊朗在兩個月內低頭,底線目標是不能讓伊朗做出任何迫使美國必須採取大規模軍事行動的事情。而伊朗也大致清楚美國的紅線,始終無限逼近但沒有邁過核武器的門檻,以“極限邊緣”與美國的“極限施壓”週旋。
與以往不同的是,伊朗的經濟更加困難,與美國的實力差距更大,自身的容錯空間更小。而且,伊朗的地區代理人可能已經從“棋子”變為“負擔”,美國的關鍵盟友以色列卻對攻擊伊朗躍躍欲試,為美國借刀殺人創造了條件。油價越低,美國承受軍事行動的能力越強,地區爆發軍事衝突的風險也會越高。
編審:唐華 蔣新宇 張艷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