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葉門胡塞武裝本月宣佈恢復對通過紅海、阿拉伯海、曼德海峽和亞丁灣等海域的以色列船隻實施軍事打擊,並採取“最高級別的升級行動”打擊以色列後,美以等國加大了對胡塞武裝的軍事打擊力度。例如,胡塞武裝于27日對以色列發動彈道導彈襲擊,美軍則在27日、28日兩天內對葉門發動近70次空襲。雙方“非對稱衝突”的加劇,影響了紅海和阿拉伯半島南部的地區局勢,成為擾動中東局勢的重要因素,也給世界局勢帶來更多不確定性。
胡塞武裝自21世紀初發動武裝叛亂以來,大部分時間都處於“敵強我弱”的態勢中。因此,運用“非對稱戰略”打“非對稱衝突”,就成為胡塞武裝實現政治和軍事目標的主要手段。該組織同美國、以色列之間的對抗就是實施該戰略的典型案例,體現出以下三個特點:
一是衝突主體的非對稱性。胡塞武裝雖然已在葉門首都薩那建立政權,但仍被大多數國家和國際組織視為非政府武裝組織,並未獲得國際社會的普遍承認。因此,在身份認知層面,雙方的衝突實際上是一個地區武裝組織與某個國家聯盟之間的對抗。這種身份上的“不對稱性”讓胡塞武裝爭取國際社會支援的難度大大增加,也使美以贏得了更多心理層面的優勢。
二是軍事力量對比的非對稱性。雖然胡塞武裝吸納了很多葉門前政府軍的人員和裝備,並在此基礎上建立了較為正規的武裝力量,但與目前世界武力值排名第一的美國,以及中東地區的“小霸王”以色列相比,不管是在軍隊規模、武器裝備先進程度,還是針對軍事目標打擊的效能上,都不是一個量級的對手。
三是雙方作戰方式的非對稱性。在前兩個不利因素的影響下,胡塞武裝利用非對稱戰術及武器,在同美以的軍事對抗中營造了獨特的“非對稱優勢”。胡塞武裝用價格低廉的自殺式無人機和導彈攻擊美軍航母群和以色列本土,而美以攻擊和攔截武器的開銷動輒達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美元。胡塞武裝還充分利用葉門北部的地形優勢,運用遊擊戰術,讓美軍航母群在疲於應對的同時,空中打擊效果事倍功半。此外,胡塞武裝還想方設法實施輿論戰,通過將軍事行動與支援加沙緊密聯繫,在打擊美以目標的行動上博取國際社會同情,塑造對美以不利的國際輿論環境。
胡塞武裝所建立的這種“非對稱”衝突模式,在最大限度地發揮自身優勢的同時,讓對手“有力使不上”“有勁使不出”,使得美以在政治、經濟、外交層面感到困擾。目前來看,美以尚未找到應對胡塞武裝“非對稱”戰術的有效手段。
可以説,胡塞武裝及美以的相關行動已然成為攪動地區乃至世界格局的重要因素。首先,葉門局勢將繼續惡化。本輪巴以衝突爆發後,葉門和平進程陷入停滯,美以直接下場動用軍事手段打擊胡塞武裝,更是讓這一進程被無限期擱置。衝突也勢必對葉門內部政治對話、葉門人道主義危機的緩和,以及沙特等海灣國家同胡塞武裝的和解進程帶來消極影響。
其次,巴以局勢將更加複雜。胡塞武裝與美以之間的衝突是本輪巴以衝突外溢的産物,也是美以與中東“抵抗軸心”之間的新一輪較量。隨著雙方對抗升級,美以也會越來越多地將胡塞武裝納入未來巴以問題計劃的考慮範圍中來。美以可能會將胡塞武裝的動作視為推動其“巴以和平計劃”的藉口,而胡塞武裝針對美以的軍事行動也説明,斷言“抵抗軸心”分崩離析恐怕為時尚早。中東抵抗組織的行動長期看仍將持續,巴以問題的解決進程也將面臨更多波折。
再次,美國新政府的中東政策將受到衝擊。雖然美國總統特朗普一上臺就重新將胡塞武裝列為“外國恐怖組織”,並恢復了軍事行動,但最近爆出的“聊天門”重大泄密事件細節表明,美方內部對打擊胡塞武裝的軍事行動分歧明顯,相關決策官員的態度並不那麼堅決,缺乏充足戰略意願。美國新政府內不少人甚至認為,美國打擊胡塞武裝讓歐洲“搭了便車”。如果與胡塞武裝的軍事衝突加劇,美國決策層不可避免地將重新考慮相關利害關係,其對中東政策也有作出較大調整的可能性。
最後,紅海危機將進一步加深,國際航運受到的負面影響也將持續。在全球經濟低迷、國際貿易體系面臨多重風險的情況下,任何給全球供應鏈體系造成負面作用的因素都有可能造成新的問題,例如影響依賴關鍵航道進出口商品國家的社會經濟狀況,甚至可能進一步刺激西方勢力對國際航道的控制和爭奪。(作者是中國社科院西亞非洲所中東發展與治理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