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緬甸救災讓“命運與共”再一次具象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觀點中國>

緬甸救災讓“命運與共”再一次具象化

2025-03-31 08:45

來源:環球時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緬甸3月28日發生7.9級強烈地震,震中位於緬甸第二大城市曼德勒附近,震源深度30公里。這是緬甸近百年來遭遇的最強地震。有專家形容地震“如同一把巨刀切入地球”,中國的雲南、廣西、貴州,泰國全境以及越南、寮國等地均有震感。截至3月30日中午,緬甸官方報告死亡人數達到1700人,另有3400人受傷,約300人失蹤。這場災難不僅考驗著緬甸的國家韌性,更牽動著國際社會的神經。

當地救援工作目前不容樂觀。強震嚴重破壞了當地的道路、橋梁、機場以及通信等基礎設施,醫院和其他醫療設施遭受大面積毀損,醫療用品嚴重短缺。從災區前方傳回的畫面令人揪心,尚有相當數量的災民被掩埋在廢墟下。由於缺乏機械設備,人們甚至徒手搬鋼筋水泥救人。隨著救災進入“黃金72小時”的最後階段,來自國際社會的緊急人道主義援助可以説分秒必爭、刻不容緩。

緬甸呼籲的國際援助已得到多方響應。聯合國宣佈撥款500萬美元啟動救援工作,世界衛生組織已準備向緬甸提供醫療物資。中國、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俄羅斯、印度等國迅速向災區調派救援人員和物資,歐盟、愛爾蘭、南韓、紐西蘭等組織和國家宣佈將提供援助,美國也表達了援助意願。然而,考慮到災情的嚴重程度以及當地薄弱的基礎設施,當前救援力量與災區需求仍有差距,挽救生命的努力應高於一切。

災難發生後,中國第一時間向緬甸伸出援手。習近平主席向緬方致慰問電,強調中國和緬甸是“同甘共苦的命運共同體”。在地震發生不到24小時內,中國已向緬甸派出數支救援隊,並宣佈提供緊急人道主義援助。多顆中國國産商業衛星拍攝災區現場畫面,用遙感技術支援抗震救災工作。中緬邊境各口岸迅速啟動震後應急通關機制,24小時值班,開闢“綠色通道”。跨境的快速反應,離不開共建“一帶一路”過程中積累的互聯互通成果和區域防災合作經驗,成為亞洲區域一體化進程的生動注腳。3月30日清晨,中國救援隊已在內比都的廢墟下救出第一位倖存者。中國社會對緬甸災情感同身受,相關資訊這幾天佔據了各大新聞網站的重要位置,中國網民給緬甸民眾祝福鼓勁的留言“刷屏”,“命運與共”這個詞在這一刻再一次具象化。

國際上也有少數雜音,以“關注災情”的名義攪地緣政治渾水。個別媒體在討論國際對緬甸的援助時,將焦點扭曲為“借機擴大影響力”。這種對救災行為的失焦,實際上是以泛政治化和意識形態視角歪曲他國人道主義善舉。這些雜音既無視緬甸民眾的迫切需求,也與國際社會的主流呼聲背道而馳。中國堅持同周邊國家“與鄰為善、以鄰為伴”,這種堅實的關係在大風大浪中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驗證,依託的是命運共同體的血脈相連。

在當前全球化進程遭遇逆流的時刻,自然災害以最殘酷的方式提醒人類:災難面前任何國家都無法獨善其身,世界是一個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命運共同體。像緬甸地震這樣的巨大災難,考驗的不僅僅是緬甸一國的應急救災能力,還有整個國際社會的團結與協作水準。面對災難,每一個國家都不應是孤島,每一份力量都至關重要。只有通過緊密合作,共同抵禦風險,才能有效緩解災難帶來的衝擊,守護好我們共同的地球家園。

地震對緬甸造成了嚴重破壞,今後的重建工作也任重道遠。中方已經表示,將與世界衛生組織、世界糧食計劃署、聯合國難民事務高級專員公署等機構加強溝通協調,實現優勢互補,開展人道主義援助及災後重建,幫助緬甸災區人民早日戰勝災害、重建家園。強震之威可以移山填海,但它摧不垮人類守望相助的信念。我們呼籲相關國家超越政治分歧、摒棄成見,進一步加大對災區的援助力度,把這場跨越國界的“生命接力”延續下去。我們將堅定地與國際社會一起,支援緬甸走出震災的陰霾。


【責任編輯:申罡】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