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縣中振興”,打好教育強國建設攻堅戰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觀點中國>

“縣中振興”,打好教育強國建設攻堅戰

2025-03-27 08:57

來源:環球時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不久前,教育部部長懷進鵬表示,今年我國將推出“國家縣中振興行動計劃”,把縣中作為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重點突破點。此外,《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已經提出“促進高中階段學校多樣化發展”的總體要求。這凸顯出縣域高中作為義務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橋梁,在縣域教育中起著支撐地方經濟、培養發展人才、承接百姓期望的重要功能,對建設教育強國意義重大、影響深遠。

近年來,我國連續實施教育基礎薄弱縣普通高中建設和高中多樣化發展項目,帶動縣域普通高中發展取得顯著成效。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實施高中階段教育普及攻堅計劃,高中階段教育的毛入學率已達到世界中高收入國家水準,縣域高中教育發展取得顯著成效。縣域高中主要分佈在我國31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産建設兵團的2895個縣,根據教育部公佈的數據,2023年我國普通高中1.54萬所,在校生有967.8萬人,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91.8%,其中有近60%的學生在縣域中學。

縣域普通高中是縣域基礎教育的龍頭,在教育強國建設背景下,縣域普通高中不僅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發展搭建“立交橋”,構建高品質教育體系的關鍵樞紐,更是為我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提供更強大的人力資本支撐的“助推器”。目前我國的城鎮化率為63.89%,距高收入國家的平均水準有大約23%的上升空間。深入實施“國家縣中振興行動計劃”,需充分認識縣域高中在推進教育高品質發展和鄉村振興戰略中的重要使命,進一步優化佈局、改善辦學條件、強化教師隊伍結構、完善政策保障等統籌推進。

一是抓根本,堅持頂層設計科學化。要動態監測學齡人口流動趨勢,建立同人口變化相適應的縣域高中教育發展規劃。依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預測,我國普通高中教育學齡人口將在2026、2029、2032年達到峰值,之後快速減少。應依據未來10年縣域高中階段學齡人口數量“先增後減”趨勢,科學規劃與人口變化相適應的縣中發展的短期、中期、長期規劃,深入探索“小班化教學”等模式,推進個性化、差異化、高品質的教育。此外,需進一步落實市縣政府開辦縣域高中的責任,通過制度設計、資金支援等多種方式,加強“市縣結合”的力度,推動市域優質高中和縣中聯合辦學,整體提高縣域高中辦學品質。

二是夯基礎,促進學校多樣化發展。加強縣域“學科基地”和“特色高中”建設,鼓勵縣域高中在辦學形式、辦學資源、課程設置等方面充分發揮本地優勢,形成科技、人文、藝術、體育、數理等特色,建設一批地方特色鮮明、課程豐富多樣、教學方式靈活的特色普通高中,加強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同時,統籌配置縣域高中與中等職業教育的學校教育資源,實施科學有效“職普分流”,促進縣域普通高中與職業高中有序流動,滿足農村不同類型學生差異化的教育需求和接受更好教育的美好期盼。

三是抓關鍵,促進師資配置優質化。大力提升縣域教師福利待遇,制定激勵政策,加快職稱上升速度,給予教師自主權,留住和吸引更多的優秀教師到相對薄弱的學校從教。探索建立市域或縣域範圍內普通高中教師“走教”制度,緩解部分縣域高中教師配備的學科結構性矛盾。對教師進行分級分類的針對性培訓,更新教師隊伍的教育教學理念,提升教師的專業化水準,因地制宜地培養一批優秀教師。重視校長隊伍建設,將其納入人才培養工程,促進校長隊伍專業化、職業化成長。

四是強內核,實現課程體系特色化。縣域學校應科學制定課程實施規劃,開齊國家規定的各類課程,開好地方課程、校本課程,滿足學生多樣化學習需要。注重加強課題研究、項目設計、研究性學習等跨學科綜合性教學,認真開展驗證性實驗和探究性實驗教學。緊密結合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緊扭課程教學關鍵環節,著力打造普通高中特色辦學核心競爭力,廣泛開展科技創新後備人才培養。打造縣級中學特色化課程體系,探索“産業需求導向型”課程,聯合縣域龍頭企業開發“一縣一品”的職教課程,幫助學生實現“入學即入企”。鼓勵普通高中學生選修職校技能課程,職校學生亦可跨校選修普高部分課程。聯合政府、企業,多主體共建“縣域産教融合基金”,激勵縣域職業中學開設緊缺專業。(作者是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教育理論研究所副研究員)


【責任編輯:申罡】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