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從田間到餐桌”全鏈條監管,築牢食品安全防線
鐘葳 中國網時事評論員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發佈《關於進一步強化食品安全全鏈條監管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突破傳統監管模式,將食品安全治理置於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戰略高度,以全鏈條監管為突破口,構建起“從田間到餐桌”的立體化治理網路,堅決守牢食品安全底線,切實保障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全面升級,安全標準體系逐步健全,檢驗檢測能力不斷提高。2024年,中國食品、藥品抽檢合格率達到99%。然而,中國食品安全監管仍面臨多重挑戰,如基層監管能力薄弱,執法資源不足且技術手段滯後,難以覆蓋全鏈條風險防控;跨部門協同機制不暢……為此,中國仍需強化食品安全全鏈條監管,健全完善跨部門協同機制,將分散的監管要素整合為有機整體。這需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嚴格落實各方職責,實現監管環節無縫銜接。食品産業鏈條長,風險點源多,任何一個“點上”的問題都有可能給“面上”的食品安全埋下隱患。為此,要堅決擺脫“鐵路警察各管一段”的體制性困境,消除監管盲點,構建完整的監管體系,織就嚴密的食品安全“監管網”。以“件件落實到位”的行動,將安全責任落實到崗、具體到事、精準到人,做到職責清晰、分工明確,嚴把“從田間到餐桌”每道防線。
堅持制度創新,優化食品監管模式。面對食品産業形態革新加速與風險複雜化疊加的新挑戰,傳統監管模式亟待向系統化、智慧化、協同化方向躍升。加快構建全鏈條制度框架,打通生産、流通、消費各環節的監管壁壘,推動跨部門數據共用與標準銜接,使分段監管升級為立體防控。深度嵌入智慧監管手段,讓風險預警從經驗判斷轉向數據驅動,形成覆蓋全生命週期的數字化治理閉環。針對網路餐飲、預製菜等新興領域,構建分級分類監管體系,如創建“網際網路+健康餐廳”模式,將單一的市場行為納入行政執法範圍,並接入智慧監管雲平臺,實現遠端監管。堅持制度創新不僅要關注傳統的監管領域,更要緊跟時代發展,將新興的食品經營模式納入監管範疇,不斷完善監管制度,以適應日益複雜的食品安全形勢,切實保障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
上下聯動齊抓共管,提升食品安全保障水準。強化食品安全全鏈條監管關鍵在於構建縱向貫通、橫向協同的立體化治理網路。打破部門行政壁壘,建立跨領域的風險研判、資訊共用、執法聯動機制,使農業、市監、衛健等職能模組從“物理疊加”轉向“化學反應”,形成監管閉環。通過清單化管理壓實屬地責任,以數字化技術追蹤政策落地效能,確保治理壓力有效傳導至神經末梢。同時,建立食品安全追溯平臺和動態反饋調節系統,使基層實踐經驗反向優化頂層設計,達到良性迴圈。以信用監管串聯企業主體責任,用資訊公開激活社會監督力量,整合行政監管、行業自律、公眾參與合力,形成全社會共同關注、共同參與的良好氛圍,不斷提升食品安全保障水準,讓人民群眾吃得放心、安心。
編審:蔣新宇 高霈寧 張艷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