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才是中美科技互動的正途
2025年是聯合國宣佈的“量子科學和技術國際年”,預計年內有一系列活動,紀念和肯定量子理論給科技社會帶來的巨大影響,規劃未來人類社會如何更好地從量子技術發展中受益。然而,在科技進步的天空中有一片烏雲。1月2日,美國限制其個人和公司投資中國量子計算等先進技術領域的新規正式生效。對所謂“科技冷戰”的擔憂,給世界因量子技術而産生的樂觀情緒投下了陰影。
對量子科技這一可能改變未來國際影響力格局的“顛覆式技術創新”,世界上各主要科技大國都給予了充分重視,其中以中美兩國成果最為突出。就在剛剛過去的2024年年末,谷歌宣佈其最新超導量子計算晶片Willow,在5分鐘內完成了當前最強大的超級電腦需要10的25次方年才能完成的計算任務。幾天后,由中國科學家研製的“祖衝之三號”量子電腦在研究分享平臺發表,展現出“目前超導量子計算的最強優越性”。
輿論普遍認為,在量子技術的三大領域中,中美各有優勢,大致旗鼓相當。兩個創新大國經常被外界拿來做比較實屬正常,但如果僅從競爭和博弈的角度看待兩國科技發展就未免狹隘。在一些具體領域,中美雖有競爭,但這種你追我趕的良性競爭,實際上帶動了整個人類在量子科技領域的突破,也有助於中美兩國的相互促進和共同提升。比起競爭,中美之間更應該合作。全世界期盼以量子科技、人工智慧等顛覆性創新激發“第四次科技革命”從而推動全球經濟進入下一個繁榮期已經很久了。中美作為兩個科技大國,有責任為這一全球願景的早日實現攜手。
然而,美國有人把美國在量子科技領域的一些優勢視為所謂“量子霸權”,用“量子競賽”來給中美兩國在這一領域的互動加上冷戰濾鏡。在這樣的思維下,為贏得優勢,華盛頓不是追求公平、合理、良性、有規則的競爭,而是搞所謂“絆腳戰略”,無視市場經濟規則和國際關係基本準則,以競爭之名動用國家機器,全政府、全方位、全領域對中國打壓圍堵遏制。
中美不是對手,更不是敵人。中國這個“對手”是美國一些人虛構出來的,預設出來的。在量子等科技領域如此,其他領域同樣如此。為限制中國科技進步,美國在半導體、人工智慧和量子計算領域分別設置柵欄,其中對量子計算的限制尤為嚴格。然而,正如在其他領域一樣,遏制並沒能成功阻礙中國量子科技的前進步伐。2024年1月,中國第三代自主超導量子電腦“本源悟空”上線運作,並向全球用戶限時免費開放。10月下旬,我國科學家又在“本源悟空”上成功完成了全球最大規模的量子計算流體動力學倣真。
中國的進步不是“威脅”。中國無意跟任何國家打“科技冷戰”,更不會去追求所謂科技霸權,中國追求技術創新的目的是為人民謀福祉,讓技術改變生活從而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現在,中美科技戰升級的風險引起其他國家的高度擔憂,中美更有責任通過實際行動化解對抗風險,穩定國際預期。
美國前總統卡特日前百歲辭世,在他的對華政策遺産中,近期續簽的《中美科技合作協定》是重要一例。自協定簽署後幾十年間,中美兩國的科技合作令兩國都受惠其間,有統計顯示,美國研究人員與其他任何國籍研究人員的合著論文都不及與中方人員合著的數量。中美在科技領域各有所長,如果合作,能夠發揮1+1>2的優勢,推動新的科技革命早日實現,包括兩國在內的全世界都將從中獲益。而如今美國的做法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這一進程的推進,希望它早日回到1+1>2的正確道路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