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法治軌道上全面深化改革
編者按: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是新時代新征程上推動全面深化改革向廣度和深度進軍的總動員、總部署。在中央宣傳部理論局、中央網信辦網路傳播局指導和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基金會的支援下,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國家高端智庫與光明網聯合推出“理響中國·鏗鏘有理|在改革開放中開闢廣闊前景暨黨校公開課第十二季”專題視頻。專題視頻堅持問題導向,10位黨校主講嘉賓通過與青年教師和學生對談的形式答疑釋惑、增進共識,用通俗語言、翔實數據、鮮活事例,著力把好的改革舉措宣傳好,推動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深入人心。
本期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政治和法律教研部主任封麗霞教授解讀“如何在法治軌道上全面深化改革”。
【文字實錄】
楊海濤[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政治和法律教研部2022級博士研究生]:最近我們同學們在一起學習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我們在備受鼓舞的同時,也有一些心得體會,想和老師請教交流一下。比如説,我最近剛體驗了蘿蔔快跑無人車,我感覺特別新奇。
王世馨[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政治和法律教研部2022級博士研究生]:對,我也關注到了,在小紅書、抖音上,無人駕駛汽車也引發了一些問題,比如説它的違停、佔道、和行人發生碰撞等問題,引發了熱烈討論。
楊海濤:那我在想,這種無人駕駛汽車它産生的事故應該由哪一方主體來承擔法律責任?而且各種各樣的新興技術變革好像對我們的立法和法律體系提出了更大的要求和挑戰。
封麗霞:是的。大家看到了新的科技發展對法治建設提出來的這樣一個挑戰。新科技的發展和進步必然會帶來新的社會行為和新的社會關係。像ChatGPT、區塊鏈、網際網路等等新一代資訊技術的應用,在經濟領域,催生了新的就業形態、新的經濟增長模式,在法律領域,實際上也催生了一系列的法律空白。
無人駕駛汽車帶來了城市交通的智慧化和便利化,但是也會引發一系列法律和倫理的難題。那麼這些新的問題的解決,就希望新興領域的立法要及時地跟進。立法怎麼能跟上時代的潮流?立法怎麼來契合社會的現實需要?怎麼來保證法律的發展與新事物的發展能夠同步進行?這當然就要求我們對新事物的立法有新的立法觀念和新的立法形式、立法技術。這次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專門要求,統籌立改廢釋纂,加強重點領域、新興領域、涉外領域立法,完善合憲性審查、備案審查制度,提高立法品質。這也是表明瞭我們的最高立法機關已經開始關注新興事物的立法。
所以我們在立法的思維上,要確立一個“宜粗不宜細”的立法思路。我們要以一種比較包容的立法的態度來加強治理,給新事物預留一個發展的空間,給法律的調整也預留下餘地。在立法的形式上,我們用一些單行法、試行法、暫行法就比較的科學。
楊海濤: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提出,改革和法治如鳥之兩翼、車之兩輪。想請教老師,以後要推進更重大的改革,是不是越要強調它的法律依據?
封麗霞:改革往前走一步,法治就要跟進一步。進入新時代之後,我們現在要求重大改革于法有據。大家回顧這個過程,能夠看出來,我們的法律體系是越來越完善的。立法對改革的這種推進作用,它是從被動到主動。現在我們的改革進入到深化的階段了,進入到攻堅期,而且很多改革是牽一髮而動全身,這個時候就強調法治的作用。有了法治的保駕護航,我們的改革進程才能夠減少風險,才能夠行穩致遠。
當然,怎麼來適應改革事業的要求,我們的法治工作也做出很多的努力。在立法體制方面,這些年以來,我們一直向地方來下放立法權。在生態文明建設、歷史文化保護、基層治理、城市建設這些方面,地方就可以先行先試,首先去回應改革的需求。2023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修改專門增加了兩種立法形式,在浦東新區、海南自貿區,賦予他們相當大的立法保留的權力。這也是為這兩個地方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先鋒提供了一個堅實的法治保障。
在立法形式方面,現在“小快靈”“小切口”的立法就很受我們改革實踐的需要。在2022年我們專門制定了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黑土地保護法》,這部立法就讓人耳目一新,因為它突破了章節的格式的束縛,打破了過去的宏大敘事的立法的要求,直奔主題,有幾條列幾條,強調法律實施的可操作性和時效性。我覺得這就是我們地方立法的一種非常好的新發展態勢。
王世馨:前段時間我看了電影《第二十條》,裏面有句話我印象很深:“什麼是法律?是天理,是國法,是人情”。剛剛老師也談到了立法領域的改革,那麼法治其中的各個領域是如何回應改革需要的呢?
封麗霞:《第二十條》它為什麼能夠打動人,就是因為它回歸到人民對法治的感受和需求了。其實我們的立法、執法、司法各項工作最高的一個價值追求就是要讓人民群眾感受到公平正義。
那比如説在立法方面,立法是法治建設的首要條件,我們要良法善治。我們看到這些年以來,我們在全國各地建立了很多的基層立法聯繫點,最基層的聲音能夠上傳到立法機關,使得我們的法律法規在制定的過程當中有了這種民主意向。這次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也針對立法領域存在的問題,提出來了一系列的改革要求。比如怎麼防止立法衝突、法律打架?全會提出要“完善備案審查制度”“建設全國統一的法律法規和規範性文件資訊平臺”,以此促進全國立法資訊的共用。這個改革舉措的意義是非常重大的。改革開放40多年以來,中國立法快速地發展。截至2024年6月,現行有效的法律就有303部。我們地方立法發展也非常迅猛,現在有14000多部的地方性法規。這麼一個規模巨大的法律體系,怎麼保證它的內在的統一和和諧,這就是我們接下來立法改革需要重點強調的內容。
楊海濤:老師剛剛對這個立法領域的改革提出了很深刻的見解,我們執法領域應該怎麼樣更好地回應老百姓的期待?
封麗霞:執法跟老百姓發生最直接的聯繫。老百姓對法治建設的感受、對公平正義的評價很多來自於他所接觸到的執法行為和基層執法隊伍建設。所以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也是針對這樣一些實踐當中的問題,比如説這些年老百姓反應比較強烈的,像天價罰款、小錯重罰、機械執法、趨利性執法等等,就要求行政執法裁量的基準制度要建立起來。不同的行政區域,它們的執法標準要逐步地實現銜接。
王世馨:老師談到了立法和執法領域,司法是老百姓矛盾化解的最後一道防線。司法領域是如何進行改革的?
封麗霞:公正司法是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怎麼努力讓老百姓在每一個案件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這就是我們各項法治工作所要努力的目標。我們的司法工作面臨到的一個突出問題就是案多人少,所以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就這個問題也強調了我們怎麼從源頭、怎麼從前端來化解社會矛盾。法院的判決執行難、執行亂,這也是這麼多年以來我們一直困惑的問題,所以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也提出來:“健全監察機關、公安機關、檢察機關、審判機關、司法行政機關各司其職,監察權、偵查權、檢察權、審判權、執行權相互配合、相互制約的體制機制,確保執法司法各環節全過程在有效制約監督下運作”。
所以學習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具體到法治領域,我們看到,全面深化改革既對法治本身提出來了要求,也對改革如何來推動法治提出了目標。
隨著我們的改革不斷深入,全社會也越來越清晰地認識到,只有發揮法治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作用,我們改革的進程才能夠行穩致遠,我們的法治建設才能夠更高水準。也只有更高水準、更高品質的立法、執法和司法,我們才能夠為經濟和社會的高品質發展提供堅實的法治基礎,也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大的法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