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16年,中央為何再提“適度寬鬆”貨幣政策?
袁正 長江經濟帶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西南財經大學經濟學院教授
12月11日至12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會議明確提出“要實施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12月9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在對明年的宏觀調控政策定調時,也明確提出“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相比近年來的政策取向,財政政策從“積極”轉為“更加積極”,貨幣政策從“穩健”轉為“適度寬鬆”,意味著政策“組合拳”的升級。上一次使用“適度寬鬆”定調貨幣政策還是16年前。2008年11月,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背景下,中國提出實施“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以促進經濟快速復蘇,此政策延續至2009年和2010年。自2011年以來,中國貨幣政策一直堅持“穩健”,時至今日再提“適度寬鬆”。
為保持經濟合理增速,需要實施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據顯示,中國國內生産總值今年一季度同比增長5.3%,二季度增長4.7%,三季度增長4.6%。前三季度國內生産總值同比增長4.8%,而今年政府確定的發展預期目標是增長5%左右。同時,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的收官之年,受疫情影響,“十四五”規劃在GDP增長方面並未提出明確要求。但要實現“十四五”規劃提出的“到2035年每人平均國內生産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準”目標,那麼“十四五”時期的年均GDP增速要保持在4.83%以上。因此,保持經濟合理增速是實現2035年願景的題中之義,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從需求端著手,可以擴張總需求,穩定經濟增長。
經濟形勢面臨不確定性和挑戰,需要加強超常規逆週期調節。當前,全球經濟面臨下行壓力,地區性衝突此起彼伏,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風起雲湧,加之美國的對華關稅政策、中歐貿易摩擦、産業鏈重組等挑戰,使中國經濟面臨錯綜複雜的外部環境。2008年,中國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曾啟動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如今為了應對經濟面臨的不確定性和挑戰同樣需要加強超常規逆週期調節。
現階段,中國經濟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的問題仍然存在。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1—10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同比下降4.3%。其中,國有控股企業實現利潤總額同比下降8.2%;股份制企業實現利潤總額下降5.7%;外商及港澳臺投資企業實現利潤總額增長0.9%;私營企業實現利潤總額下降1.3%。工業企業盈利信心不足,投資乏力。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和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向市場傳遞積極信號,有力提振各方信心。
當前經濟運作基礎支撐貨幣政策適度寬鬆。2024年11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0.2%。1—11月平均,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同期上漲0.3%。2024年11月份,全國工業生産者出廠價格同比下降2.5%。1—11月平均,工業生産者出廠價格比上年同期下降2.1%。當前CPI和PPI運作在低位區間。10月,中國貨幣供應量M1同比下降6.1%,M2同比增長7.5%,均處於低位區間。當前的貨幣供應量和物價水準能夠支撐貨幣政策適度寬鬆,並無太大通貨膨脹壓力。
適度寬鬆貨幣政策將保持流動性適度充裕,擴大信貸規模。因此,貸款市場利率有望進一步下行,推動實體經濟融資成本下降。存款準備金率也有望進一步下行,向市場釋放更多流動性。中國人民銀行或進一步買入債券,維護流動性合理充裕。在適度寬鬆貨幣政策下,經營主體信貸環境將更為寬鬆,從而促進消費和投資。融資成本的下降還將推動科技創新、産業創新,加快發展新質生産力。同時,貨幣政策重回適度寬鬆還可以對股市、樓市起到一定提振作用。
編審:高霈寧 蔣新宇 張艷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