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龍任命的總理下臺,法國政治困局難解
慕陽子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歐洲所副研究員、法國研究室主任
12月4日,法國左翼和極右翼反對派聯手在國民議會通過不信任動議,推翻了由巴尼耶領導的政府——這是1962年以來法國政府首次被議會推翻。就任僅三個月的巴尼耶也因此成為法蘭西第五共和國最“短命”的總理。巴尼耶政府倒臺將給法國的政治、經濟乃至歐洲的穩定帶來巨大不確定性。
一張破碎的“政治新版圖”
這場由預算案引發的政府倒臺事件雖讓人唏噓,但也在預料之中。今年國民議會選舉後形成的政治“三分化”格局已為此埋下伏筆。
執政黨復興黨的支援率在今年6月的歐洲議會選舉中遠低於極右翼政黨國民聯盟,法國總統馬克龍隨即宣佈解散國民議會並提前選舉。在首輪投票後,國民聯盟強勢領先,引發各界震蕩。馬克龍的中間派陣營與泛左翼聯盟“新人民陣線”迅速組建“共和陣線”,集中票源對抗國民聯盟候選人。最終,在國民議會577個席位中,泛左翼聯盟“新人民陣線”獲得182個席位,躍居第一。馬克龍所屬的中間派陣營獲得168個席位,失去相對多數地位。國民聯盟及其盟友贏得143個席位,雖位列第三,但相比上一屆議會(88席)實現歷史性突破。
新一屆國民議會中任何一方都未得到絕對多數所需的289席。馬克龍拒絕任命相對多數陣營“新人民陣線”提名的總理。經過長達50多天的艱難磋商,他最終於9月5日任命共和黨的巴尼耶為新總理,並責成他組建新政府。但馬克龍陣營與巴尼耶所屬的中右派在國民議會中的議席加起來也遠未超過半數,因此,時刻面臨左翼聯盟和極右翼彈劾的威脅。
“一份被詛咒的的預算”
借用法國《世界報》的一句話來總結此次危機:“一份被詛咒的預算,由辭職的阿塔爾政府毫無熱情地制定,由巴尼耶在兩周內進行了徹底修改,遲遲才被提交給議會,卻被各方反對者撕碎,現在被總統扔進了垃圾堆。”
今年10月,巴尼耶公佈了新政府制定的2025年預算草案。該方案計劃削減400億歐元的財政開支,並增加200億歐元的財稅收入,以恢復公共財政平衡,力爭在2025年將赤字控制在國內生産總值的5%以內。截至今年6月底,法國公共債務已佔GDP的112%。2024年,法國的財政赤字今年預計將高達GDP的6.1%。如不採取任何措施,2025年或將升至GDP的7%。
左翼聯盟對巴尼耶政府全盤否定。勒龐的極右翼政黨最初願意扮演“造王者”角色,以換取政府在政策上的讓步。巴尼耶為順利通過預算案,持續與國民聯盟談判並接連讓步,比如收回“電費加稅”條款、“醫保減少報銷”條款,增加“減少為無證移民的免費國家醫療”等條款。但面對勒龐“收回推遲給部分退休人員漲通脹指數退休金條款”的要求,巴尼耶拒絕再作出妥協。12月2日,巴尼耶壓上政府的責任、動用憲法49.3條款,未經國民議會投票,強行通過2025年社保預算案,最終引發了不信任動議並被迫辭職。
一系列日益加深的危機
馬克龍被指責為巴尼耶政府倒臺的主要責任人,呼籲他“引咎辭職”的聲音日益高漲。然而,法國總統的地位受憲法保護,馬克龍也公開強調他是“民主選舉”出來的總統,並打算“全面”執政到任期結束,因此,暫時排除總統下臺的可能。目前,法國的危機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其一,法國政治僵局難破。馬克龍計劃在幾天內確定新的總理人選,建立一個“符合總體利益”的政府,並在12月中旬前向國民議會遞交2025年預算的“特別法案”,確保公共服務和國家生活的延續性。但無論選誰,新總理都將面臨和巴尼耶一樣的難題——在國民議會中不佔多數,而且憲法又禁止在明年7月以前舉行新的議會選舉。未來,在預算、移民、安全、歐盟改革等需要變革的重要議題上,法國很難在有效共識的基礎上推動政策落地。
其二,經濟危機風險上升。數周以來,投資者一直擔心,如果不接受巴尼耶提出的財政審慎方案和老式緊縮措施,法國的政治危機將蔓延至經濟領域。當前,法國10年期債券的風險溢價已高於希臘,進一步推升了融資成本。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已將法國2025年經濟增長的預測由1.2%下調至0.9%。
其三,歐洲穩定性雪上加霜。今年11月上旬,由於各黨圍繞2025年預算案的對立加深,德國朔爾茨聯合政府解散。不到一個月,法國政府也“隨之”倒臺。作為歐洲舉足輕重的兩個大國,如果法、德兩國政局持續動蕩,那麼歐洲也將無法團結,更難以作好應對“特朗普2.0”衝擊的準備。
編審:高霈寧 蔣新宇 張艷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