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觀點中國>

警惕“職業打假人”黑化

2024-12-08 07:00

來源:中國網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劉遠舉 中國網特約評論員

近日,有網紅博主發佈視頻,質疑某食品企業藕粉、酸辣粉産品配料表造假。舉報內容主要涉及“桂香堅果藕粉”不該有木薯成分,但檢出了木薯成分,而“酸辣粉”應該有紅薯成分,但未檢出“紅薯成分”。該舉報視頻引發廣泛關注,“酸辣粉裏沒有粉”甚至一度成為網路熱梗。

隨後,兩款産品生産廠家駐地的相關部門展開調查,證明了不該有的木薯成分“未檢出”,該有的紅薯成分被“檢出”。這一結論證明網紅博主舉報的問題不成立。通報之後,涉事企業發佈公告稱,兩名舉報人散佈謠言,破壞消費者對食品行業的信任,引發社會恐慌,影響惡劣,將對兩人提起訴訟。而涉事網紅態度強硬,表示不認可官方通報,稱自己手中還有幾百個樣品可以送檢。

不過,這一強硬態度並無事實支撐。因為此前這位網紅已承認自己的檢測報告不具有CMA及CNS認證資質,證據效力並不強。而政府監管部門委託的機構,是具有CMA及CNS認證資質的權威檢測機構。更關鍵的是,涉事網紅雖然不認可結果,但並未進一步採取行動,既沒有提出行政復議或訴訟,也沒有把自己手中的樣品送檢,只是繼續發佈相關短視頻片段,推高自己的曝光度。

網紅“職業打假人”已存在多年,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遏制商家造假、侵害消費者權益的作用。但另一方面,網紅“職業打假人”以舉報要挾經營者,提出不合理“賠償”請求,敲詐勒索企業的現象也時有發生。在短視頻平臺上,有不少博主分享“打假日入過千、月入過萬”的經歷,吸引人“拜師學藝”,學費在幾十元到上千元不等。更有甚者,某些網紅“職業打假人”聲稱不但可以打假商家,還可以幫商家“搞”同行競爭對手。

這些網紅“職業打假人”的“商業模式”大致可分為兩種:一種是通過舉報、製造恐慌、形成熱點事件,獲得流量和粉絲,然後再通過粉絲去變現;另一種更加隱秘的獲利模式則是捏造事實,形成輿情,損害商譽,成為商業競爭中打擊對手的一種手段,這種更加隱秘的獲利模式,會讓打假人更容易佔領道德高地。

商譽對企業經營而言十分珍貴,輿論環境也是營商環境。而“職業打假人”的渾水摸魚行為,無疑侵害了企業商譽,即便事後證實了企業清白,也是覆水難收,無法完全彌補對企業商譽的損害。

對此,相關部門高度重視並已開始採取措施進行治理。今年9月,中央網信辦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網路侵權資訊舉報工作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提出要重點處置侵害企業及企業家名譽、降低公眾對企業産品或者服務社會評價,影響企業正常生産經營活動、干擾市場經濟秩序的虛假不實資訊,依法處置集納企業負面資訊進行敲詐勒索的違法網站和賬號,嚴厲打擊操控輿論、惡意造謠誹謗企業名譽的網路水軍。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出臺的《市場監管部門優化營商環境重點舉措(2024年版)》也明確表示,要從嚴審查那些涉嫌利用投訴舉報牟取不正當利益,擾亂市場經濟秩序的行為。此外,平臺也要落實主體責任,主動作為,與相關部門作好溝通,及時推送官方權威資訊、澄清資訊,加大懲治力度,切斷“舉報—網紅——帶貨”這一利益鏈條。

網紅“職業打假人”的陰暗面值得警惕。“俠肝義膽”的浪漫想像與“江湖俠客”遊走黑灰色地帶的實際情況相去甚遠。人性難免貪婪,不受約束的逐利行為必然走向黑化。

編審:蔣新宇 高霈寧 張艷玲


【責任編輯:申罡】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