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發展中國家點亮減貧的希望之光
近些年來,受地區衝突、去全球化、氣候變化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全球消除貧困和共用繁榮的進程受到極大衝擊,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中被排在第一位的,即消除貧困,將無法如期實現。世界銀行《2024年貧困、繁榮與地球報告:走出多重危機之路》指出,2020-2030年將是一個“失去的十年”。中國不僅如期打贏了脫貧攻堅戰,而且牢牢守住了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習近平主席在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第十九次峰會第一階段圍繞“抗擊饑餓與貧困”議題討論時,發表了題為《建設一個共同發展的公正世界》的重要講話,宣示了中國成功打贏脫貧攻堅戰的世界意義,為發展中國家點亮減貧的希望之光。
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對世界各國消除貧困具有政治哲學意義。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一項基礎性、先導性的理論成果和政治制度建設,在發展目的上堅持一切為了人民,在發展主體上堅持一切依靠人民,在發展方法上堅持一切從問題出發。中國把 “決不能落下一個貧困地區、一個貧困群眾”的莊嚴承諾,落實在精準扶貧的各項具體工作之中。在消除絕對貧困問題的基礎上,著力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並推動人的全面發展。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國共用繁榮的具體實踐。無論哪個國家,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貧困人口放在優先發展的地位,始終應該是執政黨帶領人民走向繁榮的必由之路。
堅持益貧式經濟增長制度建設對世界各國消除貧困具有經濟理論意義。在自由市場經濟下,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處於發展的邊緣,無法靠經濟增長的“涓滴”效應實現減貧。以益貧式經濟增長制度建設為貧困人口注入脫貧增收的經濟動能,始終是中國消除絕對貧困、緩解相對貧困的重要途徑。基礎設施先行是中國貧困治理的主要措施之一,除了在貧困縣優先實施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工程外,對貧困村進行水、電、路、網、信等經濟基礎設施建設,以及教育、衛生、社區一站式公共服務等社會基礎設施的全面改造提升。發展與貧困人口利益聯結緊密、帶動就業增收能力強的扶貧産業,並利用科技特派團開展“組團式”全縣全産業鏈科技賦能,助推貧困地區産業升級。大力推行電商扶貧、消費扶貧、光伏扶貧、生態公益就業崗位等新的益貧性市場政策。中國還通過東西部協作和對口支援“結對子”互助,把發達地區發展的先行經驗、技術、知識、管理等帶入欠發達地區,推動共同富裕。
堅持包容性社會發展制度建設對世界各國消除貧困具有社會建設意義。中國的包容性社會發展政策為貧困人口可持續發展注入人力資本動能,阻斷貧困代際傳遞。中國著力改善貧困地區的辦學條件,農村貧困家庭子女義務教育階段輟學問題實現動態清零,並針對貧困地區大學生設立定向招生計劃,對初中畢業後和高中畢業後未升學的“兩後生”實施免費職業教育。中國實施了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健康扶貧工程”,大幅度提高建檔立卡貧困戶醫療費報銷比例和實行健康扶貧工程“三個一批”行動計劃,即大病集中救治一批、慢病簽約服務管理一批、重病兜底保障一批,貧困人口還享受大病補充保險和大病救助政策,極大降低了貧困家庭的醫療負擔。2020年消除絕對貧困後,持續推進分層分類社會救助和低收入人口常態化幫扶,助力人口高品質發展。
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略對世界各國貧困治理具有重大實踐意義。中國把“精準扶貧”作為中國特色反貧困理論的重要內容,要求扶貧對象識別精準、扶貧措施到戶精準、扶貧項目安排精準、扶貧資金使用精準、因村派人(第一書記)精準、脫貧成效精準。在扶貧措施上,針對貧困人口的脫貧需求因戶施策、因人施策。此外,通過第一書記及駐村工作隊入村幫扶,打通貧困治理的“最後一公里”。制定“兩不愁、三保障”多維度脫貧目標,確保貧困人口全部實現不愁吃、不愁穿,義務教育有保障、基本醫療有保障、住房安全有保障的脫貧目標。此外,中國的生態脫貧措施破解了環境保護和消除貧困的發展困境。
總之,中國貧困治理的經驗是全球公共知識産品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基於發展中國家的自主知識創新,可供其他國家借鑒和分享。落實全球發展倡議,把“一帶一路”同時建設成減貧之路,將給人類發展帶來新的曙光。(作者是上海(復旦大學)合作發展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復旦大學六次産業研究院執行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