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觀點中國>

推動文科“數智+”專業從新向優發展

2024-11-21 13:30

來源:光明日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光明時評】

今年以來,關於高校文科專業的相關新聞不時見諸報端。如復旦大學在今年本科招生中推出“英語-電腦科學與技術”“翻譯-電腦科學與技術”等雙學士學位項目,進一步打破文理界限;上海科技大學新增外國語言與外國歷史本科專業,但這個全新開設的“文科專業”要求考生的高考加試科目為物理、化學雙選……當人工智慧、數智化轉型、新文科成為高等教育改革的熱詞,文科發展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但這恰恰也是文科的機遇所在。許多高校優化調整專業設置,推出文理交叉的數字經濟(數字金融)、數字法治(計演算法學)、數字人文等文科“數智+”專業,一時成為高考志願填報的熱門和高分專業。

“數智+”文科專業之所以受到社會關注和學生歡迎,是因為它們與傳統文科專業相比具有融入數智技術、重視數據分析、突出創新應用的特點,專業更貼近時代需要,擁有更廣闊的發展前景。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分類推進高校改革,建立科技發展、國家戰略需求牽引的學科設置調整機制和人才培養模式,超常佈局急需學科專業,加強基礎學科、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建設和拔尖人才培養,著力加強創新能力培養。當前,數智技術深刻影響並改變著經濟社會文化業態,也從研究問題、對象素材、方法工具等維度重塑傳統文科研究範式,對文科教育産生了顛覆性影響,文科與技術融合發展成為趨勢。此外,我國正以優化學科專業結構和人才培養模式為抓手,加快推動高等教育高品質發展。因而,“數智+”文科專業的推出不僅是文科主動擁抱科技發展與時代變革的體現,更是我國深化高校改革、加強交叉學科建設和拔尖人才培養的客觀需要。

2023年,教育部等五部門發佈的《普通高等教育學科專業設置調整優化改革方案》提出,到2025年,優化調整高校20%左右的學科專業布點,新設一批適應新技術、新産業、新業態、新模式的學科專業,淘汰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學科專業。2020年《新文科建設宣言》發佈以來,各地高校加速文科專業優化調整,停撤了部分文科專業、壓縮文科生規模,同時新增了新文科專業,“數智+”專業便是其中一類。未來,如何實現文科“數智+”專業從新興專業向優質專業發展,為數智時代加快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輸送高品質文科人才,是我們將要面對的課題。

一是要精心設計“數智+”專業培養方案。“數智+”專業不能只是名稱“高大上”、培養方案“換湯不換藥”,也不能只是簡單地加入若干技術課程的“拼盤”模式,而是應全面系統思考國家戰略、社會需求、數智技術、學科知識的內在關聯與聯動效應,緊密對接新需求、新業態與新能力,對原有文科培養方案進行全面升級。比如教學內容上,除增加一般性、通識類的人工智慧、數據科學課程外,還應打造數智技術與專業深度融合的核心專業課。教學方式上,從傳統的“坐在課堂”“記筆記”轉變為“走出去”“動起來”,加大“數智+”專業實踐類課程比重,增加數智化手段在教學中的應用,提升學生對數智社會的洞察力以及借助數智技術解決複雜問題的能力。評價方式上,改變傳統文科“記背+考試”模式,強化學習過程管理與綜合評價,鼓勵學生聚焦社會關切與公眾需求,結合所學理論知識,借助數智技術與數據,提出新問題、新見解、新方案。

二是要創新“數智+”專業培養機制。傳統文科專業培養主要依託係所,如果“數智+”專業仍沿用老辦法,則可能出現師資力量不足、學生滿意度低等問題,應充分發揮協同育人機制,實現開門辦學。一方面,學校層面統籌制定“數智+”專業培養方案,打通校內師資、課程、實驗室等資源壁壘,打造一批數智化通識課、“數智+”專業精品課,實現不同“數智+”專業之間的資源共用與聯動,兼顧專業集約化建設與滿足學生個性化需求。另一方面,應大力拓展校外資源,加強學校與政府、企事業單位合作,建設多元化實訓實習基地,聘請校外專家參與教學指導工作,打造“知教學研訓智”一體化的新文科教學研究實踐服務平臺。此外,應完善“數智+”專業教師培養和評價機制,增強他們在培養“數智+”人才方面的能力和積極性,如定期選派教師到政府、企業挂職鍛鍊,提高教育教學在教師績效評價中的權重等。

(作者:章燕華,係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

【責任編輯:申罡】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