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觀點中國>

讓碳減排有跡可循

2024-11-13 11:11

來源:人民日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建立碳足跡管理體系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多個行業、多種産品、多個環節、多個領域,需動員社會主體廣泛參與

【現象】在今年舉辦的中國—東盟榴蓮産業研討會上,經過碳足跡核算,兩家榴蓮種植企業獲得我國首批榴蓮碳足跡標識認證證書。消費者看到標簽,就知道一顆榴蓮上市前排放了多少溫室氣體。隨著“雙碳”工作的推進、環保意識的提升,更多企業開始注重産品碳足跡、碳標識,以綠色發展增強市場競爭力。

【點評】

碳足跡是量化産品、個人、家庭、機構或企業碳排放的有效工具。以産品碳足跡為例,從生産、運輸、分銷、使用、廢棄等整個生命週期的碳排放,都可以通過科學方法核算出來,作為衡量産品綠色低碳水準、開展碳排放配額管理的重要指標。

建立碳足跡管理體系,是減排工作實現精細化治理的必然要求。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構建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産品碳標識認證制度、産品碳足跡管理體系”。算明白賬,設碳標識,讓碳減排有跡可循,才能更好把握工作全局,有條不紊推進這項工作。

當前,我國碳足跡管理體系構建邁向實質操作階段。根據《完善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工作方案》,到2025年,國家及省級地區碳排放年報、快報制度全面建立,一批行業企業碳排放核算標準和産品碳足跡核算標準發佈實施。可以説,當前碳排放相關計量、檢測、監測、分析能力水準都在穩步提升,碳足跡管理體系建設實現良好開局。

綠色發展是世界潮流,越來越多的國際貿易規則將碳足跡納為必要的考核指標。從一開始就注重國內外協同,推動規則體系兼具中國特色和國際影響,有助於讓更多中國産品走向國際,提升碳足跡管理的市場認可度。比如,浙江一家企業1平方米麵料從原料到出廠僅排放0.76千克二氧化碳,品牌價值大幅提升,拿下了2024年巴黎奧運會等賽事制服裝備的布料訂單。積極參與國際標準規則制定,提升産品碳足跡核算結果的採信水準,在國際貿易中打開新空間,能為國內綠色低碳轉型提供更強動力。

建立碳足跡管理體系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多個行業、多種産品、多個環節、多個領域,需動員社會主體廣泛參與。從産品碳足跡入手,推動供應鏈全鏈條碳減排,培育低碳消費習慣,可以逐步形成“由點到鏈再到網”的全社會減碳模式。

長三角綠色認證聯盟發佈首批11項産品種類規則採信清單,包括鋼鐵、“新三樣”等重點出口産品以及傢具、巴氏殺菌乳等民生消費品;江蘇省在電池、光伏、鋼鐵等行業探索開展産品碳標識認證,鼓勵有條件的城市探索開展風電裝備、紡織品等特色産品碳標識認證……結合自身優勢,整合資源、協同推進,碳足跡管理就會成為中國産品競逐綠色新賽道的助推器。

我國是在工業化、城鎮化仍在快速發展的情況下開啟降碳進程的,降碳任務之重、時間之緊前所未有。著眼發展全局,做好系統規劃,推動精細治理,加強産品碳足跡與貿易、財政、金融等政策的有機銜接,豐富産品碳足跡應用場景,我們一定能安全降碳,在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中不斷開闢發展新境界。

(本系列評論到此結束)

【責任編輯:申罡】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