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重視品質的“雙十一”見證中國經濟高品質發展
盤和林 工信部資訊通信經濟專家委員會委員
受益於大力度政府補貼和中國消費者日益增長的購買力,今年“雙十一”熱度強于往年。據悉,國內某知名電商平臺今年“雙十一”全週期589個品牌成交額均破億,破億的品牌數量相較去年同比增長46.5%,刷新歷史紀錄。而除了節節攀升的成交量,今年“雙十一”還有兩大重要趨勢值得關注:
其一是電商平臺競爭愈加激烈。內容平臺正在借助“雙十一”切入電商賽道,諸多內容平臺加入“雙十一”電商競爭行列,而傳統電商則開啟陣地防禦,各大電商平臺“雙十一”競爭已呈現“焦灼”態勢。
其二是電商平臺開始嘗試突破低價競爭的“惡性螺旋”。例如,電商平臺的直播主題升級為“品質直播”,更加突出主播的專業性,並通過“品牌貨盤”“直播嚴選”和“平臺背書”方式引導直播間擺脫低價競爭。
品質和低價是“雙十一”電商平臺的重要促銷策略。過去,低價策略是“雙十一”的根本,因為“雙十一”購物節本就源於低價打折以此吸引客流,“雙十一”紅包優惠券厚度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消費者的購買意願。但此後,“雙十一”低價從優惠逐漸轉變為一種過度的“低價競爭”。電商平臺越來越多,競爭也越來越激烈,而低價策略又是電商和平臺擴大市場份額的捷徑。於是,走捷徑的電商平臺越來越多,而過度低價造成的問題也越來越多,但表面低價非真正的實惠,為了不虧本,這些主播就有了壞心思。比如木薯粉替代紅薯粉,兩種材料最大的區別就是價格不同,木薯粉成本只有紅薯粉一半不到,而消費者並沒有能力區分。在過度低價競爭態勢下,被發現的假冒偽劣、偷工減料商品越來越多。
過度低價破壞口碑。因為過度低價競爭,電商、平臺、國貨等各方都給消費者留下不好的印象。所謂一分錢一分貨,“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低價往往對應低質,而低質往往影響口碑。建設品牌需要百年積累,消滅品牌只需要一次失敗的購物體驗。在短期和長期利益的選擇中,電商、平臺、國貨等各方需要站在長期主義的一方,才會讓産品和品牌有更強、更持久的生命力。
過度低價已經難以維繫。過去,“雙十一”是低價策略專屬,而如今,由於電商平臺增多競爭激烈,“全網最低”和“歷史最低”價格幾乎是天天見。這裡面當然存在忽悠的商家,但也存在“賠本賺吆喝”的商家,甚至發展成“賠本也賺不到吆喝”的情況。
可見,中國電商已走到十字路口。引導電商平臺商品品質提升,形成良幣驅逐劣幣的好生態,將是未來電商平臺的重要課題。
電商平臺品質化轉型的方向其實很明確:優化選品。如當前一些成功的線下量販超市,其核心能力就是選品,每一個産品品類只選擇1-2個品牌作為供應商,去除旁支,這樣就能保證消費者購物的心理預期。因此,一些電商平臺也引入選品機制,其中貨盤是資訊展現,讓主播對産品的資訊一目了然,至少不會因為疏忽,而將木薯粉當作紅薯粉,其中嚴選其實就是選品,將好産品從海量品牌中挑選出來,然後以電商的“平臺信用”作為背書,出現品質問題由平臺兜底。
“雙十一”電商平臺放棄一味低價策略,開始重視商品品質,反映了全社會消費觀念和消費環境的深刻變化。中國經濟高速發展帶來中國居民收入提高,而購買力增強的中國消費者勢必更加注重商品和服務的品質。與之相適應,越來越多的電商平臺也將眼光放長遠,堅持長期主義,盈利模式也從走量向提質增效過渡,背後反映的是整個中國商業形態和經濟發展模式正在向高品質轉變。
編審:唐華 蔣新宇 蔡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