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觀點中國>

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

2024-11-12 14:11

來源:光明日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光明論壇】

近期,習近平總書記在基層考察時,十分關注科技創新。在湖北考察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實現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發展新質生産力,對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融合提出了更為迫切的需求。在安徽考察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科學技術要打頭陣,科技創新是必由之路。《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在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條目下提出,“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建立培育壯大科技領軍企業機制”。

企業是社會經濟活動的基本單元,直接面向市場,對技術創新、産品創新、産業創新具有天然的敏感性和緊迫感,具有連接科技與産業的天然優勢,是推動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加快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的科技創新體系,有利於發揮企業在全鏈條創新中的作用,是發揮企業作為創新鏈和産業鏈黏合甚至牽引作用的焦點,是打通從科技強到企業強、産業強、經濟強、國家強通道的最優路徑。

近年來,我國高度重視企業科技創新工作,將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作為發展新質生産力和推動實現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舉措,一體推進科技創新、産業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各項工作已取得明顯成效。近日,我國對外公佈了中國空間站低成本貨運和載人月球車研製方案的評選結果,既有央企的重要貢獻,也有不少民企的深度參與;商業航太領域,近年來企業註冊數量迅猛增長,成為行業創新發展的關鍵角色。

2023年,全國各類企業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25922.2億元,比上年增長8.6%;企業發明專利産業化率首次超過五成(51.3%)。至2023年底,全國共有高新技術企業46.5萬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10.3萬家,“小巨人”企業1.2萬家;679家大陸企業上榜“全球研發投入2500強”,佔比達27.2%。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不斷增強,成為新技術、新産業、新業態的重要源泉,在支撐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和現代化産業體系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加快建設以企業為主體的科技創新體系,既是實現企業自身高品質發展的重要途徑,也是貫徹落實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的迫切需要。

強化企業在科技創新決策方面的主體地位。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科技立項制度,持續支援企業在更大範圍、更深程度參與國家和地方科技創新決策,吸納更多企業界科技專家進入各級科技專家庫,建立政府在科技創新頂層設計、重大決策上主動向企業家問計求策的程式性規範,暢通企業家在涉企政策議題設置、政策起草、政策執行各環節的參與渠道,切實提升企業和企業家在科技創新決策中的積極性和話語權。建立健全企業參與“發榜”的制度體系,廣泛徵集企業特別是龍頭企業的科技創新和配套需求,進一步完善需求導向科技攻關機制,著力攻克一批産業技術難題,形成一批融通創新成果。

強化企業在科研組織中的主體地位。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中企業參加或牽頭的佔比接近80%,廣東等地重點領域研發計劃項目中企業牽頭或參與的比例已超過90%。多措並舉促進科技型企業量質齊升,催生一批高成長性科技企業和創新型領軍企業,以企業為主體強化科技創新的組織化協同化程度。大力支援企業研發機構建設,推動更多企業實現有研發機構、有研發人員、有研發經費、有研發活動。進一步拓寬企業參與財政科技計劃項目的通道,增加企業參與比重,強化企業主體地位。支援科技領軍企業、科技小巨人企業、鏈主企業等龍頭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設立企業總部研究院、産業技術研究院等高能級創新平臺;探索實施科技型骨幹企業“白名單”制度,穩定支援其在關鍵共性技術攻關和重大原創技術突破中發揮更大作用。強化企業在研發投入中的主體地位,引導各類金融機構加大對企業創新的支援力度,加快形成多元化、多層次、多渠道科技投入體系,精準投向基礎研發以及初創期、成長期的科技型企業,促進基礎研究、技術開發和産業化協同發展。

強化企業在成果轉化中的主體地位。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創新投入指數為155.0,比上年增長5.5%,企業科技創新主體作用更加穩固,企業全年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佔全社會R&D經費的比重為77.7%。因此,要進一步優化企業相關的政策支援,提高企業對科技成果的吸納和轉化能力。支援企業主導的産學研深度融合,推動財政資金支援形成的非涉密科技成果向企業開放。構建高品質高標準的技術要素市場,推動技術交易市場和技術轉化機構有效互動,促進科技成果在企業端匯聚。打造更多戰略前沿技術和未來技術應用場景,為企業加快科技成果中試熟化、跨越成果轉化提供場景驅動。進一步暢通科研成果轉化通道,推動科技成果的規模化應用和價值轉化,真正實現創新鏈、供應鏈、産業鏈、價值鏈的有機結合。

 (作者:羅主賓係湖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基地特約研究員,袁汝兵係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責任編輯:申罡】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