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觀點中國>

從進博窗口,世界看到中國持續提供一個稀缺品

2024-11-12 09:48

來源:國際線上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我們已經預訂了第八屆進博會的入場券,這是一個長期承諾。”法國歐萊雅集團董事長、法中委員會聯席主席安鞏對《國際銳評》這樣説。第七屆進博會已于10日閉幕。像“全勤生”歐萊雅一樣,來自全球各地的展商們收穫滿滿,已經在期待下一屆進博會的到來。

數據顯示,第七屆進博會取得豐碩成果:按一年計意向成交金額800.1億美元,比上屆增長2.0%;有129個國家和地區的3496家展商參展,其中世界500強和行業龍頭企業數量創歷史新高、186家企業和機構成為七屆“全勤生”;450項新産品、新技術、新服務首發首展;國家展再次升級,進一步促進了貿易、投資等務實合作。

而在進博會場之外,一系列開放政策同樣給外國朋友們帶來欣喜:8日,中國擴大免簽“朋友圈”,對斯洛伐克、挪威等九國試行免簽;前幾天,中國製造業領域外資準入限制全部“清零”;從12月1日開始,中國還將給予最不發達國家100%稅目産品零關稅待遇......一個個開放“大禮包”,讓外國人來華更方便、外資在華發展更順暢,合作空間也更廣了。

放在全球環境下看,中國不斷擴大開放的努力顯得尤為珍貴。當前,世界經濟增長乏力,逆全球化思潮抬頭,單邊主義、貿易保護主義明顯上升,開放和機遇成為稀缺品。第七屆進博會期間發佈的《世界開放報告2024》顯示,2023年世界開放指數同比下降0.12%,比2019年、2008年分別下降0.38%、5.43%,震蕩收縮趨勢明顯。相比之下,2023年中國開放指數比2008年提高11.89%,升幅居全球前列。

大門打開了,人、財、物的流動更方便了,“展品變商品、展商變投資商”“老外不見外”的故事也就更多了。今年10月,兩條150公斤級的馬爾他藍鰭金槍魚落地上海,這是它們在上屆進博會完成“首秀”後正式進入中國市場。這屆進博會上,“人氣展商”阿富汗青年阿裏·法伊茲再次帶來特色商品,基本“帶一個火一個”;澳大利亞商貿團規模創歷年之最;法國歐萊雅、荷蘭飛利浦等多家外企宣佈加碼在華投資……隨著中國持續打造進博會等高水準開放平臺、推出一系列入境便利化措施,外企將有條件進一步在華發展,共用中國大市場機遇。

與此同時,各種前沿要素的匯聚,加速了創新的步伐。這在進博會上表現得尤為明顯。AI驅動的運動鞋、可持續材料製成的綠色輪胎、一大批創新藥和尖端醫療器械......外企借助中國大市場的催化作用推出前沿科技産品。他們還在這裡相互學習、開放合作,共同拓展行業的想像空間。比如,來自美國的安飛公司與中國企業禦風未來聯合參展,帶來本屆進博會的最大展品——空中計程車,加快未來交通方式的落地。

在這個過程中,越來越多的外企把“創新大腦”設在中國,利用中國的“創新力”加大本土研發。美國美敦力全球高級副總裁顧宇韶告訴《國際銳評》,醫療器械是一個創新驅動的市場,“美敦力將在華進行全價值鏈佈局,並與中國的創新企業合作,從而加快自身發展”。

當前,中國的對外開放已從商品和要素流動型開放向制度型開放轉變。進博會、免簽政策等本身就是其中一環,讓中國與世界經濟融合得更深更廣。不久前召開的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依託中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在擴大國際合作中提升開放能力,建設更高水準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等。這將有力推動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給全球發展注入加速度。

眼下,隨著諸多外企“搶鮮”預訂下一屆進博會,新簽展覽面積已經超過10萬平方米。本月底,第二屆鏈博會也將舉辦,促進産業鏈供應鏈的國際合作。開放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標識,也是中國向世界提供的稀缺品。這也是為什麼外企把“來中國”當成一項長期承諾。就像丹麥格蘭富集團中國區總裁馬克漫所説,中國的開放和包容,能讓每一個外國人和外資企業都受益。

(國際銳評評論員)

【責任編輯:申罡】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