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觀點中國>

第七屆虹橋國際經濟論壇:堅持高水準開放,共促普惠包容的經濟全球化

2024-11-08 09:38

來源:光明日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在進博會技術裝備展區AMD展臺拍攝的“AI+文物修復”技術展示。新華社發

在進博會食品及農産品展區佳農展臺,工作人員向觀眾介紹展品。本報記者 王清彬攝/光明圖片

在進博會汽車展區拍攝的亞洲首秀的米其林月球探測車免充氣輪胎。本報記者 王清彬攝/光明圖片

  參會者在進博會中國館拍攝展品。新華社發

【進博會時間】

 11月5日至6日,作為第七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堅持高水準開放,共促普惠包容的經濟全球化”為主題的第七屆虹橋國際經濟論壇順利舉辦。論壇共設置19個分論壇,併發布旗艦報告《世界開放報告2024》和最新世界開放指數。

 “氣候變化”“全球南方”“WTO三十週年”“國際標準合作”“人工智慧”“新能源汽車”“消費提質升級”……圍繞這些熱詞,多國與會嘉賓展開深入研討、分享真知灼見,為促進全球開放和發展建言獻策。

凝心聚力推進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

本報記者 曹元龍

“在世界貿易組織助力下,全球貨物和服務貿易從1995年的6萬億美元增加到2023年的30萬億美元,中國一躍成為如今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11月5日,在第七屆虹橋國際經濟論壇“世貿組織三十年與中國:歷史與變革”分論壇上,世貿組織副總幹事希爾用一組數據,展現出世貿組織與中國發展的同頻共振。

這場分論壇由商務部主辦、上海對外經貿大學承辦,邀請來自政府、國際組織、國際貿易領域的300多位中外嘉賓,共同回顧世貿組織成立以來的發展歷程,展望世貿組織改革和多邊貿易體制的發展前景,探討中國在世貿組織的角色和貢獻。商務部副部長李飛在論壇上指出,300多位代表參加該論壇,足以證明在當前百年變局不斷演進的形勢下,各界對世貿組織更好回應各方訴求、應對全球挑戰充滿期待,也對中國在世貿組織發揮更大作用充滿期待。

與會嘉賓普遍認為,過去近30年,以世貿組織為核心、以規則為基礎的多邊貿易體制,為全球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作出了積極貢獻,確保了全球貿易總體平穩有序。當前,世界經濟復蘇緩慢,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抬頭,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改革亟須推進。

“紐西蘭的經濟繁榮受益於健全的世貿組織規則和運轉良好的多邊貿易體制。”紐西蘭貿易部長麥克萊表示,當前國際環境不確定性日益增加,在世貿組織成立近30週年之際,討論如何重振和加強多邊貿易體制十分重要,紐西蘭期待與國際社會合作實現目標。

聯合國貿發會議副秘書長馬雷諾認為,當前保護主義等給世界貿易帶來了挑戰,我們需要在世貿組織框架內開展建設性、有成效的對話討論,讓各國間更好地開展合作。

與會嘉賓指出,自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以來,中國積極融入全球貿易體系,不僅加快了自身發展,也惠及全球,成為多邊貿易體制的重要參與者和貢獻者。一個日益發展的中國,將持續推進全球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為全球發展提供更多公共産品,在世貿組織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阿聯酋外貿國務部長宰尤迪表示,貿易是提升生産力、改善競爭力、創造就業以及豐富消費者選擇的關鍵因素。作為全球最重要的貿易國之一,中國在保持貿易開放和供應鏈穩定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阿聯酋期待與中國和亞洲貿易夥伴繼續合作。

“中國為世貿組織的發展帶來了活力和新動力。”喀麥隆商務部長馬格盧瓦爾指出,中國著眼於世貿組織的未來提出了改革建議,也為促進各國共同發展提出了一系列倡議。進博會旨在通過進口為其他國家提供進入中國市場的機會,這是非常好的例證。

希爾認為,中國為推動世貿組織改革提出了諸多具有前瞻性的倡議。作為世界製造業強國和最大貿易出口國,中國的參與和承諾對世貿組織應對全球性挑戰至關重要。

(本報上海11月6日電)

“我們需要更多的全球南方合作”

本報記者 王妤心泓

近年來,全球南方群體性崛起成為拉動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第七屆虹橋國際經濟論壇“全球南方的可持續發展與中非合作”分論壇剛剛在國家會展中心(上海)舉行。與會中外嘉賓圍繞“全球南方經濟發展模式的演進與可持續發展”“中非合作促進非洲可持續發展的經驗與新趨勢”等議題展開討論,為“全球南方”的可持續發展與中非合作提出建議。

“截至2023年,發展中國家佔全球GDP的42%,佔商品出口的44%,佔外國直接投資(FDI)流入量的65%。”聯合國貿發會議副秘書長馬雷諾用數據證明了南南貿易發展之迅速。60年前,發展中國家僅佔全球GDP的17%,商品出口的22%,吸引FDI的流入量極少。如今,南南國家商品貿易佔全球貿易的1/4,已經超過了南北貿易。“儘管現在我們的全球南方變得更加強大了,但它仍然需要更多的發聲機會。”

中國是全球南方的一員,是包括非洲國家在內,發展中國家的好夥伴,一直以實際行動支援全球南方可持續發展。截至目前,中國與自貿夥伴貿易額佔對外貿易總額的35%。商務部副部長李飛表示,中方願積極推動與更多全球南方國家商簽自貿協定、投資協定,進一步釋放南南貿易投資潛力,加快實現可持續發展。

“得益於中國對盧安達的優惠待遇,中盧間的貿易進出口在過去的五年間增長了一倍,對中貿易讓盧安達增加了出口規模,減少了貧窮和饑餓,中國給我們帶來了巨大的發展機會。”盧安達貿易與工業部長普魯登斯·塞巴希齊表示,“當前,全球經濟充滿眾多不確定性,在這種形勢下,我們需要更多的中非合作以及南南合作,才能更好地應對各類挑戰。”

中非合作是南南合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非洲研究院副院長王林聰説:“依託中非合作論壇平臺,中國已經同非洲國家共同實施‘十大合作計劃’‘八大行動’‘九項工程’。現在的‘十大夥伴行動’再一次彰顯了中非合作具備強大的執行力,這對引領全球南方的可持續發展都有著重大意義。”

對於中非合作的重要意義,衣索比亞前高級部長、倫敦大學亞非學院教授阿爾卡貝·奧克貝深有感觸。據介紹,1992年,中非貿易額僅約8億美元,經過20多年的發展,2023年,中非貿易額已達2821億美元,合作領域也逐漸增多,工業園區建設、鐵路互聯互通等方面的發展,都使非洲經濟更具韌性。

“為什麼非洲正在成為全球工業增長中心?正是因為中國的投資者、中國的貿易商來到了非洲。中國給非洲大陸帶來了巨大的價值。”肯亞非洲政策研究所所長彼得·卡戈萬加表示。

(本報上海11月6日電)

集聚全球優質資源 促進消費提質升級

本報記者 吳瀟怡

“投資中國就是投資未來。”11月5日,在第七屆虹橋國際經濟論壇“集聚全球優質消費資源 促進消費提質升級”分論壇上,歐萊雅集團董事長安鞏的致辭引起中外嘉賓共鳴——中國通過一系列舉措積極推動了內需增長,中國的創新也正在激勵著世界。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和數字化轉型的背景下,消費市場正在經歷深刻變革。優質消費資源的集聚與流動已成為各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分論壇上,眾多國內外知名專家和企業代表圍繞“全球消費資源的整合創新”“數字化時代的消費體驗升級”等議題展開深入研討,熱議中國消費提質升級,更對中國消費市場充滿信心。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原所長、二級研究員王微認為,當下,中國的消費新動能正在形成,數字和綠色技術賦能消費市場,出現了很多新産業、新賽道。推動中國的消費創新,需要更好地匯聚全球消費資源,進一步推動新産品的研發製造。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徐迎新認為,當前,紡織行業應持續深化産業轉型升級,優化出口貿易結構,加強對國際市場關鍵要素的整合,並有序佈局國際化供應鏈體系。

泰普爾(中國)董事總經理袁濤認為,要通過引入新技術、新工藝和新材料,提升産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將前沿技術應用於産品設計和生産中,推動消費市場的創新升級。

談及如何讓“體驗經濟”迸發出持久的吸引力,小紅書公司副總裁湯維維認為,企業製造商應關注消費者訴求,反向對生産鏈産生進一步影響,從而創造出更多受消費者喜愛的産品。

商務部市場運作和消費促進司司長李剛在致辭中表示,今年前三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3.3%,消費仍然是經濟發展的第一拉動力。今年以來,商務部持續推動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落細落實,一系列促消費舉措為市場持續回暖提供了助力。

(本報上海11月6日電)

人工智慧加速賦能新型工業化

本報記者 王清彬

“人工智慧是深刻改變世界、影響人類未來的顛覆性技術,已經成為新一輪的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的重要驅動力量。而工業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規模大、涉及面廣、場景豐富,技術迭代升級迅速,是人工智慧賦能應用的重要領域。”11月5日下午,在第七屆虹橋國際經濟論壇“人工智慧賦能新型工業化”分論壇上,工業和資訊化部副部長熊繼軍表示,目前,我國已建立起覆蓋新建演算法、數據、平臺、應用等全鏈條的體系;大模型在研發、中試、生産、服務、管理等製造業的環節,以及電子資訊、生物醫藥等製造業的重點行業中加速落地;智慧網聯汽車、人形機器人等智慧産品快速迭代,智慧工廠、智慧車間等新模式、新業態不斷涌現。

“隨著5G和AI技術的融合,企業數字化轉型不斷加速。與此同時,各類智慧終端已經融入我們的生活,成為不可或缺的得力助手。”高通公司中國區董事長孟樸表示,期待與更多的合作夥伴攜手推動新型工業化的發展進程,共同塑造一個創新驅動的工業新時代,構築全新的産業生態。

“對企業來説,人工智慧和大模型的應用,會帶來很多新的突破,比如員工培訓、設備的預測性維護等。可以説,工業人工智慧給我們帶來的價值才剛剛開始,未來潛力無限。”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德國漢堡大學教授張建偉説。同時,他表示,當前機器人産業化程度較低,未來需要在硬體、驅動、軟硬融合和具身智慧等技術上實現突破,開發出實用的具身智慧機器人系統,並解決多模態智慧交互問題,推動人工智慧在千行百業的應用。

“近兩年,生成式人工智慧取得跨越式發展,關於大語言模型和各種‘人工智慧+’的討論日趨熱烈。然而,工業物聯網時代背景下,利用人工智慧賦能傳統系統工程學來打造卓有成效的智慧體系尚有很大進步空間。”2007年圖靈獎得主、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約瑟夫·希發基斯認為,世界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邁入智慧時代,而人工智慧符合理性、合乎倫理的應用將推動社會進步與文明發展。

“您如何看待高度發達的人工智慧與人類的關係?”在論壇的互動環節,上海卓益得機器人有限公司的人形機器人“行者2號”向嘉賓提出了一個引人深思的問題。國家地方共建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首席科學家江磊對此進行了回應。他表示,要實現人工智慧與人類和平共處,一方面要開源人工智慧技術;另一方面要建立人形機器人實體訓練場,將法律和倫理道德注入其中,讓機器人學習並遵循。

(本報上海11月6日電)

【責任編輯:申罡】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