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開放包容姿態助推航太事業邁上新臺階
【光明時評】
北京時間11月4日1時24分,神舟十八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在東風著陸場成功著陸,3名航太員身體狀態良好,神舟十八號載人飛行任務取得圓滿成功。從神舟十四號任務開始,中國空間站始終處於有人值守狀態,一年兩次飛行任務成為常態。此前,在神舟十九號載人飛行任務新聞發佈會上,中國載人航太工程新聞發言人就低成本貨運、太空開發國際合作等問題回答了記者提問。
隨著中國空間站進入應用與發展階段和載人登月任務正式啟動,中國載人航太工程辦公室開始向社會徵集物資運輸、月球車研製等方面的相關方案。此次發佈會上,官方正式宣佈了第二輪擇優結果,中國科學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的輕舟貨運飛船方案和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成都飛機設計研究所的昊龍貨運太空梭方案勝出,獲得工程飛行驗證階段合同。這兩套方案,是從5家航空航太領域國有企業、4家民營商業航太公司共9家單位提交的10份符合要求的方案中篩選出來的。
能夠看出,兩套貨運飛船方案並非來自傳統航太企業,而是吸納了相關科研院所和民營商業航太公司參與到載人航太事業中,這在以往是相對罕見的,也是一次極具開放性意義的嘗試。儘管目前方案勝出方仍為傳統意義上人們所認為的國有單位,但從公開報道看,相關單位採用的是民營商業航太公司的火箭方案,這些公司各自研製的4噸至6噸運力的火箭綜合性價比很高。航太事業涉及的資金投入巨大,長遠發展必然要求我們實現提質增效,進一步降低空間站運作成本。天舟六號飛船擴容改造、可回收火箭技術多次驗證等,都是為了盡可能節約時間、人力和資金成本,因為這些改變對航太事業發展大有助益。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完善民營企業參與國家重大項目建設長效機制。支援有能力的民營企業牽頭承擔國家重大技術攻關任務,向民營企業進一步開放國家重大科研基礎設施。政策上的支援,為構建健康、良性、富有活力的載人航太競爭發展新格局創造了大環境。中國載人航太工程辦公室向社會徵集方案,是在響應中央有關政策的同時,以政府採購模式有效激發航太科技相關市場活力的有效方式。
科學研究應當敞開大門,社會力量同樣大有可為。從近些年國內民營商業航太公司的研發能力和飛行運作成果看,社會力量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航太飛行運載能力,成為我國航太運力的有益補充。這其實也表明瞭,只有在良性競爭中發展,才能推動各類航太市場主體不斷自我革新,形成比學趕幫超的良好發展局面,同時也有利於促進商業航太快速、有序、健康發展。
發佈會上,我們還看到了我國第三位女航太員,也是唯一的女航太飛行工程師,同時還是90後科研人員;我國第四批航太員選拔工作已完成,包括8名航太駕駛員和2名來自港澳地區的載荷專家(香港地區、澳門地區各1名);同時還在與有關國家推動實施更多聯合實驗研究、磋商選拔訓練航太員參與中國空間站飛行。這些消息的出現,與面向社會徵集航太貨物運輸等高精尖技術相關方案一樣,都展示了我國航太事業乃至科技事業始終秉持的開放包容姿態,而這樣的開放包容將推動我國航太事業不斷邁上新臺階,實現新發展與新成就。
(作者:陳城)